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是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一本小说,描绘了一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是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是19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拿出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
我没有读过小说和那首诗,但当我看到“生活在别处”这五个字时,心里有隐隐触动。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或许我会选择毕业后在渥太华多待几年。爸爸总是有意无意透露他的担心,担心我会考虑移民,或者定居在那儿。我对移民倒是毫无兴趣,但我曾真的动过要在渥太华定居的念头。
我很喜欢这座城市,准确来说,我非常爱它。
爱上它的原因有许多,它不是一瞬间,爱意是一点点填满心间的。
我在渥太华遇到的第一个人,我的房东姐姐,她让我在这座城市有了落脚的地方,是家。因为有过六年的住宿经历,再也不想住在学校,一心就想住在校外,自己租房。我因此得到许多自由,认识了一屋子很好的室友。
这是我的幸运。
作为在渥太华生活过好几年的她们,教会我如何融入这座城市,如何在这里生活。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卫生,冰箱太小,隔音很差,去哪儿都有点远……
后来我换了房子,和朋友住在一起。房租更贵,房间更小,隔音也更差。如果街边有公交车开过,整个房子都会一起抖。但它离市中心更近,去学校也不用转车,干什么都方便一点。
实际上,我还是更喜欢房东姐姐的房子,在哪里住就是选择那一处的生活。
事事无法完美,哪些是可以牺牲的,得到是否大于牺牲,需要平衡与抉择,这是我在渥太华学到的第一堂课。
为了省钱,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公交。也因此有了更多时间了解这座城市,看到来往的人和车,我能够感受到我与这个城市产生的连接。
公交系统容易因为大雪而出现各种问题,渥太华又是一个雪季很长的城市,每天早上上学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我曾因为小火车临时出故障而迟到,那是一堂不可以缺席的课程,我也从来没迟到过。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我不知所措,除开小火车我不知道还能如何用别的方式到学校。
询问了某辆公交车司机后,他在我该下车的站台特意喊我,并嘱咐我跟着已经下车的几个学生一起转车。
在这期间,我发了邮件给教授,解释了遇到的问题,诚恳的道歉。
慌张和焦急已经在公交车里消化完了,教授也回复了我邮件表示理解并告诉我不会扣除我的出勤分。那一刻,除了感谢没有别的情绪。
按部就班的上完课,一切都回归正规。
这是我在渥太华学到的第二堂课,遇到意外,先冷静,想好解决办法。如果态度诚恳,一定会有愿意帮助自己的人。
在渥太华,人工非常贵。
如果有需要装的桌椅,有需要修缮的家具,都是大家一起完成。房东姐姐备了各种工具在家,好像不管需要什么她都有,大家一起装床,一起去家具店买需要的物品,水龙头坏了也是一起清理和修缮……
我一直说我爱上渥太华是因为我在那里遇到的很好的人,房东姐姐,室友,还有之后在语言班上交到的朋友们。他们让我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
在渥太华(以及国外大部分的地方),很多公共服务都有中国人。海关有很多中国翻译(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年纪稍长,以及退休的大爷大妈),银行有中国客服、中国经理,移动公司也有中国客服,想要办电话卡和网络,问一问学长学姐就能找到中国销售。大到买车买房,小到餐馆超市,都有中国人。
寻求中国人的帮助除开语言更容易沟通,不会出错外(尤其涉及到钱的问题),也更能够得到真诚的帮助。我前几天发现自己的电话卡莫名扣了一笔钱,打过去之后,一位小姐姐不仅帮我解决了问题,也让钱顺利回到了我的卡上。
她一直在说:“不要着急,我会帮你弄好的,我现在就给我的经理打电话,放心。”我真的感激能得到这份帮助。
我去过多伦多,也去过蒙特利尔玩过好几天。多伦多就是如同北京上海一样的繁华都市,蒙特利尔充斥着艺术家的气息。
有朋友跟我说:“我很喜欢多伦多,以后我要来这里读研,要在这里工作。”也有朋友跟我说:“如果一开始就是来的蒙特利尔,我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崩溃。”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在栖身的城市里寻求意义。
花儿老师前些天和我说:
“我们居住的城市,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去亲近。这样会让我们的文字更落地。读书是远方,生活在近处,都值得花时间。”
我曾说我对家乡湘潭毫无感情。
因为在这里,我只有12岁前的记忆,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后来去长沙读书,又去渥太华留学。从未好好了解过这座城市,直到回来的这两年。我坐了很多公交,走了很多路,我才渐渐了解这座城市,我也慢慢的爱上了它。
学校发来返校的邮件,我很想念渥太华,梦里一次次推着购物车在买菜,一次次背着包在等公交。但我也开始舍不得现在身处的故乡,还未走,已经开始想念了。
但我知道无论生活在哪里,都会努力过上想要的日子。我会与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产生新的连接,我会一直努力寻求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