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毛”到“炸毛”

“毛”作为一个常用字,其构词能力很强,《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以“毛”作为词首的词语有74个,还不论“毛”作为词中和词尾的,如雁过拔毛,鸡毛蒜皮,轻若鸿毛,凤毛麟角等词语。因为词语多,义项就一定多,在现汉中加起来共有12个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毛有25个义项。

“毛”字从年代看,也算是汉字中的长者了,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作为最重要的西周晚期青铜重器,辗转于兵燹与政权更迭之中,幸得叶公超先生一家抵死保护,才没有落入日寇之手。毛公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就因为这长者的特点,所以经历的时代久远,又出现在各种言语作品中,其意义便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毛”的本义是动物的皮毛,所以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九牛一毛,还有用毛制作的毛毡,毛毯等。动物的皮毛进一步扩展为人身上的毛发,如一毛不拔,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汗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这里的“二毛”是指头发斑白的老年人,杜预注:二毛是指“头白有二色”,其实就是两种颜色的头发。然后拓展到地上的植物,《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愚公移山》:“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土石之如何?”食物发霉后长出来的,也叫“毛”,饭长毛了,衣服长毛了,山西河曲方言中,食物发霉叫“蓝毛”。这是作为皮毛这个词义特点上的引申。

毛因为细,所以作为形容词使用的时候,如毛细血管,毛毛雨,毛丫头,还有毛病,听到“毛病”,就知道不是大病,不过是毛得了病,肯定是小病。皮革长毛,自然粗糙,毛坯是雏形,毛糙,毛边都表示不够精致,不成熟。而用于指做事不成熟、粗心、草率,就是毛手毛脚,毛头小伙。

毛长在动物身体上,动物受到惊吓、感到恐慌、将要发怒,都会奓毛,以示庞大,来恫吓外敌。具体到人,就会怒发冲冠,人脾气大,发火的时候,会说“发毛”,把人给“惹毛了”,惊慌失措的时候,就是吓得发毛。这种状态,也像是心里长了草,慌慌张张的感觉。

词义的引申,是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国内外的专家对于语言的这种隐喻功能,都有过论述,启功先生说“比喻的功用,这是不可须臾离”,而语言学家莱考夫则有专门的论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其中,词义的比喻引申,就是论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不妨在闲暇之余,琢磨琢磨词义的引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