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合一”到“天人互泰”的发展

从“知行合一”到“天人互泰”的发展

——肖力群

“知行合一”哲学思想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首先提出来的,“天人互泰”哲学理念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梁之永)首先提出来的。

      “知行合一”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两者应是密不可分的,即知与行有着一致性、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关系。知是指人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知便是行,行即是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有实际的善行。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其辩证地阐明了天人彼此之先后秩序、包容关系、和谐原则、中庸法度及变化规律。一方面描述了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另方面也回答了怎么样才能使自然界永恒保持着“天人互泰”这样的美好愿景。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呼吁人的自律与反思,唤醒人的德性良知。

“知行合一”哲学思想与“天人互泰”哲学理念,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均属人类自身知行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念。“知行合一”侧重于阐释人类自身“知”(认知)与“行”(实践)的辩证关系;“天人互泰”则着重于阐述“天”(客观)与“人”(主观)、“人”(主观)与“自然”(客观)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天人互泰”哲学理念是“知行合一”哲学理念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因此,将两者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