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食与小儿疳积、咳嗽、外感、腹泻、便秘、夜啼、汗证等疾病的关系
《 养生&防病 》微刊31期
积食,西医称为消化不良,是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病症,指的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表现为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嗳腐呕吐,大便不调。
(一)为什么儿童容易积食
中医认为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也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其脏腑形态结构并不成熟且生理功能也相对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的不足最为突出。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处于迅速发育的生长阶段,新陈代谢功能旺盛,所以对水谷精微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进而需要足够的脾胃运化功能才可与之协调。
但是小儿脾胃娇弱,其形态结构并未发育成熟,且运化功能也较弱,这就形成了机体对脾的需求过大而实际上“脾常不足”的不协调状态,因此当生活中饮食稍有不节,便易损伤脾胃从而患病。
西医认为小儿消化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如下 :小儿胃的形态结构与胃容量都是在不断地发育,婴儿时期呈水平位的胃在开始行走时逐渐变为垂直,胃容量由新生儿时期的30 ~60ml逐渐增大,l岁、5岁时分别为 250 ~300ml、700ml~850ml,而成人的胃容量约为2000ml。此时胃平滑肌尚未发育完善,贲门和胃底部肌肉较松弛,故易呕吐和溢乳。
小儿肝与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以及胃液分泌不足,且消化酶的活性较低且分泌不稳定,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另外,小儿肠道容易出现菌群失调而导致消化功能的紊乱。
(二)诱发因素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的不完善以及脾胃功能的相对滞后是小儿容易发生积食的内在原因,其次,小儿乳食不节、家长喂养不当以及调护不周却是导致小儿积食的导火线。
小儿乳食不节: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但是小儿的自控能力很弱,在选择食物的时候,碰到喜欢的食物就会进食过多,相反则吃的很少或者是不吃,无意间就造成了饥饱不定、进食不规律的状态。
而胃的工作时间和胃液的分泌则具有一定的规律,如果破坏了胃肠道正常的“作息状态”,就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胃病。
另外,很多儿童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这种习惯非常不好,因为如果进食和看电视同时进行,那么注意力就会转移到电视上而非食物上,从而降低食物对大脑的刺激,使得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也相应减弱,影响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其次进餐时胃肠的工作紧张而繁重,需要充足的血供,而看电视时大脑同样需要较多的血供,于是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供应大脑,从而使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减少,最终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消化功能。
家长喂养不当: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由于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以及缺乏正确的喂养知识,常出现喂养不当,从而引发积食。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补充足够的营养,于是乎要求孩子尽可能地多吃,使得小儿摄入过多食物,尤其是对各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过多;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其中很多并不适合儿童食用,甚至是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害,但是由于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仍然会给孩子购买。小儿脾胃娇弱,恣意进食生冷、肥腻、坚硬的食物都容易损伤小儿的脾胃,引起积食。
家长调护不周
家长调护不周也是形成积食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气寒冷小儿衣着单薄或是夏日炎热空调温度过低都会使小儿腹部受到寒邪侵袭,易损伤阳气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古今医统大全》的养子十法中指出小儿背部、腹部、足部一定要注意温暖,因为肚腹为人体脾胃肠所在之处,若腹部收到寒邪侵袭,损伤中阳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失于腐熟运化而形成积食。
(三)积食的多方面危害
人们对积食危害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的阶段,认为积食只是消化系统短暂的功能不良,不会给小儿的生长发育带来太多的影响。
其实,积食不仅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甚至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小儿脾胃娇弱,稍有不慎就容易生积食,引起脾胃的损伤。
一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一则无以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无源,缺乏营养物质,影响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 ;二则无以运化水湿,化生痰湿,导致诸病。
积食与疳积
陈复正《幼幼集成》中指出 :“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形成积食,若迁延不愈,积久不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可转化成疳。古语曰 :“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
积食与咳嗽
临床发现许多小儿出现咳嗽之前存在饮食不节的病史或是消化异常的表现 ;还有的小儿咳嗽初愈,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进而导致咳嗽的复发。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贮痰之器,为当小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水湿无以运化生成痰浊,上贮存于肺 ;或食积日久,郁而化热,炼液为痰,上犯于肺,都可导致咳嗽。
积食与外感疾病
临床上积食的小儿易常出现发热、流涕、咽喉肿痛等外感疾病的症状。中医认为肺具有宣散卫气的功能,《素问·痹论》曰:“卫气,水谷之悍气”,卫气能控制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并能顾护肌表,抵御外邪侵袭。而卫气是由脾胃运化而产生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当积食损伤脾胃后,土不生金,肺卫之气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机体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引发外感 ;同时饮食积滞化热,外邪与内热相合致病,故而食积患儿易外感。
积食与泄泻
临床上很多小儿积食后会出现泄泻的症状。泄泻病变在脾胃,胃能受纳腐熟水谷,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小儿积食时,会出现食滞内停而阻滞胃肠,脾胃气机随之升降失常,且清浊不分,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合污而下致泄泻。
积食与便秘
当积食损伤脾胃时,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食糜积滞于胃肠,久之郁而化热,郁热蕴结于胃肠,肠道传导失司导致大便秘结不通。另外,当积食反复发作,可致脾胃虚弱,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枯无以润泽肠道,最终导致便秘。
积食与腹痛
临床上腹痛也是小儿积食的一大表现,中医认为腹痛产生的病机主要是“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个方面。当小儿饮食不节,使胃纳过盛,脾运不及,宿食内停中焦,气机阻滞,则致“不通则痛”;若小儿积食日久致脾胃虚弱,无以化生气血,脾阳受损,无以温养脏腑,则致“不荣则痛”。
积食与夜啼
夜啼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中医认为夜啼的主要原因有 :脾胃虚寒、心热受惊、惊骇恐惧、乳食积滞。而积食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发夜啼 :一是小儿积食时,食滞胃脘,气机不畅,胃脘不舒而致夜啼,中医谓之“胃不和则卧不安”;二是食积郁久化热,热扰心脾,心火过亢,阴不潜阳,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宁 ;三是积食日久,致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而夜间属阴,寒邪更甚,寒凝气滞致小儿腹痛啼哭。
积食与汗证
当小儿积食,食滞肠胃可郁而化热,邪热迫蒸津液则外泄为汗。小儿为纯阳之体,夜寐则阳入于阴,加之积热内蕴,所以晚上盗汗情况比较严重。另外积食日久损伤脾胃,气血亏虚,卫气不固,腠理开泄亦可导致津液外泄而时时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