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亿50+“银发网民”——莫让“数字鸿沟”阻碍老年生活
作者IRainie 排版IMico
前言:
当路上的老年“低头族”越来越多的时候,你是否有种错觉:“数字生活”真的深入到了老年群体当中?
近期,Newagingpro新老年洞察团队格外注意了一下路上的行人,大到大城市的公交车站&地铁站,小到小乡镇的村头&路边摊,刷抖音、聊微信、看今日头条的老年人越来越多,2020年新冠疫情背景下,看似我国老年群体的互联网渗透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事实上,你有没有想过,另一个角度,疫情其实更是加剧了“数字鸿沟”的扩大,更多老年人在面对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时显得手足无措。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8.7%,而65岁以上老人则占13.5%。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已有9.89亿网民,新冠疫情催化了老年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而如今的2.6亿“银发网民”,也对老年群体的网络生存、生活提出了新的发展挑战。
一、日益完善的“数字生活”在加速推动老年人主动触网
1、政策支持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而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公布了首批进行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的网站和APP名单。
(以上为部分适老化网站&APP改造名单,主要集中在国家部委及省级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社交娱乐、生活出行、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方面)
2、企业促进老年人群适应“数字化”生活
2018年2月1日,淘宝上线“亲情账号”,至今为止其绑定长辈人数已超2000万。
2019年6月,支付宝推出“关怀版”小程序,集合了扫码、付款、缴水电费、挂号问诊等老年用户最常用的功能。
2019年12月,支付宝成立了“老年大学”,内容涵盖手机使用安全教程、手机基础入门和数字生活进阶,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教老年人学用智能手机。
另外,夸克的“语音交互搜索”功能让老年人可以语音输入的方式搜索资讯;淘宝的“拍立淘”功能可通过图片搜索方式,让老人们看到心仪衣服时能一键搜寻同款。
类似的“银发产业”开发还有很多,多年的沉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过去3年,支付宝老年用户数量翻了4.5倍,三线以下地区增幅更高,达5.5倍。(数据来源于“支付宝《2020老人数字生活报告》”)。
但是,“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Newagingpro新老年洞察团队通过走访调研,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上,其实被“数字生活”所“抛弃”的老人仍然有很多很多。
二、渐渐力不从心的“数字生活”
“94岁老人被抬到某大型银行做人脸识别”
“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却被工作人员告知拒收现金”
……
这样的新闻报道,真实存在于你我身边。Newagingpro新老年洞察团队经常会在车站遇到有不会扫“健康码”的老人or中年打工人无法第一时间进入候车厅,他们焦急、却又手忙脚乱,对于工作人员,大批人流量涌入车站,不断需要维持秩序的他们即便想帮忙也是分身乏术。
三、“数字鸿沟”的产生渠道:
1、客观环境的变化
“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
——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理论
在特定的媒介场景下,人的社会行为也会发生改变,而年轻一代群体生来就属于“互联网原住民”,在互联网应用的长期“侵蚀”下,与老年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都已大不相同。
老年群体由于长期处于终端软件&人机交互断层阶段,与年轻群体的生活习惯存在代际间隔,加之年纪越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会越弱,也就自然而然的对“数字生活媒介”产生了距离想象。或许他们今天搞懂了微信支付,明天去超市买菜就又会被“为难”住了。
“现在无现金支付和自助结账的超市越来越多,就连菜市场基本都是二维码付款。旁边就有家超市东西很不错,可是全都是手机支付,每次结账的时候我都要去麻烦服务台的工作人员,我已经很不好意思了,去过两次就再也不去了。”
——王奶奶 65+
“我有一次去买菜,真的不会用手机支付,偏偏只能用手机支付,旁边的一个孩子就在教我,我又很紧张,搞得我血压都高了。再过两年,我可能连买菜都不会了。”
——周阿姨 55+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老人本来就害怕自己“无用”,如果连买菜的“权利”都要被我们“剥夺”的话,又该多令人唏嘘。
从上世纪90年代国内“QQ”、“金山”等一代互联网的起步,到2000年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再到如今的成熟网络体系,这30年来,经历了较长(互联网)知识断层的人群,想要重新融入进来,都不是件易事。
Newagingpro新老年洞察团队认为老人无法触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上网技能,加之文化水平的限制;并非大众观念里的恐惧、抵触和排斥上网。
“现在网络购物又很方便,就连超市都是手机支付,有时候买东西都找不开零钱;还有电视广告上看到的有些产品,我很想买回来试试,但是那个操作我真的觉得很复杂,就学不会。”
——胡阿姨 55+
像这种问题,存在于大部分老年群体当中,不是他们不愿意接触,而是“被迫”被数字生活所“抛弃”。据此,Newagingpro新老年洞察团队认为,除去家人的协助外,如何手把手的教老人上网、教育其学习触网的基本操作,这也是社会资本及网络企业可以开发的一个方向。
2、媒体负面新闻的过度渲染
“某某老人手机支付被骗”
“某奶奶遭遇网络骗子”
……
类似这样的报道,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是,铺天盖地的“诈骗新闻”真的能成为老人网络安全的“保护伞”吗?
Newagingpro新老年洞察团队认为,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算作是对“老人不懂上网”的一种刻板印象,当舆论和媒体不厌其烦的一次次“老人触网”的宣传负面新闻时,所能造成的最直接后果便是会更加抑制老人触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其更加害怕和恐惧触网。
而当我们一次次去削弱老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考虑过那些因为“健康码”、“手机付款”而被拒之门外遭遇“歧视”的老人的真正安全呢?
四、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需要多方合力
老年生活是一生中最成熟、也最内心丰富的阶段,我们认为,每个需要“数字生活”的老人都不应该被遗忘、被忽视。
1、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和APP适老化改造是最有效直接方式
大字体、简洁易懂的画面、一键操作功能、语音输入功能、广告清理功能等,一切的细节都是在为老人“数字生活”赋能。从需求端着手,落脚供给端,除了操作系统完善之外,AI技术的应用、“智慧养老”的先行,都是有效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且直接手段。
但是,世界存在“物极必反”的原理,在适老化产品改造升级过程中,我们仍然要注意防范,当你过于强调“老年属性”的时候,有可能也会形成另一种“年龄歧视”——丑陋的手机外观、低廉但却无法保护隐私的价格(由此产生的电信诈骗层出不穷)、辐射量超标存在安全隐患的手机电池等等,不仅不能减少反而都只会扩大“数字鸿沟”,进一步加深老年人群对触网的恐惧。
2、“数字服务”要先行
在推进“数字生活”,消除“数字鸿沟”的同时,保留“线下服务”的渠道,以公益着手,全方面满足多样化人群的需求,保护老人隐私&人身安全,仍然是目前阶段必不可缺的。
“长三角有家做'智能水表’的企业,而江浙沪地区许多街道/小区都有为独居老人安装此智能水表,便是'智慧养老’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只要在12小时内其智能水表的读数小于0.01立方米,就会触发报警装置,提醒居委会和保安要第一时间上门探访老人,有效避免老人'惨死家中’却无人过问的悲剧发生。”
2021年4月22日,西安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就曾前往高新区的西安瑞帮、春晖两所老年公寓,为已入住的“五保”老人进行认证,尽全力来帮助这些缺乏自理能力老人们走出“数字困境”。
强化老人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的链接,不是要一味强调老年人主动去触网,而是要从社会公益、企业责任、政府建设等多方面去推进执行。
五、解决“数字鸿沟”,道阻且长
数字时代,老年人需要的其实很简单:
①安全:网络安全性易让他们望而却步;
②便利:网络操作系统的复杂性无疑更增加了他们的烦恼。
但是,仅这样的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拿手机购物来说,退款问题、商品质量问题、快递问题、支付问题、账号操作问题等带来的“麻烦”层出不穷,一次失败的体验或许就能成为他们“再也不相信”的理由。
(上图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的“三级数字鸿沟洋葱模型”整理得出)
促进老年人“数字生活”,硬件设备适老化改造很容易;触网技能学习在社会、家庭和自身主动意愿支持下,虽然有难度但也是可以克服的;而我们更应该要做的是社会观念的改变、媒介传播的影响力、以及我们对他们足够的耐心和支持。
浙江杭州一位姑娘为了教会外婆使用微信,就制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
重庆邮电大学的一位同学也利用自己特长给爸爸妈妈制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手绘本”……
这些对我们来说信手拈来的事情,对于长辈来说可能是堪比我们学习“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