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发明了罗山第一名吃——大肠汤,如今走了已一年了!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专注原创。欢迎投稿、交流。联系微信:37096414
01
县城行政中路,沟通新区和老城的要道,每天人流车辆熙攘往来,川流不息。在这条街的靠近东口的位置,就是罗山名吃——李老太大肠汤馆所在。
▲位于行政中路的李老太大肠馆,门口为第二代传人张秀珍
很少人注意到,李老太大肠汤馆的门头招牌悄悄更换了颜色:由之前的多年没变的喜庆深红变成深沉的蓝色。
也很少人知道,李老太已于去年重阳节辞世,本月17日,就是她的一周年祭。
▲招牌更换之前的李老太大肠汤馆
李老太大肠馆从十多年前由老西关菜市场,搬迁到现址,这些年实际打理这个店的,是李老太的小儿媳妇——张秀珍。
聊起更换招牌颜色的原因,张姐有些淡淡的哀伤:
“去年老太太去世后,为了纪念吧,就改了,好几个人说没有以前好,但几天前老爷子也走了,短期内不会改回去了”
李老太夫妇都是高寿,老太太终年92,老爷子一直想撑到老太太的忌日后再走,不料,还是没有等到,在今年八月十五过后两天过世了,终年95岁。
▲刘凤英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李老太最后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是她去世前一年,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这里是河南》栏目制作的一期罗山专题节目。
在节目里,90高龄的李老太,以罗山大肠汤创始人的身份接受访谈,思路清晰,语气铿锵,非常自豪的说当年“做大肠汤,全罗山县没,就我一个!”
在罗山大肠汤起源各种版本介绍中,被好古的文史人士,附会成起源于明代,朱元璋吃过,李老太为第35代传人之类云云。
▲河南台制作的罗山大肠汤专题节目
实际上,查阅历代县志,包括去台湾的罗山籍人士编纂的《罗山县志》,对此名吃都是只字未提,就连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80年代罗山县编纂的第一部县志,也是毫无记载。
一直到2010年出版的《罗山县志(1986—2003)》才正式记载了这一罗山名吃。80年代以前,没有人听说过罗山大肠汤。
可以肯定的说,罗山第一名吃大肠汤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它的发明人就是李老太!
02
李老太本名刘凤英,夫家姓李。李家是老城关人,刘凤英解放前嫁到李家,相继生了三男两女。
▲年青时期的李本阳、刘凤英夫妇
1960年代,李家全家下放到尤店乡罗洼大队。在那里,丈夫李本阳当过罗洼大队支书,全家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
李老太是典型的罗山女性,勤劳、能干,年青的时候就是做饭的一把好手,并显示出美食的天分。
17岁,就能一个人做一百多斤面的馍卖。丈夫当大队支书,下基层的各级干部到罗洼,最喜欢在支书家吃饭;
那时,经常有部队在罗洼,专门邀请刘凤英来给官兵做饭,改善伙食,一个人能做几十人的饭,却不是简单的大锅饭。六七十年代,罗洼支书老婆做饭好吃,在那一带已是人尽皆知。
1970年代末,下放人员陆续返城,李家也回到城关,在西关菜市靠近南大桥位置买下一套临街房。这条街就是现在美食街的位置,比现在更深更长,是以前的西关老菜市场。
▲李老太在老西关菜市的罗山第一家大肠汤店,为图中两层楼房,人物为李本阳。
为了谋生,房子又在菜市,刘凤英很自然干起了自己最拿手的餐饮行业。开始炸油条、卖稀饭。菜市人流量大,吃饭的大部分都是箪食瓢饮的贩夫走卒,那时候人普遍不富裕,填饱肚子是第一需求。
为增加收入,早点之外,后来增加了午餐。在菜市场,购买下水尤其是猪血方便,且又便宜。
罗山民间有道传统菜,南部乡镇叫晃子汤,晃子就是罗山民间对猪血的称呼。农村杀年猪之后,把猪血、豆腐和少许的肥肉一起炖,叫喝晃子汤,很民间,也很美味。
刘凤英一开始卖的,就是这种类似晃子汤的东西,以猪血、豆腐为主,偶尔有少量其他猪内脏之类一起炖煮出的大锅菜,叫杂烩汤,这种菜可以提前做好,小火慢炖,不怕煮。客人随到随吃,方便快捷。
那个年代,普通人难得开荤,这种猪血豆腐汤有油水,加上刘凤英烹饪技术好,做的很香,解馋又抵饿,客人来了盛起来,热乎乎的,就能吃,因此很受欢迎。
买杂烩汤时,偶尔有便宜的大肠,刘凤英也会买下,收拾干净,一起煮了。大肠这种腥臊的东西,经过刘凤英的巧手,和猪血、豆腐一起,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顾客非常喜欢吃,有大肠的时候,经常早早售卖一空。
不少食客开始指定要吃有大肠的杂碎汤,好吃的名气也不胫而走,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那是1984年,刘凤英57岁,全罗山第一碗大肠汤就在她手下诞生了。当时两毛一碗,配米饭一份。
0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李老太的大肠汤已经是完全火起来了,成了县城远近闻名的小吃。
六十多的刘凤英每天早晨四点就起来开门,熬大肠、切大肠、煮猪血豆腐……那时候都是用劈柴烧大锅煮,不好点火,刘凤英常常麻利的抓起一把熬大肠的油渣子,扔到灶里,一会就噼里啪啦烧了起来。
▲李老太在自己的大肠汤馆前留影
凌晨5点一过,就有人来吃大肠汤。到了七八点,两间门面已经是座无虚席,很多晚来的人,需要等位置,或站着吃,忙不过了,顾客都自己盛饭。
由于李老太大肠汤的出现,罗山人因此还出现的一个独特的饮食习俗。一般来说,早餐都是清淡的稀饭、油条、包子居多。
然而,李老太的大肠汤风靡县城之后,很多人开始喜欢早餐来一碗“油腻”的大肠汤。
在罗山清晨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让外地人咋舌的奇观:三五男人,围着一个小桌子,一人一碗大肠汤,一碗干饭,还抱着一瓶啤酒,大快朵颐!
由于生意火爆,常常早晨熬一锅汤,中午刚过就卖光了。但开大肠馆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活,大肠买回来后,最费事的程序就是处理大肠,大肠汤做的好不好,这一步非常关键,劳动量也非常大。
早些年,南大河还很清澈,都是拉到河边洗,要里外翻开反复洗,才能除去大肠的污物。每天几百斤的大肠煮好,要切好,也是另外一项细碎功夫活。每天都很辛苦。
李家从罗洼返城时,有一位16岁的农村少年,也姓李,是李家的近门本家。少年父母托李家带到城里,找个出路。就一直在李凤英的店里打下手帮忙。
这位少年从李家开早餐店、干到后来的李老太大肠汤馆,从少年到青年,在李老太的手下,也学会了大肠汤手艺。
后来自立门户,开了自己的大肠汤馆,并且也打出了自己名气,还带出了自己身边的亲戚开了不少大肠汤店,这位当年李姓少年的店就是很多罗山人知晓的——老防疫站大肠汤。
李老太在世的时候,老防疫站大肠汤的李老板每年都会给老太太祝寿,用他的话说“这门手艺是老太太给的”。
▲李老太全家福
李老太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有出息,大儿子当兵复员后在南京工作,二儿子在海南部队多年,小儿子在高店供电所上班。两女儿都出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问题摆在眼前:没有子女继承老太太的手艺!
04
1996年,李老太的小儿子李军结婚,老婆是同为工人的张秀珍,一位彭新的姑娘。
来自南部山区的张秀珍,善良、孝顺、聪明、能干。嫁到李家后,李老太对这个儿媳很满意,让媳妇辞去了工作,跟自己干大肠汤馆。
▲李老头夫妇和小儿、儿媳妇合影
很快,小儿媳妇在老太太的调教下,成了一把好手,完全掌握了大肠汤制作的技术,成了老太太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和李家大肠汤继承人。
1998年,由于生意火爆,现有的店已经明显不能满足顾客的增长,李老太让小儿媳妇在新开淮南市场开了分店,让她独当一面。
▲张秀珍在制作大肠汤
此时的刘凤英已经年过70了,依然坚守自己的老店,每天亲自熬汤下料。2000以后,县政府对西关菜市实施整体拆除改造,南部靠河的一段建成了滨河商业街,北部建成了现在的美食步行街。
李老太就此基本退休,李老太大肠汤馆搬到现在行政路小十字街东口的位置,由小儿媳张秀珍正式接班打理。李老太的小女儿也加入一起帮忙。
在张秀珍手里,李老太大肠汤进一步发扬光大。新店装修古朴优雅,清爽整洁,成为罗山名吃的代表。
也在李老太大肠汤引领示范下,县城出现众多的大肠汤店,由于其独特的风味,被各个阶层人士接受,罗山大肠汤不仅本地人尽皆知,还走出罗山,成为豫南地方特色名吃。
外地人来罗山,都要尝一尝李老太大肠汤,以至于罗山政府定点饭店——罗山宾馆,专门从李老太大肠馆订购大肠汤,作为找到外来客人的一道地方特色菜。
2002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来罗山视察,就品尝过李老太大肠汤,并给予好评。
张秀珍还记得,那天一早罗山宾馆就来嘱咐预定几分大肠汤,要招待重要客人。直到几天后,才知道是国家领导人,非常开心总理能喜欢。李老太大肠汤由此更加知名。
不久,“李老太第一家大肠汤馆”成功注册商标,并走出罗山,在信阳、息县、新县、驻马店、郑州、漯河等地授权开设了加盟店。
张秀珍代表罗山总店在信阳第二节茶文化街传统小吃餐饮大赛上荣获金奖。李老太大肠汤馆成为罗山餐饮的一个著名品牌,而罗山大肠汤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
05
退休后的李老太、老伴李本阳和小儿住在一起。此时他们年事已高,小儿子又在乡下工作,里里外外基本靠儿媳张秀珍打理。
从结婚到去年以来,两位老人相继过世,他们和小儿媳一起生活了几十年。这几十年,李老太培养了自己手艺的传人,也和儿媳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她待儿媳如女儿,秀珍待公婆也如亲爹妈。
▲李老太第二代传人张秀珍
不论生意再忙,秀珍首先都要先给二老的饮食起居料理好,生病及时治疗,照顾的无微不至。两位老人也都很长寿,都是90多岁的高龄。
李老太在去世前一个多月,精神状态还很好,92岁大寿那天,和子女们还一起拍了全家福,看起来精神矍铄。
秀珍谈起婆婆,不无眷恋的说:“她真的很能干,对我影响很大,她对我很好,和他的儿女没有区别,她把的手艺,还有这个店传给我,是对我的信任吧,希望自己不会辜负她,砸了她的招牌,对不起她的在天之灵……”
再有几天就是李老太的周年祀,虽然她无可争议的是罗山第一名吃的发明人,但她的过世,几乎没有看到任何报道,在县城不断扩大,大肠汤遍布大街小巷的今天,人们选择也更加多样化。
但在罗山这个地方,我们很难找到这里出产的一样东西或产品,能像大肠汤这样独有和闻名,板栗也好、豆腐也好、挂面也罢……很多县都有,只有这罗山大肠汤始创于罗山,并誉满天下,带动了很多罗山人以此为业,成为一个产业,成为罗山的一个耀眼的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老太,是值得我们每个喜欢大肠汤的人铭记和尊重!距离老太太辞世的农历9月初9,即将周年,愿她老人家在天国安好!
(本文图片、视频由李老太大肠汤传人张秀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