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前,我们好奇的是:相对匮乏和闭塞的成长环境怎样激励宋迎春从事便利店这个行当,以及他心中的善和坚持来自何处。
随着采访的进行,我们发现了他身上的另一些或许更重要的特质:野心、街头智慧、江湖义气、不自我设限、敢于孤注一掷。
生长于农村,父母曾把读武术学校、给老板当保镖视为宋迎春进入城市的道路,而他自己寻找的道路显然更跌宕起伏:16岁辍学打工,19岁进入蒙牛,23岁开始创业,25岁拒绝了2000万元的收购要约,29岁获得了红杉资本以及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的投资。
他说,“便利店在中国是个捡钢镚的生意,吃力不讨好。”无论是凑钱扩店、砸钱做鲜食工厂、对加盟商提出高要求,还是拒绝便利店风口的诸多尝试,都堪称冒险。
他的故事里既包含着一个农村孩子进入城市的可能性,也有中国人独立研发的连锁便利店向前探路的历程。
66层高的武汉越秀财富中心形似银梭,直入天际,是这座城市近几年加速发展的缩影。被称为“梦工厂”的Today便利店总部就位于楼内,它的入口也布置成了Today便利店收银台的样子。明快的绿色、活泼的字体,以及精心设计过的各种元素,显示出公司主人对视觉审美的挑剔。
2019年7月,我们在这里连续两天拜访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宋迎春。他的办公室外墙是一整面可以俯瞰汉江的玻璃窗,货船不时从我们眼前驶过,令人想起曾经盛行于此的码头文化,以及与之有关的武汉本地小吃热干面,而这正好是这家便利店当时热推的本地鲜食。第一次见面的傍晚时分,宋迎春在茶几上放满了Today最近的热卖鲜食,既有沙拉、三明治、关东煮和烤肠,也有武汉人爱吃的龙虾面和热干面,他热情地为我们逐一打开这些餐盒,像一位在厨房外以家常小菜待客的主人。尽管聊到凌晨,第二天他还是清晨7点就出发探访新的店址,在两个多小时的考察后,又如约赶回办公室与我们聊便利店。像许多习惯于不眠不休的创业者一样,缺少睡眠似乎并没有阻碍他的谈兴——比起回忆往事,谈论便利店未来的攻城拔寨之路会更让他兴奋。就在我们完成采访时,Today便利店已经在武汉、长沙和南宁开设了400多家店,2018年获得了近15亿元营收。但目前它仍处于投资阶段,宋迎春把投资都用在了自己眼中“难而正确”的事情上,例如研发鲜食、建立供应链、自研科技云平台。在他看来,如果Today是一个产品的话,它目前的完成度还只有30%——便利店需要跟城市化进程、人均GDP、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消费升级阶段相匹配。他希望Today不要快一步,“快半步就好”,因为举目四望,“中国的便利店还远远没有到春秋战国时期”。5年前,他把Today便利店总部从南宁搬到了武汉,在这个便利店网络尚不发达的城市开荒拓土。而就在Today打开武汉便利店市场后的2016年,罗森便利店联合武汉零售巨头中百集团进入武汉市场,以不到一年时间迅速开出100家门店。2018年,7-Eleven也正式进入湖北市场。便利店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各家便利店所瓜分。一个选择题现在摆在他的面前:是冲出去,去往更多二、三、四线城市,还是专注在武汉,把便利店做到1万家?1985年,我出生在山东菏泽的宋堂村,村里99%的人都姓宋。小时候我特别怕黑,去邻居家串门玩到天黑的时候,村里没有路灯,我在回家路上总会越走越快,还有100米时,就拔腿冲刺,一口气跑回家去。那时候村里晚上主要点煤油灯,连蜡烛都很少,电只会来一两个小时,灯亮的时候,满村的小孩子都在扯着嗓子喊:“来电了!”灯光对我而言,意味着安全感和美好。村里有个小卖部,那时候还叫“代销点”,我一年只在那里买两、三次东西——2分钱的雪糕冰棍,1分钱的米团子。老板的儿子是我同学,我很羡慕他吃零食可以不花钱。小卖部总是给我一种很富足、很自由的感觉,当时我常常想,长大以后我也要开个小卖部,让我孩子也这么爽。我们家有四个孩子,爸妈觉得总有一个孩子要走出农村,他们选中了我。我先是在县城的姨妈家读过两年小学,10岁那年还被送去菏泽上了私人武术学校,这是爸妈眼中走出农村的路——通过练武术,以后可以给老板当保镖。其实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在宋堂村还算是比较好的,因为我父亲是个司机,在90年代开着拉货的大车,相当于现在很厉害的技术人才。我们是村里第一个有电视机的家庭,家里的长椅被村里的人踩着看电视,都踩断了。但那样的好景不长,我13岁时,我爸买了一辆解放牌大货车,拉货做生意,后来出了车祸,背了十几万元的债,家里一下子就垮了。我爸把车卖了出去打工,我妈独自在家种着十几亩地,还要照顾两个老人和四个孩子,哥哥姐姐后来也都辍学出去打工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对人生有了思考:不能为他们,尤其是不能为母亲分担苦难,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记得2000年中秋节刚过,我听说我们村有个人回来招工人,去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场旁边的一栋楼做橱柜安装,一个月给500块。我盘算着:初中还要再读一年,高中读三年,大学读四年,总共还要八年,家里的日子要怎么过呢?我决定不读书了,跟着老乡去北京,于是我背着个包,拿着12块钱,坐上了去北京的绿皮火车。在北京,我跟着小包工头组装过柜子,还去人造石车间做过工人。车间里的有毒粉尘非常多,戴再厚的口罩都没有用,大概两个月后,我就不干了。后来我在北京三元桥附近的翼龙宾馆当传菜员,没多久又从北京去了唐山,卖保健品。2003年非典期间,我又去了天津,在一家中餐厅当打荷工,还在西餐厅推销牛扒、果盘和极品蓝山咖啡。最拼的时候,我一天能工作16个小时,但感觉自己终于活得像个人了,至少这些工作每天是干干净净、能见到天日的。那时候我反复听刘德华的《今天》,感觉给自己的心留了个缝隙,有光照进来。后来我进了蒙牛,人生才算真正走上了新的道路,当时蒙牛处于快速发展期,这算是个正规企业、是份工作了。一开始,我主要负责街边的小卖部、小奶站和报刊亭。别人一天拜访二三十个客户,我一天能拜访四五十个,牛奶销量也是别人的3~4倍。两个多月后,我成了分公司的第一批业务主管,代表蒙牛去培训汉沽(注:天津最小的区县)的代理商,帮助他们开网点、铺货。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招人,管了几个年龄比我大的业务员。我还做过蒙牛的培训师,左肩膀背着很重的电脑,右肩膀背着投影仪,坐好几个小时的大巴去给人讲蒙牛的企业文化。我的工作越做越好,2006年奇迹般地成为蒙牛华中大区的行销经理,2007年又被调到了南宁,管广西、云南、贵州三省的市场。蒙牛就是那个年代的“BAT”。我总觉得,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遇见一家好企业。什么是好企业?就是它的文化能让你产生共鸣,能带你去到一个原本触摸不到的世界。过去父母对我没有太多期许,家乡也没有让我立下大志的土壤,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成了我的第一个偶像。当年蒙牛的格局很大,要“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还有牛总的理念,比如“先做人后做事” ,比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让我特别热血沸腾。我意识到有一天自己一定要去创业、当老板,也是从在蒙牛工作的时候才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企业家》杂志每期都会寄到分公司,我在里面读到了王石、柳传志的故事,虽然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但觉得他们有种英雄拯救世界的感觉。公司每两个月会有一次培训,找的都是可口可乐全球副总裁这样的人,我接触到了商业趋势、快销品、渠道……天眼被打开了。2007年我22岁,那年我父母的十几万元债务终于还清了,我觉得自己的责任也尽到了,就开始想要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当时我的第一选择是做广告营销公司,因为我在蒙牛做的就是这个,这也是我喜爱的事,可一想到公关公司要陪客户喝酒,还要陪玩、陪聊天,我就觉得自己的性格不合适。正好那段时间,我在广州看到了7-Eleven便利店,它可以24小时营业,而且城市里每个拐角都有,简直太好了。回南宁后,我两天两夜都没睡着,亢奋得血都要爆了,决定要做便利店,而且就从南宁开始干起——这个城市比较小,没什么竞争,夜生活也丰富。我是一号股东,二号股东是我之前在天津的邻居,后来也和我一样到了华中,是非常铁的兄弟。另外两个人是我原来在蒙牛的下属,也是关系比较不错的人。当时大家都很年轻。我给这家便利店取名为“今天”,店面是绿色的,理念是“绿色生活从今天开始”。受蒙牛“做中国乳业的民族品牌”影响,我们提出来要“打造中国便利店民族品牌”。我在广西南宁香格里拉小区的一套95 平米的房子里创立了Today。2008年7月1日,Today的两家店同时开业了。第一家只有25平米,第二家只有10平米。货架上摆满了商品,店里从第一天就开始卖包子和茶叶蛋,门口贴着一行广告语:“Today便利店是你去超市时间精力的1/10”。第一家店外面的街道在白天总是车水马龙,可晚上基本没人了,所有店都关门了,只有Today那个三、四米宽的门头,还有一盏灯亮着。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为了吸引顾客,我们还在第二家店门口装了一部电视机。南宁下着雨,我们支着帐篷喝着啤酒,一边看着自己的店,一边看着奥运会,感觉人生好完美。我们把未来想得很辉煌,却没有预料到,做便利店什么都要自己搞,而且事情还很琐碎,从培养店长、招聘,到找位置、进货,我们都没有那么懂。那时候南宁还有一个叫“必可”的便利店,就开在菜市场旁边,我经常在门口“学习”到凌晨一两点,看他们怎么陈列、怎么摆货,看来来往往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刚开始我们只有蒙牛这一个供应商,其他货都是我自己去批发市场拉。鲜食进多了会过期,进少了又不够卖。录入SKU时,我们无知到拿着笔记本电脑,把商品条码的11位数字一个个敲上去,然后再打上名称和规格。后来我们买了个800块钱的系统,才发现一扫描条形码,所有信息都会自动写进Excel里,当时真的想撞墙。做便利店太难了,其中一个合伙人只做了1个多月就离开了,另一个合伙人3个多月后离开了,过了不到半年,二号合伙人也决定离开。他们要退出,但钱已经扔下去了,为了把钱退给他们,我只能卖房。
当时我有两套房:长沙的房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套房,那套房子对于从农村出来的我和我父母来说都意义非凡;而南宁香格里拉小区的房是我在南宁自己住的房,也是Today开始创业后的第一个办公室,我对它寄托了很多情感。当时我也有过埋怨,感觉一起仗剑天涯,恨不得喝鸡血、拜把子的兄弟,最后还是走了,觉得这个世界上没人懂我。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没把他们留下,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可那时我也担心,万一他们跟着我走不下去,自己没法对他们的家人交代。虽然身边人来人往,但我脑子里从来没有蹦出过放弃的想法。
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喜欢去看我的店,坐在街对面的马路牙子上看,或者半边屁股坐在烂躺椅上看,看这个店所服务的人,看这个店跟整个城市的结合,店里的灯光一直支撑着我。为了给Today的新店看位置,我经常深夜去数人流,在车上睡两个小时,到凌晨3点再出去,看看那个位置有多少灯亮着,然后再睡到凌晨,起来看看有多少灯还亮着。2014年,我们在南宁开了30多家店,但我想,要做民族品牌,我们肯定不能只待在南宁,可是下一步要去哪里呢?全世界便利店的销售额都是随着气温高低而起伏的,中国热天最长的地方是华南,但是7-Eleven、全家和当地品牌在广州、深圳的竞争已经很激烈了。再看华东,虽然上海的热天也比较长,但竞争也一样很激烈,而且开店成本还很高。再看西南,虽然成都有区位优势,但未来的影响力不够。一开始我想选择长沙,因为对长沙更有感情,2006 年我从天津到了长沙,这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可是后来我发现,如果我们未来几年要成为“华中地区便利店第一品牌”,那么武汉才是那个“打仗”的地理制高点。一直以来,Today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扩店,之前我对资本还没什么概念,一需要钱就跟银行借,而那时候,Today在银行已经有2000万元贷款正在逐步到期。2013年底,有资本陆续来找过我们,有的出1.1亿,有的出2.2亿,我当时想:“搞个小卖部怎么这么值钱了?”到了2014年清明假期,红杉资本现在的董事总经理胡若迪到广西旅游,通过中国便利店委员会找到我,说要顺便来看看Today。来之前,她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两个东西:一张图片上全是logo,都是红杉在中国投资的互联网企业,阿里也在上面;一个链接的题目是“红杉到底有多牛?”,下面说:整个纳斯达克上市企业中,22%的企业红杉都有投资。后来红杉请我去北京做路演,我问他们啥叫路演,他们说,就是做个PPT,把你对便利店的认知、Today 的历程和规划讲讲。我把自己的PPT主题命名为“新人类,新业态”,在台上讲得很激动。他们一开始给我们的估值是2.5亿元,但我坚持3个亿,还好最后我们各让了一步,2.75亿。就这样,红杉给我们投了5500万元。当初如果没有红杉的投资,可能Today已经死掉了。而现在我们已经经历了4轮融资,前后总共有6个亿的资本注入。就在红杉刚给我们做完尽调之后,我生命中还发生了一个传奇故事,就是让牛总(注: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成为Today的董事。当时他到南宁来参加中国企业家“绿公司”年会,我在现场看见了他。我先试着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号码是我两年前问到的,我不确定他是不是还在用。见他没有回复,我又坐到了离他比较近的位置,又发了一条短信,看到他掏出了手机——虽然还是没回我,但我确定了这个号码是他的。于是我又给他发短信,说自己对蒙牛的感恩、还说要送10%的股份给他,希望他到公司来看一看。也许是因为觉得我这年轻人挺有意思,也可能是有红杉的名气背书,牛总竟然回复我了,让我去跟他聊一聊。
一星期后,他带着七八个人来Today参观,第二天就让秘书给我打了投资款。听说我在开车去找他的路上撞了车,他还坚持要送一辆路虎给我。
以前我常开玩笑讲,如果有一天我把Today做成了全国知名品牌,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是去找牛总:“牛总你知道Today吗?那是我做出来的,我曾经是蒙牛的业务员”。没想到在我创业的第6年,牛总竟然真的成了Today的董事。现在每融一次资,哪怕被拿走1%的股份,我都会很计较。而当时我给了牛总10%的股份,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但直到那个时候,Today的生死存亡问题都还是没有解决。2015年1月,我们启动了新一轮融资,我见了70次VC都没有融到钱,后来还是几个朋友给我们投资了3500万元。最让我难受的是,在那段困难时期,我曾经问牛总借过2000万元,到期了却还不上。牛总在电话里问我:“说好的还钱,怎么不还了?”他是一个连给我一张名片,都可以让我颤抖10分钟的人,而且诚信对他来讲肯定是很重要的,这种让他失望的感觉,比变穷要让我难受一百倍。两个月后,我还是想尽办法还给了他500万元,剩下的1500万元我之后也还了。经历这件事后,我们两个人的感情好像更好了,因为他看到了我身上的韧劲和团队的战斗力,看到了Today起死回生的过程。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谁都有很困难的时刻,没有几个人真的想要背信弃义。这或许是我后来见识过许多黑暗的事之后,可以选择和解和放下的原因。2014年夏天,我把Today的总部正式搬到了武汉。当时武汉几乎没人知道Today是什么,我们一去就开始打广告,只说几句话:“今天叫醒你的是梦想还是闹钟”,“在最能吃苦的时候不要选择安逸”——在一堆地产广告里,我们显得很特立独行,这些口号也鼓舞了很多想要在便利店行业创业的人。
当时我有两个考虑:第一,三大日资便利店的经验都证明了加盟是必经之路;第二,当时我们确实没有自己的钱再开更多店了。与此同时,Today的直营也没有停,还在继续扩店——直营店相当于不断测试和打磨的新版本,新的想法、策略、人才,都是放到这里的。当时对加盟店,我们有三个加盟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80万元资金,包括了加盟费、押金、装修、设备,以及房子的租金和押金;第二个条件是两个人合伙,一个人不给加盟;第三个条件是在店经营,纯投资型的不要。日资便利店在中国大部分还是“内加盟”——店长出个押金,再交一笔加盟费,十几万块钱就可以加盟一家店,实际是一种承包制。而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由加盟商百分百自己投资,我们就按营业额的4%来收管理费。那时候从全家便利店加入Today的人都觉得,这样根本没法搞,因为几乎没人投资几十万加盟全家,都是十几万的内加盟而已。可我坚持要这么做,因为加盟最重要的是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资源投入。一开始很多人会把便利店想象得很美好,以为像咖啡厅一样,自己每天坐在里面,客人来了就招待招待,但做起来才知道有多繁琐。所以这三个门槛也是检验他们的决心。当时,武汉有很多三四十岁的职业经理人觉得在企业没啥意思,想出来创业,还有一些人被便利店行业的未来给鼓舞了,或者本身对便利店就有情结,所以这轮开放加盟引起了武汉的便利店创业热潮。就这样,2016年和2017年,Today有很多加盟商进来了,有的是自己在外面找铺子、找资源,有的是我们拿自己的店出来给他们加盟。我们先把最赚钱的店给做成了加盟店,它在武汉的水岸国际,那个时候它一个月的净利润有5万元多,这个店的加盟商后来成了我们长沙的总经理。那时候便利店在武汉没什么人竞争,因为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我们在当地很快就做起来了,赚钱能力也都非常好。对便利店来讲,开放加盟是必经之路,必须要打造出这种体系和组织能力才行。通过加盟这个模式,我们跑出来了很多人才,现在公司里的很多高管原来都是加盟商。而且通过加盟,我们从一个直营型、重资产、重管理的公司,变成了一个服务型的公司。比如有一家店的加盟商是从麦当劳来的,但他过去做的是麦当劳的一个大的营运区域,而加盟Today之后,得每天去店里呆着,他呆不住,那个店后来就失败了。后来我们的加盟店还出了很多的问题,不在店经营就是其中之一。于是去年我们收回了很多加盟店,改成了直营或者半直营。我在想,过去的加盟,一捆捆五年,我们是很难搞的,今后可以有更灵活的加盟方式,比如签合约也就是签半年,你只要做得好,我就可以给你更多支持。在直营店里,我们也开始了变革,全部改成了创客制、共建师徒制,想更好地激活一个店的积极性。同时,我也想通过成立新零售的双创学院、设立创业基金,给想投身于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才更多支持。过去几年是便利店的风口,许多便利店都在扩张,但我们没有,我们做了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重大决策,就是建立自己的鲜食工厂。在这之前,中国本土的便利店品牌还没有人敢打这样的“仗”。便利店最重要的商品就是鲜食(只有24小时保质期的食物)。传统的小卖部可以开在不起眼的角落,商品一年到头都没变化也没问题。但便利店不能这样,它必须要处在商圈和居民区的最好位置,才能体现“便利”。而要想能承受最贵的租金和综合成本,就需要把365天、12个月、52周、24小时用到极致,货架要根据一年四季、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冷暖晴雨的不同天气来不断更新。在日本的便利店,鲜食的占比接近50%。有鲜食,客人才能高频次地来,其他标品才能有更多机会卖。比如,顾客买早餐时可以顺便买个酸奶,买午餐时可以顺便买个果汁。但是在国内,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工厂。于是我发现自己不但要做便利店,还得做制造商,而且是鲜食的制造商。2014年我和仟吉的陆总(注: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伟)找来了全家便利店广州鲜食工厂总经理王权,来武汉跟我一起做鲜食工厂。他非常了不起,自己画图纸,搞施工,在仟吉工业园的一块杂草地里建起了一栋厂房,这个厂2015年初开始建设,2016年3月才正式投产。为了学习鲜食工厂,我和陆总常一起去台湾和东京学习,我记得2016年,我们在日本街头的7-Eleven买了三明治,蹲在马路边吃。我当时想:Today便利店什么时候能做出这样的三明治,我这辈子就够了。我们投入巨资做了各种产品研发,终于在2018年6月推出了自己的三明治,接着又推出了便当。很多产品遇到水土不服,报废很严重,因为口味、食材和工艺没有本土化,加上新品类、便利鲜食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需要培育的过程。有些加盟商不干了,要退店,后来我们又花了一大笔钱,把很多加盟店收回来做直营。2018年底,我们决定自己去做本土化的研发,今年效果已经出来了,整个业绩一直往上走。2019年7月,一个朋友发了一篇《日本经济新闻》关于Today的报道给我看,意思是:总部设立在武汉的Toda便利店,在三明治、沙拉等方面做出了令日系连锁便利店都汗颜的高品质产品。我当时很激动。我认为在中国这个行业当中,我们对于鲜食的深耕应该没有人能够比,包括三大日资便利店也是一样的。我们连这么难的事情都做过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未来我想在武汉做到1万家店,同时还想继续扩城市。北、上、广、深不缺一个Today,人们已经享受到便利店生活了,但是像郑州这样的地方,连一家真正的便利店都没有,更不要说襄阳、宜昌、孝感、黄石这些城市。
所以未来三五年,我希望Today能去到这些更需要便利店的二、三、四线城市。我常和团队说,如果中国每个村庄的村口都有一家便利店,让农村的孩子老人们也能吃上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三明治、面包、早餐、烤肠、鲜食等等,我这辈子就值了。这些年,我们没有参与便利店的三个风口:无人货架、B2B和O2O。很多朋友和投资人出于好心鼓励我去做,我都没动。我认定的事,无论如何都要做成,我不认可的事——不符合零售的本质、不是便利店的根本,我都会拒绝。有的时候,做减法的能力比做加法的能力重要多了。创业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这些年我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我经常找一帮人过来聊,问他们:“为什么你没有梦想?为什么你每天只有打工心态?为什么不去创业?”
可是现在我却不敢轻易给人建议了,因为上了更大的战场,看到了很多的战士“死去”,慢慢觉得,很多人是被忽悠去创业的。如果创业不是自己血液中的一部分,那往往都会失败,会带来一连串家庭甚至社会的问题,会有很多偏执的情绪出现。前段时间看朴树的采访,他录音录着录着就说困了,要回家睡觉。我还挺羡慕他的。突然觉得,那也是一种很酷的人生。人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之分,荒废人生也许也很美好。过去我的头发挺多挺长,风度翩翩,我总和朋友开玩笑说,创业毁容,创业创得头发都快没了,以前我经常不舍得睡觉,觉得太浪费时间。而现在我觉得,创业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人生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亲情、公益等等。我的女儿现在5岁半,儿子已经8个月大了。过去,每年我都会有一次与女儿的独处旅行。她1岁多的时候,我就自己带她去新加坡呆了7天,每天都抱着,喂奶粉、换尿片、给她梳妆打扮……回来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两个胳膊“断”了一个月。去年和她去美国一号公路自驾旅行,两个超大旅行箱,每天换个酒店……一个人带孩子有点崩溃,但那是我和女儿最美好的时光和经历,是彼此懂得对方、让我走进她内心世界的机会。老实说,我现在是“三无”人员:没有存款、没有房,车也是牛总送的。一个朋友听了我的现状之后反而说,“因为你自信,不需要那些外在的东西”,也许是这样吧。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功是一直没有输掉自己。人最关键的还是得活得像个人,活成一个水灵灵的人,不然就算做到世界500强、成功开了50万家店又怎么样?
采写 | 刘昊 | 校对 | 王元元
视频 | 张旭 | 值班主编 | 魏一平
-----------------------------
本文由湖畔大学整理而成,转载请联系授权,可在微信后台输入“转载”,获取《转载须知》,或联系工作人员(hupanheiyiren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