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重买的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可以督促人读书,还可以省下不菲的买书钱,确实是读书之首选。曾经看到一个作家说,把整整一个图书管理的书按照作家姓名从A到Z全借读了个遍,觉得特别壮阔也特别过瘾,更是非常羡慕,有种守着金矿随便挖掘的感觉。
可是一般人没有那样的条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读书还是要靠自己去买。既然是"买"当然就有了购物的诸般体验。就像常常会被人说"哇,你买的衣服好好看!""你买的饰品好漂亮!"彼此,心下有快意,但更多的时候,是觉得所有的东西,没有一蹴而就,都是要教了学费的,一个人精于某件事,也无非就是多次重复之后的熟练。
买书,又哪里会是精准失策,不至于失手呢?所以,常常会有买重了的现象发生,也无外乎就是手误,买过忘记了,还有就是发现不同的版本,或者是看过了觉得有必要再读,但是之前的书又找不到了。
买重了的书,倘若收到的时候就发现之前已经买过了,也读过了,那没有拆封之前就送人,也可谓是物得其所,最起码还有需要的人,在收到馈赠的图书时绝对是有份惊喜。
也有些书,读过之后忘记了,再买再读时,沉睡的记忆又被唤醒了,那些似曾相识的段落、情节、感觉,都有一种《红楼梦》里宝黛初见时的那种"这个妹妹也见过"的熟稔之感,然后读着读着,霍然开朗,猛然警觉,原来,曾经读过,怪不得总觉得那么熟悉,就像来到某个地方,有那样的感觉时,一时想不起是不是曾经来过,如果记不起,就会想,那会不会是梦境中曾经来过。当然,在贪多求快的阅读欲的驱使之下(已经要计量来量化),读过的书还愿意花时间、还有耐心再读,也一定是作家或者作品确实入心,纪德的《田园交响曲》、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加缪的《局外人》等就是属于这种。但也往往庆幸,每重读一遍,便有不同的感受,对作品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好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读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此时与彼时不同,一次更比一次读得透。
还有一些书,是看过了之后,印象特别深的,总觉得值得放置床头,多次被读的,曾经在一个剧作家的书房里看到他收藏的不同版本的《草叶集》,还有那被翻得磨毛边的样子,知道那不仅仅属于书房,更是在枕边,在心房的书,也许他的文字的优美,就来自于一遍遍地颂念诗歌的美。自己买过很多次的书,最多的当属《万历十五年》,也很奇怪,原本并不是一个对历史很痴迷的人,可是却对那本书爱不释手,读过之后,欲罢不能,多次购买过,也曾向孩子力荐,巴巴地买了送他,然后,又对照过不同的版本,喜爱之情,弥厚,真正的喜欢,是怎么看怎么爱,怎么看怎么好,也竟然觉得看不同版本并不是要比出高下,竟是各有千秋之感,许是极致的爱了。其次就是《人间失格》,最初读它的时候,是种隔云雾看山的感觉,觉得冷峻艰涩不大看得懂,再看的时候,就是那种一口气要把它读完的痴迷,然后想起第一次读过的那种感觉,似乎不真实,怎么会呢?然后那个人物的刻画,就刻在了心里,常常想,如果自己去写人,能如此力透纸背吗?肯定不可以,即使画出个有特色的大模样也难。多次再读的时候,就有那种回甘之感,觉得为什么其可以称之为名著,可以被那么多的人喜欢,是因为人物的灵魂,亦是每个人自己的灵魂,每一个人,都会依稀读到关于自己的影子,谁说人读书就是单单读书,不是读人?不是读己?
买重了的书,才会反复去读,在那样的过程中,是理解力的提升,是品鉴力的提升,但更多的是,"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仿佛才终于识得其真面目。就像,见了盛装的美女,当其洗净铅华、清水出芙蓉,你才见其纯粹的美一样,多读,才能晓意、知音。千万别听别人的介绍,一本书是不是真的好,一定要自己去读,去体会,去多读,多体会。有句话说,"请不要从别人口中去了解我",于一本书而言,亦是真理。
"世事如书,值得一读再读",每每想起这一句,觉得沥遍世事,才晓其味,那那些一遍遍读过的书,是不是也在一读再读中终识其髓?
2021.3.11晚 郭江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