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八景之一:垂虹秋色满东南 松陵人文扬中外

资料图:垂虹景区一角。(区文体旅局供图)

“垂虹桥的建成,消除了苏杭驿道的最后一个险要大渡口,自此商贾云集、墨客聚会,吴江成为车船之都会。”俞前告诉记者,左江右湖,“利往桥”蜿蜒其间,仿佛是长虹卧波,成了天下绝胜之处,文人们将其比作垂虹。久而久之,“垂虹桥”的名字就叫开了,“利往桥”的名字倒让人淡忘了。

米芾曾写道:“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王安石曾写道:“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

王世贞曾写道:“吴江长桥天下稀,七十二星烟霏霏。”

一座桥,曾吸引数百位名人为之吟诗作画,留下了数百首诗篇和有名的书画,这就是垂虹桥。历尽沧桑,几经重建或修复,垂虹桥“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如龙”的壮丽秀美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慕名而来的不乏其人。

在3月10日召开的吴江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大会上,吴江“运河八景”正式发布,垂虹秋色就是“运河八景”之一。

3月,草长莺飞的季节。漫步在垂虹桥畔,迎春花随风摇曳,耳边是孩童的欢声笑语、是市民的家长里短、是游客的载欢载笑。此刻,千年垂虹桥与华严塔相互辉映,它是安静的聆听者,倾听着吴江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

吴江文史学者、区南社研究会会长俞前告诉记者,千百年前,垂虹桥不是一位安静的聆听者,它是忙碌的“利往桥”。

宋庆历三年(1043),李问任吴江知县。当时,吴江信佛的人很多,信徒们慷慨出资建造庙宇奉祀菩萨。李问了解这一情况后,呼吁百姓出资将庙宇改建为庙学,这样可以使家乡的人才脱颖而出、光耀地方。没过多久,百姓的捐款就来了。正要动工时,朝廷下了诏书,郡县不得重建新学。

当时,吴江的县城跨吴淞江源头,分南北两个城,百姓往来于南城、北城只能靠船只摆渡,船翻人亡的事时常发生。于是,李问用建庙学筹得的银两,在吴淞江口建一座桥,方便大家往来。李问请来了建桥的队伍,精心勘测,认真组织施工,克服了种种困难,桥终于在宋庆历八年(1048)建成了,人们给这桥取名“利往桥”,有利于百姓往来的意思,桥身中央,建有桥亭一座,名垂虹亭。

“垂虹桥的建成,消除了苏杭驿道的最后一个险要大渡口,自此商贾云集、墨客聚会,吴江成为车船之都会。”俞前告诉记者,左江右湖,“利往桥”蜿蜒其间,仿佛是长虹卧波,成了天下绝胜之处,文人们将其比作垂虹。久而久之,“垂虹桥”的名字就叫开了,“利往桥”的名字倒让人淡忘了。

当年,除了垂虹桥外,周边还有三高祠、三忠祠、三贤祠、名宦祠、乡贤祠、谐赏园、孔庙、鲈乡亭、钓雪亭、鸭漪亭等。

自古以来,垂虹桥就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融合,积聚了正能量,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俞前举例说,垂虹桥为有利于百姓的往来和有利于治理吴江的水利而建,展示了当官为民的精神;三高祠祀范蠡、张翰、陆龟蒙,展示了淡泊明志的精神;三忠祠祀岳飞、张巡、伍子胥,展示了忠勇保国的精神;名宦祠祀在当地留下口碑的外籍官员,展示了造福一方的精神;乡贤祠祀地方名人,展示了热爱家园的精神;孔庙祀孔子,展示了儒家智、信、圣、仁、义、忠的精神。

近年来,吴江更是充分利用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扩大垂虹文化的覆盖面。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中应承担的重要使命,松陵街道于去年12月启动了“千年垂虹 文明松陵”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面向海内外硬笔书法工作者及爱好者征集歌咏松陵古典诗词的硬笔书法作品。近期,松陵街道还在湖滨华城社区举办了“墨韵垂虹 松陵春早”——咏松陵书法作品展,用写有垂虹的古诗笔墨,诉说垂虹历史。

据松陵街道党工委委员徐华介绍,今后,松陵街道将对垂虹桥面进行针对性修补,开展保养维护工程。同时,利用现有资源,举办“发现松陵的美”摄影大赛、“垂虹文学周”等活动,聚焦垂虹美景,展示垂虹文化。

作者:史韫倩

2021-03-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