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砥柱中流
扁舟晚唐系列之大唐的重构(十四)
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这是我们的中学课文《多收了三五斗》里的一段。
虽然是民国时期的场景,却很生动的描绘了民众摇船去卖米时的景象。
一千年前漕运的景象,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数敞口船,三五成群在河里飘荡。为了增加运粮,船只都被盛满了大米,船舷被压的很低。
一家人运粮这段时间吃喝拉撒都在船上。在菜叶和垃圾的包围下,泛着白沫的河水时不时的荡尽船中,空气中漂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一千年来,漕运就是这么个模样。
跨州越府,几十万百姓被动员,各色各样的船只、大车被征用;三千里路,途中到处都是一片繁忙而乱哄哄的景象。
难怪玄宗皇帝也不得不感慨:
遂使水漕陆挽,方春不息;劳入夺农,卒岁河望。关东嗟怨,朕实闻焉。
回到刘晏整顿漕运的主题,上节我们提到漕运的几大困难。
归纳起来就是路线沿途的洛阳被战乱摧毁,其他重镇多在军阀手中,以至渠道年久失修,人力无法调配。
这些问题刘晏能解决一小部分。
比如帝国还能有效控制的江南,刘晏就可以发动地方长官,拆除私人违建,疏通渠道,搞好基建。
但主要问题刘晏根本无从解决。
人军阀自己的地盘,你哪来的权力和能力组织协调起每年几十万规模的运输队伍呢?
刘晏接到恢复漕运的艰巨任务后,走遍了漕运路线上的每一寸土地,对于漕运的整体规划,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刘晏认为,要解决所有这些困难,必须要做出根本性的调整——转民运为官运!
这里的所谓民运、官运其实都是相对的。
帝国的民运不是我们后世说的,承包给民间企业去运行,帝国的民运的意思是:
政府组织下任务,打白条让民间去执行任务,承担成本。
官运呢,以前的汉代也有过类似官运的玩法,就是组织数万漕卒专职送粮。
刘晏团队的所谓官运,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呢?
刘晏团队的新官运相比于帝国以前的民运和更远之前的官运,核心思路在于三个标准化:
人的标准化,船的标准化,运输过程的标准化!
简单的类比,这次划时代的变革,相当于由上级计划下的工分制,转为国资控股的企业制。
我们先来看人的标准化。
此前帝国的漕运,人员都是强行征集的壮丁,以当地的富户作为“船头”,也就是担任一支运输小分队的领导。
我们知道,徭役是帝国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帝国的漕运大约每年需要二三十万人力,大多通过徭役的方式来组织。
百姓每年的徭役时长是有标准的,可上节也介绍了,由于不同河流水深不同,枯水期还是涨水期通过的需求也不同,运输过程经常大幅超期。
对于超期部分,帝国有着丰富的经验——打白条。
所以运粮民工们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松散无序的管理,约等于零的激励,可以想象整个漕运队伍的人浮于事和士气低落。
刘晏决定,彻底改革这种把漕运当一般徭役来管理的粗放模式。
漕运是有门槛,有技巧的。
几千里的水路,怎么挽船、怎么撑杆、怎么掌舵、怎么拉纤、怎么搬运、怎么堆放,每个细节都是有技巧的,都需要专业的技能。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漕运应该由专业的队伍来做。
刘晏规定,今后漕运的主要工作,政府将专门成立一支漕运队伍,人数大约1-2万,这些队伍纳入部队编制,叫做漕卒。
漕卒完整的负担起整个漕运运输的重任,工作艰巨辛苦,但是报酬丰厚,而且享有正规部队待遇。
刘晏还规定,根据考核指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十年,就可以获得军官身份,享受军管干部丰厚的退休待遇。
有激励才有动力,干好干坏不一样,自然就会人人争上游,职业化的队伍往往带来数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率提升。
有了专业漕卒,回头看下上节提到的四大困难,几乎都立即可以缓解。
洛阳没人怕什么,漕卒队伍不依赖洛阳。
四方盗贼怕什么,现在是正规军编制在做这事,一般的盗贼哪敢和部队干。
沿途军头怕什么,我的人和你不是一个编制的,我根本用不着你。
接下来我们把船的标准化和过程的标准化一起来看下。
几千里漕运,要经过长江、大运河、淮河、汴河、黄河、渭河,不同河段需要的船只大不相同。
一千年来的漕运,政府都是直接征用民船。
帝国的算盘是打的很精的,老百姓要服徭役,徭役的工具你顺带就自己出了,你看,不用花帝国一分钱嘛。
可问题是,该花的钱不肯花,最后就是该省的钱省不了。
老百姓哪有能力去打造一艘好船呢?
千里长河上,五花八门的大小船只乱哄哄挤作一团,看起来好不热闹,但效率之低可以想像。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的笑话。
比如说,为了保证运量,船只压水很深,不时有米被水冲刷走还算小事,最大的毛病是,米被水冲泡过不知多少轮,都发臭了。
比如说,由于枯水期涨水期不能行船,要等待,漕运一般至少十个月,长的曾经超过一年半。
一年前的被臭水泡过不知道多久的烂米,可以想象下这酸爽。
于是,所谓的漕米就是臭米、烂米的代名词,王公贵族和他们的家仆们,对漕米避之不及。
于是,帝国花费无数代价运来的米,很多实在没法吃被扔掉了。
刘晏决定改变运营模式后,问题就变简单了。
所有的船都是帝国自己打造的坚固的大船,什么河道就用什么船,分门别类,整齐划一。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
图14.1 当年漕船复原图
人统一了,船统一了,运输流程就可以标准化了,就可以减少很多的笑话。
比如说,从长江到扬子的大运河,中间有段25里的人工运河伊娄河。
由于长江到扬州一带泥沙很多,伊娄河经常淤塞,水深很浅。
这就让漕运队伍犯了难,一船运的粮食少吧,这就很不划算,运的多了呢?就会搁浅。
最后的办法就是,这一段不走了,咱们用车从陆地上运到水深的扬子,再上船。
这样一来,扬州到扬子,每斗米就要花19钱。
这么个超级大难题,到刘晏的队伍这里,解决起来简直不要太容易:
你用袋子装米不就得了?
水浅的路段少装几袋,进深水区再多装几袋,中间拿几艘船往返搬运不就好了?
这么一个简单的变化,每斗米只要花4文钱就够了。
同样的,之前的漕运一个大问题就是,汴河水浅,黄河水深。
十月是汴河的枯水期,漕船到了汴河往往走不了,米要下船,要等,等涨水期。
三四月进了涨水期,汴河可以走了,黄河水太急,逆水也走不了,要等,等枯水期。
于是带来两个大问题:
第一是等的时间太久,于是米都成了味道极差甚至吃了会闹肚子的的陈米;
第二是等的期间要把米卸下来进陆地的仓库,然后可以走了还要再运到船上,搬运过程中米会浪费很多。
这些大问题,到刘晏的队伍这里,解决起来简直不要太容易:
你用袋子装米不就得了?
枯水期少装点米,搁不了浅。涨水期的黄河咱多装点米,用坚固的船,也沉不了啊。
至于赶上时候不好,非得到陆地卸米,我这米都是一袋一袋的装的,你说哪来的损耗呢?
再进一步,我的米都是一袋一袋的装的,船也不是敞口船,河水哪那么容易冲泡进来,米哪会发臭呢?
就这么简单个用袋子装米,需要高深的智商吗?显然不需要。
可是没有整体战略规划的彻底变革,没有人的标准化,船的标准化,用袋装米这样的过程标准化又如何能执行呢?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终极大Boss——中流砥柱了。
中流砥柱为什么难过,关键在于水流湍急,逆水行舟必须要拉纤。
輓夫繫二鈲於胸,而绳多絶,輓夫輒坠死,则以逃亡报,因繫其父母妻子,人以为苦。
纤夫死亡率太高,以至大规模逃亡,政府为了招到纤夫,干脆拘留他们的父母妻子为人质。
这样的玩法自然是陷入恶性循环,整个拉纤队伍士气极度低落。
图14.2 模拟当年黄河纤夫拉纤
所以政府只能是弃水路走陆路。
刘晏团队仔细分析了之前通过砥柱中流失败的经验教训,认为核心原因就两个:
第一、工具不行,绳子承受力太差容易断,船的质量五花八门容易翻
第二、人不行,纤夫没有专业技术与组织,船上的人更没有专业技术和组织
归根结底,就是缺少标准化流程。
找准了问题,就可以对症下药:
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
调巴、蜀、襄、汉麻枲竹筱为綯挽舟,以朽索腐材代薪,物无弃者。
首先解决工具的问题。
比如从四川湖北调集质量好的粗麻和竹条,编成更加牢固的麻绳。
比如一共新建了二千艘承载千石(3吨多)的坚固船只。
更重要的是流程的标准化。
此前的拉纤毫无标准性,现在随着工具标准化了,流程也就容易标准化了。
不再是以前那样各色船只自行其是,而是统一船只并且以十艘船为单位,绑到一块。
数十吨的重物绑到一起,被水流冲翻的风险大幅降低。
接下来,十艘绑在一块的船上安排五十个篙工调节船的方向,岸上集中三百个纤夫,大家喊着整齐的号子,同时发力、调节,一鼓作气,终于顺利的无折损的通过了这段天堑!
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
质量的标准化,流程的标准化,最终锻炼出了一支标准化的专业队伍。
漕运是艰难的,尤其是通过砥柱中流的队伍更是饱经风霜:
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
然而,收获与辛苦成正比:
未十年,人人习河险
苦战锻炼出来的队伍,是最宝贵的财富。
表面上看,刘晏团队费了这么大劲,也就为了省每斗二三十的成本,是不是有点得小题大作?
可我们想一下,帝国为了运粮食,可以不计代价征集6400辆牛车,可是其他的运输哪来的这么大的政府公权力背书呢?
所以所谓的陆路运输,也就是不计代价的大型工程可以一用,平时其他运输的成本将更加高不可攀。
而这次的突破,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一次标准化的、可复制的突破。
这意味着,这次突破不仅仅得以改进漕运,更意味着一条崭新的、可靠的运输路线就此贯通。
如果思路放开阔,这条路线完全可以对所有人开放,不仅仅只有漕运,只有官方可以使用。
这是巨大的商机,以后我们会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
765年隆冬,帝国的东渭桥边,鼓乐齐鸣,锣鼓喧天。
代宗皇帝派遣的太监领着一大批乐队,在这里热烈欢迎刘晏的船队,将第一批漕运40万石粮食送达长安。
代宗皇帝兴奋异常,夸赞刘晏——“卿,朕酂侯也”。
酂侯,就是萧何,一千年前,酂侯萧何将关中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关外的前线,有力支撑了刘邦夺取最后的胜利。
萧何在古代是圣人的化身,刘晏仅仅是恢复了一个漕运,就和萧何比,怎么看也是过誉了。
不过我们如果扒拉下算盘,算算帐,大约就能理解皇帝的心情。
对了,上节说刘晏说了两个大话,一个是要恢复漕运,这个现在成了。
可还有一个是说要不再多花民间一分钱,这个到底办到了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