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开设(三)18:南阳黄山遗址新解:斧燧氏,神农伐斧燧,黄帝代神农氏

天地开设 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第三篇  城国与城邦

第十八章  南阳黄山遗址新解:斧燧氏,神农伐斧燧,黄帝代神农氏

文黄饮冰

在我连续整理《庙底沟文化控制区域是女娲神农伏羲氏氏国联邦,即古夏王朝》和《双槐树遗址为女娲神农伏羲氏时期古城,即古夏王朝在距今5300年时期的帝都》文章后,再一次把研究的思路引向了河南南阳,因为庙底沟到双槐树、双槐树到石家河,诸文化的联系,关键的一环还是在南阳。

2019年5月根据南阳的相关人士推荐的《重大考古发现!南阳黄山遗址发现高等级氏族墓地》和《新一轮的黄山考古发掘出的一位黄帝时期的“大王”到底是谁?》的文章提供的南阳黄山遗址的考古材料,我写过一篇《南阳黄山遗址M18大墓主人可能是第一代登天子位的黄帝》的文章。这篇文章现在在网上还可以查到。现在看这篇文章,我当时做出的“M18大墓主人可能是第一代登天子位的黄帝”的论断有失偏颇。这个新的看法,当然来自关于南阳黄山遗址考古新信息作出的新判断。

首先,考古专家对南阳黄山遗址当前揭示的地层是“距今5300年到4800年”的论断让我对黄山遗址的认识有了新变化。经常看我的文章的人会知道我对这个时间段的重视,因为在我的体系中,这个时间段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中晚期,也是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到距今4900年到48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庙底沟二期文化实际上就是最早的河南龙山文化,也就是说庙底沟二期是河南龙山文化的源头。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河南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消失了,随后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逐步走向兴旺。这些信息都说明,中原与江汉是紧密的文明体。

对照历史我认为这个时期(距今5300年到4800年)是神农伏羲氏演变成神农氏的一个时期,即典籍所称的“神农氏代伏羲为王”的过渡时期,本质是神农氏不再承袭伏羲的称号,以神农氏称号称王天下,社会的性质也就演变成了男性氏族社会。

其次,以前的判断之偏颇,是因为当时获得的断代信息是距今4500年。在我的体系中,距今4500年是黄帝代神农为天子的时间。所以就把南阳黄山M18大墓主人认定为代神农为天子、接受神农禅让的第一代天子黄帝。这个观点发布之后,我一直是惶恐的。

今天借此文,我对于《南阳黄山遗址M18大墓主人可能是第一代登天子位的黄帝》这篇文章做出的“M18大墓主人可能是第一代登天子位的黄帝”的观点进行修正。但是黄帝杀两昊蚩尤之后,于南阳黄山接受神农氏的禅让、代神农氏为天子的观点依然没变,我依然认为黄山地名的诞生与黄帝在此接受神农氏禅让有关。

黄山遗址是罕见的史前玉石器加工与制作中心

黄山遗址应该是罕见的史前玉石器加工和制作中心。根据考古资料:1959年,原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曾在黄山遗址西南部和北部进行试掘,当时出土了5件独山玉玉制品,其中号称“中华第一铲”的独山玉铲最为令人瞩目。此发现将独山玉开采的历史提前了500余年。此后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也发现,黄山有大量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玉制品、石制器和石片、玉片、半成品。考古界因此认定黄山遗址是一处区域性的玉器加工中心。

在新一轮的考古发掘中,联合考古队更有新发现。除了预料中的玉、石器及加工玉、石器的各种工具外,考古人员还惊喜地发现了两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作坊。这两处大作坊呈长方形,地面建筑面积均在120平方米以上,结构十分复杂。此外还发现了与之相应的院内工棚类柱洞、活动面等相关设施。

1.说“罕见”,是因为就全国而言,被发现的史前玉石器制作工场本就不多,像黄山遗址这样保存较好、能与矿产地对应的玉作坊就更少了。在黄山遗址发现了两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玉石器作坊。这两处大作坊呈长方形,地面建筑面积均在120平方米以上,结构十分复杂。此外还发现了与之相应的院内工棚类柱洞、活动面等相关设施。

仰韶大型房址F2内存储玉器陶器密室

2.说“玉石器加工和制作作坊”,是因为黄山遗址有大量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玉制品、石制器和石片、玉片、半成品。“掏心法”工艺来制作手镯。玉器只是其中之一。

仰韶大型房址F2局部

该遗址发现了3座仰韶文化晚期“木骨陶墙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其中,F2为近南北向长方形大型类高台式地面建筑,由“前房后室”一室一厅式宽窄有别的3单元共6间房和1个二开间有腰墙南面敞口的工房组成。

仰韶F2十字墙与工作台

3.说“史前玉石器加工和制作中心”,是因为黄山遗址加工和制作玉石器的起始时间在距今6000年~7000年。经过两年多的考古发掘,确认了黄山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集加工、交流玉石器为主的(玉石器制造基地 港口)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关键时间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黄山遗址背靠中原,前接江汉,的确是处于“中心”位置,是一个大型的玉、石器产地和集散地。

4.黄山遗址的玉石器原料来自独山。

5.黄山遗址对于玉的认识与仰韶文化对玉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用玉加工和制作工具,加工和制作佩玉很少。在中国史前,华夏大地上的史前人群对玉的认识有两种特征,第一种是中原及山东,仰韶文化区域和大汶口文化区域,用玉加工和制作工具(如玉铲),少见或者不见佩玉,玉的神器作用也不显著;江南越中原和山东到东北,用玉加工和制作佩玉较多,玉的神器作用也很显著。中国史前对于的统一认识,就是“以玉为兵”,玉戉(钺)作为掌握兵权的军事首领的象征,即持玉戉者王。实际上玉戉也是王者的兵器,在开始阶段玉戉可不是象征礼器,而是王者兵器。所以作为玉石器加工和制作作坊的黄山遗址,主要是为仰韶文化居民服务的,主要产品是工具性玉石器。

二、黄山遗址居民是玉石工匠族群,即斧燧氏

1.玉石器工匠族群墓葬。黄山遗址现场发现了以酋长级大墓M18、M77和一批玉石工匠墓为代表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墓葬形制等级森严、墓葬人骨保存之好为目前国内罕见。

从已清理墓葬随葬品和发现葬具的情况看,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处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最高等级氏族墓地之一,墓主们为一玉石工匠族群(马俊才说)。

2酋长级别大墓形制。酋长级别大墓为“梯形独木棺、双玉钺、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猪下颌骨成为酋长类墓的标配。”(马俊才说)

3.M77大墓与M18墓比较。

M77大墓:梯形独木棺,随葬的猪下颌骨约在400个以上,远远超越了其他墓地。随葬象牙饰弓、双玉钺、骨樽。

屈家岭文化M77全景

屈家岭文化M77中象牙弓饰玉钺骨樽

M18墓:M18墓址现场。梯形独木棺。墓主人遗骨身高1.65米左右,呈东北西南向安卧墓内。他左手持弓箭,右手执独山玉玉钺,足部放置18个成年家猪下颌骨。

M18大墓主人遗骸

2019年看到的M18大墓材料:【新一轮发掘始于2018年。黄山遗址距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的产地独山的直线距离仅2.5公里,同时,这里已确定是一处大型的氏族部落的聚居地,那么,她到底是不是文化学者认为认为的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座都城呢?因为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座大墓,墓中有一具骷髅骨,个头1.86米以上,左手持弓箭,右手擎独山玉玉钺,应该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大王”,或与黄帝有着直接关联。】当时我就对M18大墓主人身高1.86米提出质疑。当时只看到了M18大墓,没有看到M77大墓,所以判断就有偏差,因为对比M18大墓和M77大墓,那么M18大墓主人就没有最高性,因为M77大墓主人的待遇明显高于M18大墓主人。

M18大墓主人玉戉

M18大墓,出土的最重要器物是玉钺。玉钺由杂色独玉打磨而成,呈“风”形,刃部是折刃,上部是圆形钻孔。

M77大墓与M18墓比较:在黄山遗址(黄山氏国),M77大墓墓主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当是黄山遗址(黄山氏国)最高统治者,即帝君;M18大墓主人处于次级权力和财富地位,因为他拥有弓箭和单玉戉,应该是军事首领,即王君。

4.黄山遗址考古年代。黄山遗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文化层深达1米--3米,从上到下,(河南)龙山时代晚期、屈家岭时期、仰韶中晚期、裴李岗时期等多层次文化叠压。新一轮考古发掘的仅仅是部分区域的部分文化层。目前揭示的考古地层的时代在距今5300年到4800年

2019年4月前发掘区全景

 5.玉石器和玉石工匠工具。残玉璜、大玉耜、残缺玉斧、成组石钻头、成组石刻刀、成组打磨器具,定位黄山遗址族群为玉石器工匠族群的依据。

残玉璜

大玉耜

玉斧残块

成组石钻头

成组石刻刀

成组打磨工具

6.南阳黄山玉石器工匠族群是斧燧氏。以上的资料,都把黄山氏国的主人指向“斧燧氏”。历史记载和传说中,斧燧氏是精良的石器加工和制造氏族,掌握着精湛的玉石器加工和制作技术,是最早的石匠氏族。与黄山遗址石匠墓对照,我认为只有斧燧氏最有资格做黄山玉石器加工和制作作坊的主人。

、南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阳注定是一个文明通道,也是文明熔炉

三门峡、洛阳、郑州、南阳、随州、孝感、常德、怀化地理位置图

中国上古的文明南北通道,是三条线,西线是青藏高原东缘,中线是湘江、汉江、甘陕和中原,东线是古乌江和沿海。大的气温变化,引起的是人和文明的北进和南归,这就是我所说的南北运动。人口的南北运动,是由温变决定的。温度升高,人口会北进;温度降低,人口会南归。这个南北运动,我讲过多次了。大洪水之后,第一次小冰期,我一直说是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5300年,气温回暖,史前中华文明整体步入新时代。距今6000年到5000年,是史前中华文明竞争和融合、整合与淘汰最剧烈的一个时期。

南阳所处的位置,就在中线。在中线,南阳实际上是一个南北运动的中转站。在进入文明时代,中原文化(裴李岗、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及龙山文化)南下,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北上,南阳是必经之地。

南阳是中原文化的南端、江汉文化的北端。所以南阳不仅仅是文明通道,也是文明熔炉。

史前任何伟大的人物都可能经过南阳,留下痕迹。

湖南怀化是高庙文化之地。湖南常德有彭头山文化、汤家岗文化和城头山文化。湖北孝感有门板湾古城和叶家庙古城。湖北随州有神农。河南洛阳有双槐树古城。河南郑州有西山古城。河南三门峡陕州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向西到关中,就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杨官寨遗址。河南向海岱江淮,就是双墩遗址、大汶口遗址、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河南向北,就是晋南、河北及东北。江汉向东,在江淮和环太湖,又是数不尽的遗址。江汉向西,汉中巴蜀文明遗址也是无数。

大洪水和海浸叠加期之后,在三门峡之陕州庙底沟,距今6000年形成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在庙底沟地区一直延续到距今5600年。距今5600年到距今5300年,又一次小冰期,气温下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在庙底沟地区消失,但其文化之影响依然继续,主要转入豫南、鄂东北和江汉平原东部。

同样在三门峡之陕州庙底沟,在距今4900年,又出现一种新文化就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的源头。这个庙底沟二期文化,明显是江汉平原东部和鄂东北之屈家岭文化北进所致,主要证据就是两系陶,黑陶和灰陶,黑陶为主,灰陶次之。

我所说的鄂东北和江汉平原东部,就是指湖北随州市和孝感市以及孝感市以东的应城、天门、京山。在这个文化圈内,于距今5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多个古城。如孝感的叶家庙、应城的门板湾、董湖、天门石家河的屈家岭文化古城。而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就在京山县的屈家岭。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年到4600年。很巧合的是,庙底沟文化的中晚期与屈家岭文化早中期重合。

在随州,有神农氏的传说。

所以我一直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视作中原女娲-伏羲-神农文化,神农氏族与女娲氏族结成婚姻关系,神农氏族承袭伏羲的称号,为伏羲神农氏。并认为在小冰期期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南下进入了豫南、鄂东北和江汉平原北部,在此与南方的以城头山为基地的王母集团相遇并形成了文化竞争(对立与融合并存),这个南下的期间发生了一次权力的转换,就是神农氏代替了伏羲氏为王,也就是神农氏剔除了伏羲的称号,不再尊女娲氏为帝君,以神农称号王天下。距今5000年后,神农集团又北进到黄河南岸,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

庙底沟二期文化持续只有100年。这个原因我也说过,就是距今4800年到距今4600年可能有一颗外星与地球在冀中相撞,导致了河南、山西、河北古文化之衰落,所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也就在陕州庙底沟消失了。而这个时候,石家河文化兴起,所以是这次事件,把神农集团的发展方向再次引向了湖北并延伸到了湖南,因为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城头山文化也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城头山文化被石家河文化消灭了。

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的200年,豫西、豫北、豫东是很寂静的,豫南和湖北很活跃。到距今4600年,在豫西豫东和豫北才重新出现河南龙山文化。我对此现象的总结,就是神农集团的代表——蚩尤氏族回到了河南,代表神农恢复了对河南的控制。可惜在蚩尤氏向河南的时候,西北的炎帝和东北的黄帝也都挤压向了河南。

在这个变化期间内,南阳是一个反复碾压的地方。

农神和神农族群迁移示意

1、玉蝉岩(距今20000年)   2、彭头山(距今9000年)   3、半坡(距今6800年)

4、庙底沟 (距今6000年,距今4900年,距今4300年) 5、叶家庙(距今5000年)

6、石家河(距今4800年)

四、神农伐斧燧

从现有的考古成果可以知道,中原地区进入城国与城邦新时代时代,是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中晚期,就是距今距今5600年到5000年之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存续时间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这个文化在庙底沟兴起后,向北入山西、河北,向西入关中、甘南,向东入豫东、鲁西,形成了一个超地域的帝君之国,我称之为古夏王朝。古夏王朝两大主体族群是女娲氏族和神农氏族,女娲以神农为夫婿,神农承袭伏羲称号,是为神农伏羲氏。社会性质是女性母系社会,女娲为帝君,掌握君权和神权;神农为王君,承袭伏羲衣钵,察天地之变,掌握军权,负责国家安全。

为应对小冰期北方族群南下,在距今5300年前后,古夏王朝建立了一系列古城,如双槐树古城、西山古城、杨官寨古城。其中双槐树古城具帝都气象,当为古夏王朝当时的帝都。我对庙底沟文化和双槐树古城的论述就是在阐述以上观点。庙底沟文化是以女娲氏为帝君的古夏王朝的国家文化,所以庙底沟文化抵达的区域,都属于古夏王朝的统领区域。

距今5600年到5300年这个小冰期,遏制了古夏王朝向北、向西、向东扩展的势头,并把古夏王朝的扩展势头引向了秦岭-桐柏山-大别山以南,所以在距今5300年后,江汉地区也建设了无数的古城。江汉地区的这些古城,明显分成两个集团,即南下的古夏王朝集团和原居民的西王母集团。

两湖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古城分布图

古夏人在距今5500年,就已经在孝感应城的大富水生活。这个时候,对于古夏王朝来讲,大别山已经是古夏王朝中心山了,所以当时大别山的名称是“华山”;大富水被命名为“夏水”。进入鄂东北和江汉平原东北的人群,主要是神农氏族。

氏族国家之间频繁的征战,导致了男性的崛起和女性帝权的衰落。大约在距今5000多年前,神农氏族随州支出生了一位伟大的男孩,他继承了神农氏的称号,但他并没有继续去做女娲的夫婿而承袭伏羲的称号,而是抛弃了伏羲的称号,以神农称号王天下。古夏王朝帝君女娲氏与王君神农氏之间的婚姻联盟就此破裂,女娲氏失去帝君的位置,古夏王朝的帝君权力从女娲氏转移到神农氏,这就是历史记载和传说和的“神农代伏羲为王”,失去帝君权力的女娲氏逐渐演变成了有蟜氏。

处于古夏王朝中心位置南阳黄山的斧燧氏,原本是最安全的,是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斧燧氏石匠产业的。但是在这个权力转换过程中,斧燧氏没有转过弯来,依然忠诚于女娲氏,为河洛地区的女娲氏服务,为其生产玉石器(生产工具和征伐武器)。所以神农伐斧燧,成为神农代伏羲为王的第一战,也是神农夺权古夏王朝最高权力和建立古夏王朝新秩序的第一战。这场战争被后人所记载,《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昔者,神农伐补(斧)、遂。”

“《路史·后纪三》说:(神农时)补(斧)、遂不供,乃伐补、遂,而万国定。”“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见威王》说:神戎(农)战斧、遂。”。这场战争是真实存在的。

神农伐斧燧之后,神农成为上古华夏第一位“天子”,神农以伐斧燧建立的神威稳定了古夏王朝,其天子地位也得到了上古中国境内其他族群的认可,接受神农为最高领导的族群空前扩展。《淮南子·主术训》说神农“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汤谷,西至三危。”应该是神农的影响力实质所归。

五、黄帝代神农

1、我已经给出了黄人和黄帝的足迹,黄帝在南阳留下足迹是合乎逻辑的

黄人发源于东北黄水,后来因为要与黄河区别开来,所以黄水被记作“潢水”,这个在辽代和金代的记载中有反映,后来蒙古人迁入黄水流域,把黄水叫做“西拉木伦河”,意思就是“黄色的河流”。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其创建者就是黄人。黄夷和黄氏,是黄人的后裔。

黄人这个概念,是我提出来的。黄人与肤色无关,尽管黄人可能是黄肤色。

黄人的意思,是“佩玉之人”,“以黄为贵之人”。黄人喜好佩玉。黄人崇拜黄能,即一切黄色的生命物或无生命物,就是“以黄为贵”。黄人在起源阶段就是一个多姓族或氏族形成的共同体。在东北期间,黄人又与玄鸟族群结成联合体,即黄玄联合体。玄鸟氏族的后裔就是建立商朝的商族群。

黄人之帝,就是黄帝。黄人南下到河北、山东,女黄帝演变成了男黄帝。这些,在《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系列中有详细的论述。

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期间或者更早,黄人南下到河北,在河北的迁安县、束鹿县等地居住。这个期间有一部分黄人向西迁徙到晋陕甘,马家窑文化的出现可能与古黄人西迁有关(黄人第一次西迁)。

黄人的主体当然是继续南下了。

大约在距今4800年(公元前2800年),黄人进入山东,与两昊族群混住在一起。两昊族群不接受黄人的加入,但却鼓动玄鸟氏族群从黄人中分离出来,被两昊接受,玄黄联盟破裂。

黄人向西进入到豫东鲁西地区,与中原女娲氏族后裔有蟜氏建立婚姻关系,黄人少典氏被女娲氏族(有蟜氏)迁徙到颛臾,祭祀伏羲,认伏羲为祖或承袭伏羲的称号。轩辕黄帝出自少典氏。

大约距今4700年(公元前2700年),黄人天鼋氏为黄帝,天鼋氏对山东用兵,基本打残了太昊氏族,占据泰山,在空桑登黄帝位,并以风少昊之都曲阜为都。

距今4600年(公元前2600年),黄人有熊氏为黄帝,这个时候遇到从南方而来的蚩尤。有熊氏不敌蚩尤两昊联盟,进入河南新郑。炎帝姜族也从西北而来。蚩尤驱逐炎帝,又驱逐黄帝。炎帝退回到山西上党地区;黄帝退回到河北涿鹿地区。

大约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黄人轩辕氏为黄帝。炎帝不敌蚩尤,与黄帝争锋又败于黄帝,促成炎黄结盟;蚩尤与山东传统势力两昊也结盟。涿鹿之战爆发,黄帝杀两昊蚩尤,统一上古中国,代神农氏为天子。黄帝设东西大监,监于万国。所谓的东西大监,就是黄帝之子、东少昊青阳氏玄嚣;所谓的西大监,就是黄帝之子、西少昊金天氏昌意。黄帝设立西少昊统治上古中国西部,引起黄人第二次西迁。

2黄帝代神农为天子的大典举行地,南阳黄山是最佳地

黄帝代神农为天子,要举行禅让大典。距今4500年的时候神农以石家河古城为都。黄帝代神农为天子的大典举行地,南阳黄山是最佳地。

我提出距今4800年后,神农在江汉地区的石家河,北上与黄帝、炎帝争锋的是蚩尤。蚩尤在中原战败,南逃回老家就是了。为什么会出现神农氏让出“天子”之位呢?因为代表神农氏的蚩尤战败了。

考察石家河古城,石家河的城市建设,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开始了,因为在石家河古城发现了一座建设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古城。在石家河文化时期,石家河作为神农天子的都城,从距今4800年(公元前2800年)建设,一直兴旺发到到距今4300年(公元前2300年)才开始有衰败的迹象,到距今4000年(公元前2000年)才消失了。

在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黄帝轩辕氏代替神农为天子的时候,石家河古城并没有战争发生。这说明黄帝代神农为天子是和平的权力转移。我以前就说过,上古中国是氏族统治,超越于氏族之上的权力,在氏族之间流转。这个超越于氏族之上的权力,就是天下共主的权力,天下共主拥有天下的统治权,是代天治民,故被认为是天帝之子,就是“天子”。

黄帝轩辕氏进入南阳黄山,“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的缺环就连接上了。黄帝轩辕氏进入南阳,威逼石家河,神农氏让出天子之位给黄帝,黄帝轩辕氏和神农氏之间实现天子权力和平移交,石家河避免了战争之毁灭。

帝位之禅让,发生在南阳黄山遗址,所以黄帝在此地接受神农氏禅让之后,南下登熊、湘,以示天下一统。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意思就是: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从以上记载可以知道,黄帝轩辕氏在“逐鹿之阿”建立了都城,这个古城现在还有遗址存在,就是黄帝城遗址。为了传播黄帝的天威,黄帝以“巡视”的方式在统治区域内巡游,并没有长处于一地。历史记载还说“黄帝五成十二楼”,所以黄帝轩辕氏在其他地方也建立过卫城。在巡视的过程中,黄帝的驻扎地就很多了。

黄帝的“巡视”,还暗含了黄帝设“东西大监”的布局,是为东西大监顺利履职制造威势。距今4500年时代出现的古城,应该均为黄帝“巡视”所建立。

如果我们把上古所谓的“々々氏”当做一个具体的人,就走入了死胡同,对以上的记载就难以理解。如神农氏、轩辕氏,因为这些古老的氏族是历代相传的,历史都十分悠久。这些古老的氏族担任天子职位,也是历代相传的,直到天子权力转移到其他氏族为止。但是不当天子,这个氏族可能依然存在。就我的研究,我可以肯定的黄帝有天鼋氏、有熊氏、轩辕氏。每一氏黄帝也有若干代。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黄帝,实质上指的是轩辕黄帝。大家也很熟悉有熊氏,就是在河南新郑立都的黄帝有熊氏,黄帝有熊氏被蚩尤氏打败退到河北北部的逐鹿,让位于黄帝轩辕氏。对于黄帝天鼋氏熟悉的人不多,但是周朝大家很熟悉,周朝人就自称“我姬氏出自天鼋”,周朝人以天帝长子自居,认为自己取代商朝统治是天帝指派他的大儿子来代替商的统治,所以黄帝天鼋氏并不是我杜撰的。

黄帝的前身是黄能,在黄人失去天子统治权力之后,黄人降格成了黄夷,黄帝也就降格为黄尹。这些都是重话了。

3.“黄山”之名称,也载了黄山地区与黄人和黄帝之必然联系

我在《被遗忘的远古族群——黄人》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了古黄人、黄夷以及后来的黄氏对“黄”的血缘认同和刻骨铭记,即“作为远古族群,黄人的族群标志:一是以黄为崇拜。二是黄人一直保持以黄名物的习俗,对喜欢和崇拜的物体命名为黄,自己的住居地也命名为黄。三是以黄为祥瑞,信仰和喜爱黄色,以黄色为神圣。”黄人有“以黄名自己居住地”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所以我认为,“黄山”的地名,应当是黄人和黄帝在此地居住之时,以“黄”命名的地名。这个地方以前不叫“黄山”,但是黄帝在此驻扎了,而且在此接受神农氏的禅让而登天子位,成为天下共主,所以黄帝把此地命名为“黄山”。

参考文献与图片来源:

1.《重大考古发现!南阳黄山遗址发现高等级氏族墓地》一文;

2.《新一轮的黄山考古发掘出的一位黄帝时期的“大王”到底是谁?》一文;

3.黄饮冰著《黄帝的统一——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系列之《被遗忘的远古族群——黄人》一文;

4.《南阳黄山遗址又有新发现:这块独山玉料,将我国制玉年代追溯到近7000年前》(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一文;

5.《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千年一遇”》(2019-07-19 08:19 | 河南日报)一文,

6.《南阳黄山遗址又有新发现:这块独山玉料,将我国制玉年代追溯到近7000年前》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黄饮冰2021年6月13日星期天。声明:《南阳黄山遗址M18大墓主人可能是第一代登天子位的黄帝》收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