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纳兰词:04摊破浣溪沙(两首)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日获得插入GG功能,2018年05月17日获得返佣商品GG功能,2019年01月14日获得文中插入两条GG的功能,2020年05月30日获得付费阅读功能,2020年7月13日获得认证。
最初名称是“张广祥”,后改为今天的名称:丁中广祥。“丁中”是我工作单位丁沟中学的简称,“广祥”则是我的名字。常有人称我“丁老师”,这是缘于弄错了我公众号名称的含义。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两首《摊破浣溪沙》。这两首词都表达了纳兰在种种情感体验中对于“情”的思考。
这两首《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不仅词牌一致,而且在词中同一个位置用了同一句词“人到情多情转薄”。纳兰容若曾有一枚闲章,上面镌刻的就是“自伤情多”四个字,由此可见,这种重复不是巧合,其中一定灌注了纳兰十分深刻的情感体悟。
所以,我们今天的解读将从这一句词开始。那么,“情多”为何会转向“情薄”呢?其实,这里面渗透了一个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周易》说:“日中则昃(zè),月盈则食”,日到了中天之后就要开始西斜,月圆满过后就要开始残缺。《周易》卦爻的演进到极端之处往往都不是吉象,如最为阳刚向上的第一卦《乾》的最上面一爻却是“亢龙有悔。”
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所以中国儒家一直讲究中和、适度,反对极端的大喜大悲。如孔子赞美《关雎》从来都不是如浮士德那样:“啊!你真美啊!”而是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者渗透在诗里的情和文字在读者心中所唤起的情都是有节制的。
我们比较熟悉的“人到情多情转薄”的例子恐怕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了,宝玉的“多情”不仅仅局限在爱情,而是扩展到对世间一切美好的珍惜与怜悯。所以,他以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呆霸王薛蟠还是刘姥姥口中的那个红衣女孩。他对世间一切女子的爱也是源自她们身上如水的轻灵与干净。这种以赤子真心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纳兰和宝玉还是挺一致的。
然而,经历过大观园群芳的渐次凋谢,经历过家族幻灭的人世兴衰,宝玉终于大彻大悟,真正体悟了“色即是空”,选择抛家弃子脱离红尘,进入了全然的“空”的境界。所以,甲戌本红楼有一则眉批透露,在《红楼梦》遗失的八十回后有一张警幻情榜,宝玉所对应的是“情不情”三字。“情”与“不情”间,从来就没有那么深的隔阂。
当年宝钗生日,面对宝玉对鲁智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吟哦,宝钗惊呼:“不好,这个人悟了!”而纳兰在这两首词的表现又何尝不是“悟了”。纳兰性德这两首词恰恰就是从“情多”转向“情薄”的象喻。
柳絮和浮萍都是无根漂泊之物,所以古人常常以为池中浮萍是飘落的柳絮所化。荷花亭亭直立,不事枝蔓,但其根茎却是由世间最柔弱却又最难以扯断的藕丝连就,“丝”与“思念”的“思”谐音。所以,虽然理性上懂得多情并非好事,面对无依无靠的柳絮、浮萍,面对“绕指柔化为百炼钢”的泥莲,纳兰的“情”还是随物而起了。上阙末尾,词人虽学佛陀,故作拈花一笑的淡然态,但剧烈的情感终究还是袭来了,接踵而至的就是肠断,就是泪零。
在第二首词中,我们会发现,纳兰的情感通通隐匿起来了。人喜欢酗酒,喜欢做春梦,实际上都是喜欢那种朦朦胧胧,轻飘飘,飘在空中的感觉。现实太棱角分明,爱谁,恨谁,思谁,念谁、怨谁,为谁辛苦为谁甜,你都太清楚不过。但梦中和醉中是不一样的,你只有一个淡淡的情绪,说不清道不明。
所以,第二首词中,我们再也看不到“思”,看不到肝肠寸断,看不到眼泪:
淡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云淡月细,雨声淅淅沥沥;长亭连短亭,鹧鸪声声,啼遍了塞北江南。几丝怅惘留在这令人回味的画面里、声音中。这就像是出家后的宝玉面对晨钟暮鼓的情绪。这种情绪不再与任何具体的个体相关,而是融入了天地风雨,“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放到具体的词学批评中,纳兰这第一首词是“有我之境”,第二首则堪称“无我之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