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家游戏公司需要几步?

还记得几年前V社与完美世界联手打造“中国版steam”的消息吗?

V社和完美世界将其命名为“蒸汽平台”,早在今年2月9日便已悄悄上线。

但咱们今天的主题不是蒸汽平台,而是V社。

在游戏界,有两个鼎鼎大名的V社。

一个是steam的母公司,美名享誉中外的Valve;

另一个便是臭名昭著,堪称业界毒瘤的Vivendi(以下简称维旺迪)。

维旺迪在咱们中国不太出名,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家公司。

但维旺迪在国外的游戏界,可是有着游戏老流氓的“美称”。

因为它,暴雪差点解散、育碧差点被其恶意收购...

为了躲过维旺迪的魔爪,育碧还迫不得已请了东方的“神秘力量”助阵。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在心里大呼卧槽。

维旺迪到底是谁啊这么牛?能在游戏界肆无忌惮翻云覆雨?

那如果柴妹告诉你们,维旺迪并不是一家游戏公司呢?

说出来怕你们不信,维旺迪以前是一家水厂。

还是一家担负社会重任而成立的水厂。

其成立的目的,是为恢复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自二月革命动乱之后半瘫痪的城市水务。

批准其成立的人,便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皇帝拿破仑三世。

虽然拿破仑三世本身的能力不咋地,没过多久就把国家给搞灭亡了,还给自己安上了末代皇帝的名号。

但他创立且留下的这家“水厂”,却在百年后的今天...为祸人间。

在刚成立后的那段时间,虽然这家水厂快速扩张,且后来一度成为欧洲水厂中的老大,但它却格外单纯,没想过干别的。

每天都老老实实卖水,力争成为水厂中的No.1。

直到1976年,那个让单纯水厂变成老流氓的罪魁祸首出现了。

此人名为盖伊·德乔尼,于1976年执掌该水务公司。

正是他的出现,让一家水厂开始战略转型,从实业公司变成了以收购和出售来拓展业务的第三产业公司。

说白了,就是利用收购转卖来赚钱。

在这个阶段,德乔尼收购公司只有一个想法,什么赚钱买什么。

举个例子,在当时汽车工业和能源工业非常吃香,还有政策利好。

于是德乔尼就跑去收购汽车公司和能源公司。

从那开始,德乔尼就带着水厂逐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疯狂收购公司拓展业务。

而德乔尼的继任者让-马里·梅西尔更加疯狂。

到现在,维旺迪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商业巨佬,旗下不仅公司众多,集团也不少。

比如占据全球音乐市场1/4的环球音乐,就是维旺迪的子公司。

除此之外,维旺迪旗下业务包含音乐、电影、电视、出版、电信、互联网、演出门票和电子游戏等。

用一个数据来表达维旺迪的庞大:

拥有欧洲最大和美国第二大的电影公司,世界第二大的影视片库;

控制着80%的法国电影制作;

拥有欧洲最大的付费电视和数字电视运营商;

拥有85万版权产品,占据世界音乐市场的22.5%,是世界上最大的爵士和古典音乐发行商;

另外包括世界第三大图书出版商;

还拥有世界最大的在线游戏提供商和第二大电脑游戏开发商...

总之一句话,维旺迪有钱,非常有钱。

或许是游戏圈让维旺迪看到了赚钱的商机,于是它盯上了游戏大厂雪乐山,并故技重施。

那时雪乐山可是名气不低于暴雪和EA的知名游戏厂商,曾席卷网吧的《半条命》就是V社交给雪乐山发行的。

在这里还有个小插曲。

当时几乎所有的游戏发行商都看不上《半条命》,只有雪乐山伸出了援手,可以说没有雪乐山,就没有现在的V社,更没有steam了。

面对维旺迪的收购,雪乐山还以为自己抱上了一条粗大腿。

可没想到,满脑子都是赚钱的维旺迪,在将其收购后压根儿就没想着继续做好游戏。

而是思考如何迅速榨干雪乐山的所有价值。

收购不过一年,维旺迪就将雪乐山合并、重组、裁员、卖出...

从此雪乐山不复存在。

而这只是维旺迪踏入游戏圈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维旺迪又盯上了暴雪,使出相同手段将暴雪收购。

因为被收购后,暴雪员工与维旺迪以利益为先的理念不同,大部分员工还没等维旺迪裁员就自行出走。

由于暴雪还有剩余价值,维旺迪没有选择像雪乐山那样直接拆着卖掉,而是压着让其与自己旗下的小弟合并。

成立了新的“动视暴雪”。

但大家都知道,维旺迪不会好好做游戏。

维旺迪这种态度,让被合并后的暴雪无比痛苦,终于在2013年,暴雪提出了“赎身”计划。

当时距离暴雪被收购,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

那一年,暴雪成功收回大部分股票,和维旺迪断绝了关系。

或许是为了弥补暴雪“逃脱”的遗憾,又或许是看暴雪离开自己后鲤鱼翻了身,2015年,维旺迪没忍住把魔爪伸向了育碧。

它开始一点点蚕食育碧的股份。

但是有这么多前车之鉴在那摆着,育碧再傻也不可能乖乖束手就擒。

育碧CEO在面对维旺迪的蚕食时表示:会尽一切努力,来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他的确很努力。

为了稀释股权,增加股东投票权,育碧不仅在董事会里新增了两个席位,还一度以低廉的价格发售员工股。

但育碧的顽强抵抗可以让维旺迪止步,旗下子公司Gameloft却没那么幸运了。

起初,Gameloft也并没有轻易屈服。

为了让自己不被收购,不仅努力回收股份,还向股东发建议函,希望股东们拒绝维旺迪的收购提议。

当时持有Gameloft股份的育碧也极力反对维旺迪的收购。

可惜,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历时半年拉锯战,维旺迪还是成功收购了Gameloft。

被维旺迪接手后,该公司的董事会集体辞职。

他们认为“维旺迪根本不懂游戏,他们不尊重创意,只是为了资本的累积”。

事实也的确如此,被维旺迪接手后的Gameloft,再也没有制作出吸引人的游戏。

可以说,Gameloft正在光速走向死亡。

而此时的维旺迪并没有放弃对育碧的蚕食。

当时的维旺迪已经掌握了育碧27.3%的股份,按照法国的规定,一旦这个数字超过30%,维旺迪就可以收购育碧。

育碧清楚的知道,自己距离死亡只有2.7%的距离,而它无法自救。

于是,他请到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师养老金和一股神秘的东方力量。

没错,那就是腾讯。

(淦,怎么哪哪儿都有腾讯!)

他们仨一起筹钱把育碧从维旺迪手里赎了回来。

最后,维旺迪收购育碧以失败告终。

这场景有点似曾相识啊。

2013年暴雪用80亿美元给自己“赎身”,其中私人投资集团ASAC II LP出资23.4亿美元现金从维旺迪手中收购了1.72亿股。

这里面就有腾讯的手笔。

看到这里,柴妹都要觉得维旺迪是个傻大憨了,只会简单粗暴的搞收购,结果最后全为腾讯做了嫁衣。

不过这几桩失败案例,实际上很大部分原因怪维旺迪自己。

从很早开始,维旺迪的野蛮扩张就给自己的未来埋了雷。

不断地并购和收购,让维旺迪的负债不断增加。

表面上看,2010年第一季度动视暴雪的收入已经超过环球,同比增长29.3%,简直就是一棵活生生的摇钱树。

但背地里,维旺迪外债压身。

2002年上半年,维旺迪就亏损了123亿欧元,当时为了回转资金,维旺迪在两年内出售了110亿欧元的资产。

包括暴雪的赎身,也是因为维旺迪出现财务危机,最后才会放人。

严格来讲,其实维旺迪野蛮收购的公司并不算多。

但每一家单拎出来都是影响力巨大的行业头目。

而维旺迪收购后不干人事儿的行为,才是让其成为业界毒瘤的原因。

资本逐利本身并不稀奇。

而维旺迪虽然外债很多,但也轮不到我们去操心它的盈利情况。

只是......维旺迪你为啥非盯着游戏公司不放呢?

难道你是为了消除游戏“拯救”广大青少年不成???

主笔 | 小陆

编辑 | 四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