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没有让你拍案叫绝的情节、桥段和描写?七

★《柳崖外编》里面的古器

某抚军有羊脂玉船杯, 不轻示人, 必有上客欢饮, 乃出酌一盃 , 即什袭藏之。大贾某, 偶至抚军处。一日, 邀司道及幕友 同大贾饮, 甚欢。抚军出船盃遍酌客, 及大贾, 贾不饮。主不 怿, 自酌饮之, 谓贾曰: “此盃之饮, 不可轻得也。不饮, 何 故 ? 玉不纯与 ? 工不巧与 ? 制不古与 ? 不饮何故 ?”贾曰: “纯 矣, 巧且古矣。然仆虽微末, 不至以口对此物。”抚军怒曰:“何也 ?”贾曰:“诸公以此为真杯耶 ?”皆曰: “然。”贾曰: “非也。 此杨妃怕热、盛暑时系下部凉阴户之器也。”抚军大怒曰:“何毁 吾器以至此 ! 有说则可, 无说当置罪 !”贾曰: “取炉坐一盆水, 再取铜条数茎来。” 炉炽水滚, 置玉器其中, 遂以铜条穿之, 皆 成孔。执之而前, 曰: “君见乎 ? 其中小孔, 取透风也, 其两旁 各二孔, 系绳者也。向之不漏, 以玉尘补苴者也。我辈男子, 何 至以此物与口对 ?”众仍服。众人中有呕者。

想想今天的原味党。。。啧啧

★如何不用雪字形容雪很大?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据说出自李白的一首词。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

哈哈,拍案叫绝!

★如果说各种古籍记载的话,没有什么比出土的各种秦简记录的历史更加真实精彩。

现今出土的秦简,以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最为著名。睡虎地秦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的历史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秦法律的研究,尤其重要。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12月出土于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其所在的墓穴里是一个秦朝名叫“喜”的基层官吏。

通过对睡虎地秦简的解读,让我们从更加真实详细的还原了秦朝,认识了真实的秦律,对秦朝的人文社会,相关的秦历史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说,陈胜吴广起义,史记记载是因为大泽乡九百闾左戍卒在前往渔阳长城边塞戍边的路途中,遇到大雨阻路,延误行程无法按时到达。因为秦法严苛,不能按时到达戍边的戍卒都要按律斩首。所以既然已经耽误行程,去渔阳戍边是必死,逃亡被捕也是死,造反起事不成还是死,权衡之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

而根据睡虎地秦简相关秦律的记载的律法条文来看,征发徭役对失期的处罚仅是斥责和处罚甲盾,并不是死罪,如果遇到大雨,还会取消征发。所以现今有相当部分学者专家依据睡虎地秦简的相关律法记录认为秦法本来不严苛,起码在睡虎地秦墓主人去世时的公元前215年还没有失期斩首的严苛刑法,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基,赵高擅权后才变得严苛,而大泽乡起义正是二世元年七月发生的。

睡虎地秦简还记录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认为很是能反映出秦朝律法的人性化——比如对见义 勇为相关问题的法律解答,对不孝顺老人的法律解答……

原文: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

意思是:有一犯罪嫌疑人在大马路上杀人伤人,而周围没有人施以援手,距离在百步以内的要处以重罚两副铠甲……以秦朝的生产力来看两副铠甲,我认为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原文: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

意思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告发晚辈中有人不孝顺,要求判其死刑,是否还要需经过三次原宥的手续(庭外和解),秦律规定…不应该庭外和解,要立即抓捕,千万别让他们跑了!

可惜,时至今日,尚未见到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也仅是睡虎地云梦竹简所载的一千多枚竹简记录的秦朝条文。希望有一天能够有更多的秦简出土,能发现完整的秦代法典——我个人认为啊,秦始皇坟墓里肯定有…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秦始皇坟墓打开。

★诚然,古籍给我们带来的直接的美学和趣味享受,但对我这种理工男来说,古籍中蕴含的事务推进逻辑和管理智慧更让我震惊。今天要说的不是《三十六计》这种万金油式的战略智慧,而是实打实的社会管理记录。是哪篇内容呢?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写的《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的著作并没有出现在大家的语文课本中,所以大家常说曾巩是最没存在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曾巩在文学上的成就并没有不如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人。事实上,曾巩的祖父、父亲均是北宋名臣,而曾巩本人也是天资聪颖,他的弟弟曾肇在《亡兄行状》就评价他“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欧阳修评价曾巩:“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王安石也说曾巩:“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爱子所守卓,忧予不能攀。”苏轼对曾巩的评价也非常高:“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那么我们来看下曾巩所写的这篇《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让我钦佩之处在于,这篇不到九百字的文章全篇没有空洞言语,以极简的文字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确的高效率灾情管理的范本,哪怕作为当前的灾情应对参考,也基本没有过时之处。结合目前的疫情管理情况,更让人感叹古籍中蕴含诸多智慧,等待唤醒。

开篇,这位赵公一连串发问,基本上就是现状掌控的信息收集的范例。这些发问中,既包含对灾害蔓延情况,也包含既定应对灾害能力的收集,还包含了对可能作为灾害应对资源的情况掌握。这种精确的信息收集是制定可行应对策略的基础,为后续策略的制定和实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二段就直接进入了应对策略之中。

首先的措施包含了:物资收集、情绪安抚、防止对相对弱势的女性可能的加害、协助管理人员的募集、物资分配和供应,基本保障了基本生产生活秩序不受打乱。

其次,还考虑到了对恢复生产保障经济正常运行的措施。主要有两项,一项是发起基建工程,提升经济活力的同时降低闲散人员导致的社会安定风险。第二项措施是由官方做担保,向富人借钱,帮助穷人恢复生产。

第三,对后续的次生灾害也有有效的考虑和应对。

第四,充分考虑各地情况,没有一刀切,对更严重的地区的赈灾政策进行适当延长。

如此干练、精确、有效的治理方法,放到如今的各种灾害应对上是不是显得毫不过时。从@马伯庸 老师的微博上看到对这篇文章的推荐后,我真是深夜拜读了不下十遍,情绪是复杂的,但更多的是对古籍中包含的社会管理智慧叹服,当然也增加了对于浩瀚古籍中所包含的其他更有价值的策略和思想的期待。

★讲专员演员的——再醮(再婚)

有再醮者,初夜交合,进而不觉也。问夫:“进去否?”曰:“进去矣。”妇遂颦蹩曰:“如此,我有些疼。”(这个如此,简直不能更灵性)

讲公平执法的——出气

一女未嫁,父母索重聘。既嫁初夜,婿怪岳家争论财礼,因恨曰:“汝父母直恁无情,我只拿你出气。”乃大干一次。少倾又曰:“汝兄嫂亦甚可恶,也把你来发泄。”又狠弄一番。两度之后,精力疲倦,不觉睡去。女复摇醒曰:“我那兄弟虽小,日常多嘴多舌,倒是极蛮惫的。”

讲专业捧哏的——冻杀

夫妇乘子熟睡,任意交感。事毕,问其妻“爽利么?”连问数语,妻碍口不答。子在脚后云:“娘快些说了罢,我已冻杀在这里了。”

★司马迁史记里,高帝刘邦得知韩信被杀,且喜且怜之。

刘邦这种复杂的心里跃然纸上。和大风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氏,都督唐兴女也。景泰七年选进宫,八年封皇贵妃,宠幸冠后廷。尝乘马随帝游西苑,马惊妃堕,帝乃命中官刘茂,选御厩之最良者,日控习以待。天顺元年二月革封号。郕王死,群臣议殉葬。及妃,妃无言,遂殉之,葬金山。”

——引文见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所著《国榷》。

没有叫绝,只是为她感到悲伤。

★北宋之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古籍的数量开始了爆发性的增长,因而很多人开始编纂辑录性质的类书,这种书中,便留下了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轶闻事迹,如《太平广记》:

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鍾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这一类“急智”性质的故事在很多古籍中都有,如《青泥莲花记》里面:

乾道中,滁州教授考试于扬府。既出院,赴郡集,帅命伎侑觞。教授者,儇子也,呼一倡歌于侧,怒其不如指,谓之曰:“大府乐籍,却山野如此。”倡徐徐曰:“环滁皆山也。”此客愕然,终席不复敢出一语。

又:

齐亚秀者,京师名娼,女曰江斗奴,以色艺擅声。宣德间,海内清谧,上下皆以声妓自娱,英公张辅尤奢泰,尝延三杨饮,命斗奴佐觞。二杨颇降词色,西杨俨然,南杨乃举令,各取古诗句有月字在下者。云:“梨花院落溶溶月。”东杨云:“舞低杨柳楼心月。”西云:“金铃犬吠梧桐月。”斗奴跪而请曰:“妾亦得句,敢言乎,”英公咄咄曰:“汝当歌各月,毋徒诵也。”斗奴歌曰:“梨花院落光如雪,犬吠梧桐夜,佳人杨柳楼,舞罢银蟾灭,者春月、者夏月、者秋月,总不如俺寻常一样窗前月。”

再比如说《清稗类钞》里面金寿门那首著名的即兴诗:

钱塘金寿门客扬州,诸鹾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日,有某商宴客於平山堂,金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譁然,谓其杜撰。金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金诵之曰:「廿四桥边廿四风,凭阑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皆服金博洽。其实乃金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寿门,名农,乾隆丙辰尝以布衣举宏博科而不就。

《清稗类钞》里面还有纪晓岚的很多段子,如鸡落在芭蕉上和御史吃屎等等,流传得还挺广的,都快成文化梗了。

还有一种类型的书就是古人写的文学理论性质的古籍了,这类古籍由于汉语音韵的特点,往往文字精炼,言简意赅而读起来又琅琅上口,足以让读者拍案叫绝,如陆机《文赋》评判各种文学体裁: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辞赋大家:

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发篇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太冲安仁,策勋于鸿规;士衡子安,底绩于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馀;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

再比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象地概括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如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我在一本古籍上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还是成语“各自为政”的典故出处,分享给大家: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人郑师,故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

讲解:公元前607年,宋国与郑国的军队在野外作战,而双方战斗正酣时,宋国军队统帅华元乘坐的战车突然独自脱离战线冲向郑国军队,这种莫名其妙的操作,让华元陷入重围,并被敌人俘虏。

为什么华元会做出这种失了智的行为呢?原来是因为在战争开始前的犒劳宴会上,宋国军队统帅华元蒸煮了许多羊肉羹犒赏三军,但唯独缺少了战车驾驶员羊斟的一份,有士兵向华元反应此事,结果华元说自己不靠羊斟打仗,不需要分他羊肉。

结果羊斟为了报复华元,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华元在战车上也曾问羊斟为何这样做,羊斟回复说:“昨天分羊肉的事,您说了算,今天驾车的事,我说了算。”

可以说这是一场因为一碗羊肉羹导致的战败,而有意思的是类似故事在现实中也有发生,曾经就有一位司机因为不满公司聚餐没请他,就纵火焚烧了公司仓库作为报复,可见太阳底下果然无新事,历史故事即使到了现代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惜那家公司的老板没有看过这个小故事。

上文的小故事出自古籍《春秋左氏转》,除此之外,这本古籍中还记载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典故,堪称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以下请未成年人在家长陪同下观看

《乳赋》

乳者,奶也。妇人胸前之物,其数为二,左右称之。发与豆蔻,成于二八。白昼伏蜇,夜展光华。曰咪咪,曰波波,曰双峰,曰花房。从来美人必争地,自古英雄温柔乡。其色若何?深冬冰雪。其质若何?初夏新棉。其味若何?三春桃李。其态若何?秋波滟滟。动时如兢兢玉兔,静时如慵慵白鸽。高颠颠,肉颤颤,粉嫩嫩,水灵灵。夺男人魂魄,发女子骚情。俯我憔悴首,探你双玉峰,一如船入港,犹如老还乡。除却一身寒风冷雨,投入万丈温暖海洋。深含,浅荡,沉醉,飞翔。

———陈独秀

★中国很早很早就看重文字的记载,皇王时代就有左史右史,动作和语言都会被记录下来,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也正是由于这些注重的点,才有了中华文化的文明被一路记载下来。

萌发想要了解古籍的冲动是在一次看中国书籍起源的视频。

其中提到,书籍是在距今2500-4000年才陆续有了书,最开始文字被创造之后,人们曾经通过结绳、刻木记事,孔安国曾经在《尚书序》种提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这里记载了书籍的来源。

这句话说,也就是说伏羲氏当年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替代原来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从此这个书籍就产生了。

《易经》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通过观察日月星辰来推测四季的变化,用诗书礼乐作为工具来教化人民走向文明,这就是书籍的力量。

《尚书序》还提到,”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

孔安国在文中记载,他的祖辈孔子,以教育家的身份,整理了原本的《三坟》、《五典》,变成了《易》、《诗》、《礼》、《乐》、《春秋》,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六艺,成为传世立教的教科书。

这样书籍的起源基本上有了上限的定论和记载,后来经过人民不断地创作、编纂、延续,才有了今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隋书·经籍志》说,”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流淌着这几千年来人民在每一个时刻的思想和意识,通过书籍我们可以触摸到人们在当时的情绪、状态,甚至是当时周遭的所有环境。

人们说,书籍有人的意识在里面,书籍是物化的思维,凝固的意识。大概这就是古籍的魅力吧。

读了这么多史籍,最喜欢的还真有几段,比如《诗经》中的《国风·王风兔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位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这是一首伤时感事的诗,怀念幼年时,人们不用服徭役,与当下的”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之间的反差。

★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反复看多遍的书籍, 里面人与人的关系,说话时的进退都很值得琢磨,可以说是不朽的传奇,我读出来了封建社会中的腐朽糜烂,自以为活在上层社会,是极为得体的家族,其实不然,这样腐朽糜烂的生活下,必是败亡的惨烈结局,从人物的名字中就能提现出来,贾宝玉既“假宝玉。

封建阶级对人的压迫和压榨,让人喘不上来气,盛及反而衰败。

里面还有可歌可泣的爱情,互相喜欢却互相误会,在宝玉成亲的那一刻,黛玉也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她和宝玉的爱情过程终究伴随着痛苦与烦怨。

★在接受奖励的时候不能太客气,不然一不小心就没了噢!

元末混战的日子,一度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朱元璋 ,陈友谅 ,张士诚三位大佬。

朱元璋一看,这情形不妙啊,得一鼓作气一统天下呐,不然都对不起自己讨饭那几年受的苦。得,高个里面挑矮个,给张士诚搞点事情吧,公元1363年,朱元璋带着自己的主力大军北上攻张。

临走之前,交代自己的侄子朱文正:“老侄儿,守好咱的老窝,等我拿下张士诚,天下就是咱老朱家的。”朱文正也拍拍胸脯:“老叔,去吧,家有咱守着,放心!”朱元璋听了也满怀希望的走了。

朱元璋一走,洪都就是朱文正的天下:“来呀,好酒好肉伺候着,美女一天一批,好不快活”陈友谅一看,嘿嘿,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趁他主力不在,抄他老窝。就这样洪都保卫战开始了。

1363年四月,陈友谅兵临南昌城外,浩浩荡荡六十万人马,打他一个五万兵的城池还不是手拿把掐,朱文正站在城楼上,一改之前纨绔子弟的轻浮脾性,瞥向城外的六十万大军,气势蹭蹭蹭的上升,初步完成了变身,状态上呈现了一个大将军应该有的气度。

85天,五万对战六十万,朱文正和其手下的将士硬是顶住了陈友谅的猛烈攻击,成功坚持到朱元璋回援。这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城防战争,也是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朱文正也一战成名,成功跻身于中国历史二流将领(我自认为的二流)

朱元璋一看,玄呐,一不小心就被抄老窝了,得稳着打,稳着打。也不搞张士诚了,回头来怼陈友谅。回头慰问不忘夸奖自己的侄子:“老侄儿,干的不错,想要什么,跟老叔说”朱文正一看,连忙客气道:“叔,咱是一家人,啥奖不奖的,先奖励徐达常遇春他们吧”朱元璋一想还挺对,不禁感慨老侄真懂事。

其实他只是想客气一下,谁知道朱元璋真不识人心,也造就了朱文正不满的情绪,部下煽动和其他一些原因让他与张士诚密谋,造朱元璋的反,被识破,囚禁致死。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历史典故。(纯属历史爱好者,如有不当,还望理解)

史书记载,朱文正谋逆,骄淫暴横,夺民妇女,心胸狭窄。马皇后求情,免一死罪,1370年朱元璋封他年仅八岁的儿子为靖江王,世袭十四代。

★司马温公洛阳闲居,时上元节,夫人欲出看灯,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妇人曰:兼欲看游人。公曰:某是鬼耶?

司马光的这个桥段,让我对他砸缸的印象变了不少(高中写的一篇文言文,记忆特别深刻)

★节选自《聊斋志异》

《尸变》

客汗促气逆,庇树间。尸暴起,伸两臂隔树探扑之。客惊仆。

这句话是我刚上大学没多久看到的,寥寥数语,把客人惊魂未定,屏气凝神躲在树后,正在悄无声息的时候,女尸(估计是僵尸)的手突然从树的两边伸出来,客人吓得腿软坐在地上惊恐万分这样一个场景描写的绘声绘色,我脑子里甚至还能脑补出bgm。这个场景把初高中经历六年鬼故事锻炼得我惊的冷汗直流。

可能这就是古文的魅力,用最简洁的话把事情交代清楚,用最简洁的修辞,精准的表现当时的状况,寥寥数语,却能让人眼前浮现画面。

★《三国志·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里面秦宓对张温诘难的回答,真真是才思敏捷。

李贽曾言:“秦宓不怕张温羞死,邓芝不管孙权恼杀,西蜀之人亦大横哉!”甚有趣味

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众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学士也。”及至,温问曰:“君学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温复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在何方也?”宓曰: “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頋。’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温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温曰:“何姓?”宓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温曰:“日生于东乎?”宓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答问如响,应声而出,于是温大敬服。

★《珍珠衫》故事的主旨:善恶报应。故事是说,古时候襄阳府枣阳县商人蒋德(兴哥)外出经商,两年未归。其妻王三巧疑心丈夫有外遇,心绪烦闷之际,偶识来此经商的英俊青年陈商(即陈大郎)经薛婆牵线,两人坠入爱河。半年后,陈商暂别归乡,王三巧以珍珠衫相赠。

陈商归乡途中,恰巧与回家的蒋德相遇,并无意间说出自己与王三巧的恋情。蒋德闻知大怒,回家后即休了妻子王三巧。三巧后来嫁与广东吴知县为妾。

陈商闻听王三巧厄运以后,又悔又恨,以致一病不起。恰又逢心爱的珍珠衫“不翼而飞”,便失魂落魄而死。他一死,家遭劫难,从此家道败落。其妻平氏走投无路,欲自尽,却被村妇张嫂救起。后来。平氏经张嫂作媒再嫁,所嫁之人竟是蒋德。蒋德娶了陈商遗妻,又重新得到自己祖传之物珍珠衫。

这桩奇事尚未结束。后来,蒋德牵涉一桩人命案,情况危急。审案官员竟是王三巧现在的丈夫吴知县。三巧原来有负于前夫蒋德,今见前夫有难,遂从旁援手相救。

蒋德念及往日夫妻情份,亦后悔自己当日休妻之举。幸得吴知县从旁成全,蒋、王二人终又破镜重圆。

★蒲松龄《聊斋志异.犬奸》

原文:

青州贾某,客于外,恒经岁不归。家蓄一白犬,妻引与交,习为常。一日,夫归,与妻共卧。犬突入,登榻,啮贾人竟死。后里舍稍闻之,共为不平,鸣于官。官械妇,妇不肯伏,收之。命缚犬来,始取妇出。犬忽见妇,直前碎衣作交状。妇始无词。使两役解部院,一解人而一解犬。有欲观其合者,共敛钱赂役,役乃牵聚令交。所止处,观者常百人,役以此网利焉。后人犬俱寸磔以死。呜呼!天地之大,真无所不有矣。然人面而兽交者,独一妇也乎哉?

异史氏为之判曰:“会于濮上,古所交讥;约于桑中,人且不齿。乃某者,不堪雌守之苦。浪思苟合之欢。夜叉伏床,竟是家中牝兽;捷卿入窦,遂为被底情郎。云雨台前,乱摇续貂之尾;温柔乡里,频款曳象之腰。锐锥处于皮囊,一纵股而脱颖;留情结于镞项,甫饮羽而生根。忽思异类之交,直属匪夷之想。尨吠奸而为奸,妒残凶杀,律难治以萧曹;人非兽而实兽,奸秽淫腥,肉不食于豺虎。呜呼!人奸杀,则女拟以剐;至于犬奸杀,阳世遂无其刑。人不良,则罚人作犬,至于犬不良,阴曹应穷于法。宜支解以追魂魄,请押赴以问阎罗。”

译文:

青州府的一个商人经商在外,常常整年不回来。家里养着一只白狗,妻子引导它与自己交媾,这样已经习以为常。一天丈夫回家了,和妻子一起睡觉。狗突然进来,爬上床把商人竟然咬死了。后来同里居民渐渐知道了这件事,都为商人打抱不平,告发到官府。知府对妇人用刑,妇人不肯伏罪,就把她收押。让人把狗绑过来,才提妇人出来。狗忽然看见妇人,径直前去抓破衣服做出交媾的样子。妇人这才没活说。派两个衙役把两个罪犯押解到巡抚衙门,一个押解人,而一个押解狗。有想要观看他们俩交媾的人,就共同凑钱贿赂衙役,衙役于是把他们牵到一起让两人交媾。所停下来的地方观看的人常达一百多,衙役就用这个来获利。后来人和狗都被处以肢解至寸断的刑罚死了。唉呀!天地这么大,真是无所不有啊。但长着人样却和野兽交媾的,只有一个妇人吗?

异史氏为他们判决说:“在濮水上面幽会,古代就是交相讥讽的;在桑林间约会,人人都会鄙视。这个妇人,忍不住独守空房的冷清之苦,浪荡的想要苟合的快活。夜叉趴在床上,竟然是家里的母兽;捷卿进入洞中,于是做了被地下的情郎。巫山云雨台前,乱摆着接在貂上的狗尾;美丽迷人的境地,频频扭着曳象的腰肢。尖锐的锥子在皮囊下面,一挺大腿就露出来了;将情意寄托在弓箭的弯钩里,才碰到羽毛就已经生根了。忽然想要异类的交媾,真是匪夷所思。狗像龙一样的叫着做了奸淫之事,这种妨嫌残酷的行为虽然像是凶杀,但是即使是萧何跟曹参来制定法律也难以定罪;人不是野兽但确实是野兽,如此奸淫污秽淫乱腥臭的人,他的肉豺狼虎豹都不会吃。哎呀!人通奸那么这妇人就可以拟判剐刑;至于狗通奸应该被杀,阳间就没有这样的刑罚了。人行为不良可以罚他变狗,至于狗行为不良阴间应该也找不到律条了。只好宣告将它肢解并追回它的魂魄,请一定押着去见阎罗以问它的罪行。”

●、蒲松龄《聊斋志异.药僧》

原文:

  济宁某,偶于野寺外,见一游僧,向阳们虱[1];杖挂葫芦,似卖药者。 因戏曰:“和尚亦卖房中丹否[2]?”僧曰:“有。弱者可强,微者可巨,立 刻见效,不俟经宿。”某喜,求之。僧解钠角[3],出药一丸,如黍大[4], 令吞之。约半炊时,下部暴长;逾刻自们,增于旧者三之一。心犹未足,窥 僧起遗[5],窃解衲,拈二三丸并吞之。俄觉肤若裂,筋若抽,项缩腰橐[6], 而阴长不已。大惧,无法。僧返,见其状,惊曰:“子必窃吾药矣!”急与 一九,始觉休止。解衣自视,则几与两股鼎足而三矣。缩颈蹒跚而归[7],父 母皆不能识。从此为废物,日卧街上,多见之者。

  [1]向阳扪虱:在向阳处捉虱子。

  [2]房中丹:指增进性功能的一类丹药。

  [3]衲:僧衣。即百衲衣。

  [4]黍(shǔ鼠):粘米,俗称“黄米子”。

  [5]遗:入厕。

  [6]项缩腰橐(tuó驼):此从青柯亭刻本:底本作”顶缩腰橐”。橐,通“驼”, 谓腰背弯曲。

  [7]蹒跚(pánshān 盘珊):踱行貌。

翻译:

  济宁有个人,在荒郊某寺院外遇见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晒着太阳抓僧袍上的虱子,杖上挂着个葫芦,像卖药的。于是这人开玩笑说:“喂,和尚卖不卖男女房事用的药丸儿?”和尚说:“有!治阳痿的,治男人生殖器小的,立刻见效,用不了一个晚上。”这人挺高兴,就向和尚求药。和尚解开旁边的僧袍角,取出药丸,有高粱粒儿大,叫他吞下去。大约半顿饭工夫,他便觉得下部忽然长大。过了一会儿自己一摸,比过去大出三分之一。他还不满足,瞅着和尚去解手的空儿偷偷解开僧袍,捏出两三粒丸子全吞了。立刻觉得皮肤像裂开,像抽筋,脖子在缩短,腰也在弯,而下部还一个劲儿地长。他吓坏了,无计可施。和尚回来见他那样子,吃惊地说:“你一定偷了我的药了!”赶紧给了他另一丸药,才觉得下部不长了。解开衣服自己一看,那里差点长成了第三条腿!这人缩着脖子,一歪一斜地回了家,父母都不认得他,从此成了个废物,天天在街上躺着,有不少人见过呢!

★以下是我节选的一些古籍内的经典故事,其中所折射出古人之智慧,足可令我们拍案叫绝之余又有所收获。

1、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项羽本纪》

鸿门宴之后,项羽独占关中,为天下诸侯之首,诸多谋士均纷纷劝其关中得天下地利,秦国所以能一统天下,应该乘此定都,以作为获取天下等根本。

而项羽却回答:老子如今牛逼哄哄的,不回徐州老家给老乡看看,就好似化了浓妆走夜路,谁知道啊!

谋士:哎!骚猴子洗洗澡,戴上帽子,也依然是猴子。

项羽于是把谋士活活煮了。

2、成大事者,不可冒无谓之风险

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酷吏列传》

汉景帝领着大臣妃嫔去逛皇家动物园,宠姬贾氏却憋不住跑到小树林里方便,却被一头色眯眯的野猪盯住,一路嗷嗷叫着冲了过去。

景帝的心一下跳到嗓子眼上,但又不敢公然和野猪叫板,就使里眼色叫郅都去大战野猪。

郅都赶紧侧过头,假装看不见、看不见。

景帝一发火,撸起袖子操起剑,就要跑去砍野猪。

郅都却马上跪下劝谏:“皇帝少个妃子大不了再娶,万一有个意外,大汉天下该如何?”

事后,窦太后重赏郅都黄金百斤,郅都由此得以重用。

3、左右逢源真的好吗?

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季布栾布列传》

项羽手下的大将丁公追击刘邦,二人的卫兵已经开始贴身肉搏了。

危急时刻,刘邦冲着丁公高喊:你我都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好后生,何苦苦苦相逼!

丁公也不知道咋脑子抽抽了,竟然就这么收兵放了刘邦。

大汉建国,丁公兴冲冲的跑来向刘邦讨封,刘邦却说:“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就是因为用了你这种无耻之人!斩!”

4、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不是人。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萧相国世家》

刘邦定天下后,以功臣萧何为第一。

诸将不服,都说萧何没打过站,没负过伤,凭什么压大家一大头?

刘邦被众人吵烦了,终于说出狠话:你们都喜欢打猎,你说打中猎物,是人的功劳,还是狗的功劳!所以说,你们都是狗,萧何可是猎人啊!

5、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是秦二世朝廷的官员。

陈胜吴广起义,大秦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

秦二世犬马声色之余,自己也慌了,就召集大家开会,看看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

大家都说:“还是要选用良将剿灭啊!不然大秦危矣”。

秦二世一听要大战,似乎面有恐惧,但是马上又强装镇定。

叔孙通敏感的捕捉到这一丝微妙的变化,随即说道:“哪有那么严重!当今天子圣明,四海升平。偶尔几个刁民作乱,这是历来都不可避免等,这些小事,下面的官吏足以解决。”

秦二世听了叔孙通的说辞,心情大好!随即把说唱衰等大臣下大狱,又把叔孙通重赏。

领巨额奖赏后,大半夜,叔孙通一家便逃离咸阳。

6、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人好了

辕固,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儒林列传》

汉景帝闲得发慌,就挑拨辕固与黄先生吵架,内容为:周武王灭了商汤,算不算受命于天?

黄生:臣弑君,这是大逆不道的篡位行径!

辕固:纣王无道,顺从民心造反,就是受命于天!

黄生:屁话!帽子再破,也要戴头上,鞋子再美,也只能穿脚上!皇帝不好,我们就要劝谏让他改过!还能鞋子戴头上,帽子穿脚上吗?

辕固大笑说:好!我问你!高祖推翻暴秦,按你说法,这不是天意了?

黄生一时语塞。

景帝也瞬间听懵逼了,暗自琢磨,要是黄生不对,那不就造反有理?要是辕固不对,那我这大汉天又算咋回事!细思恐极啊,这两傻帽该闭嘴!

于是景帝伸伸懒腰,说道:我说两位,咱吃肉不爱吃肝,不能说咱不懂吃,不提汤武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没人小看咱没文化,对吧?

7、都是临时工惹的祸

独梁王所欲杀大臣十余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忧之,问公卿大臣,大臣以为遣经术吏往治之,乃可解。于是遣田叔、吕季主往治之。此二人皆通经术,知大礼。来还,至霸昌厩,取火悉烧梁之反辞,但空手来对景帝。景帝曰:“何如?”对曰:“言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其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以伏诛死,梁王无恙也。”景帝喜说,曰:“急趋谒太后。”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梁孝王世家》

袁盎是坚决反对窦太后要把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立为太子的。

梁王忍无可忍,就派刺客杀了袁盎。

汉景帝觉得梁王把火玩大了,又碍于母亲窦太后护犊子,不好意思出手搞梁王。

大臣田叔是个老油条,知道皇家隐私要低调处理,于是一把火烧了能扯上梁王关系的物证,上奏说:这事儿千真万确,梁王府确实不知情,都是他下面的临时工乱搞。

景帝、太后、梁王都满意,愉快地把临时工宰了。

★读文献虽然枯燥,但有趣的史料偶然出现,便不自觉笑出来,感觉仿佛在与古人对话一般,而历史学的研究又像极了断案过程,在历史现象后寻找其原因和本质,通过作为证据的史料加以佐证,所以一旦发现关键线索,离“破案”也就近在迟尺了,这里我就以之前读到过的一则可以作为关键线索性质的史料,与大家分享。

首先,先来看一看“案件”的概况。东汉时期记载各地风俗的史书《风俗通义》讲:

九江多虎,百姓苦之。前将募民捕取,武吏以除赋课,郡境界皆设陷阱。后太守宋均到,乃移记属县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渊,物性之所托。故江、淮之间有猛兽,犹江北之有鸡豚。今数为民害者,咎在贪残,居职使然。而反逐捕,非政之本也。”坏槛阱,勿复课录,退贪残,进忠良。后虎悉东渡江,不为民害。

这里以对比的手法说明,唯有使用德政的方式牧化百姓,猛兽生灵们才会自然退去,作者应劭本人也说:“故天之所生,备物致用,非以伤人也;然时为害者,乃其政使然也。今均思

求其政,举清黜浊,神明报应,宜不为灾。”即是表达,猛兽伤人是苛政所致,乃上天的报应。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案件又往往频发,《梁书》讲到:“天监六年,(孙谦)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又《南史》云:(萧劢)“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

到唐代,还可以见到此类案件,《新唐书》载:(李绅)“迁滁、寿二州刺史。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以我们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看这些材料,会觉得颇为可笑,老虎本为动物,怎么可能会受到人的感化主动离开呢?但是自东汉至唐代,长达约500年的时间里又在反复出现德政感化猛虎的现象,提醒着我们这似乎已经成为地方治理的一种表现行为。由此,问题便可以简化为:猛虎是怎样离开的?为何汉唐之际强调德政感化老虎?

在读《北史》时,偶然读到的一则德政化虎的材料,我想可以作为以上案件的关键线索,其卷三十三《李灵传附曾孙绘传》载:

(李绘)使还,拜高阳内史。郡境旧有三猛兽,人常患之,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竟不听。

大致来说,李绘出任高阳内史,他管辖的地方也曾出现虎患,李绘打算修建栅栏陷阱等除之,结果老虎自己因打斗都死掉了。地方官员纷纷劝李绘以德政感化的名义上报朝廷,却遭到李绘拒绝。

如果李绘接受了其他官员的建议上报中央,那么这个事件大概也会如前文引用的那些材料那样泯然于古籍之中,但是李绘的事件却是最贴近现实的反映。猛虎因自身相斗而亡,地方官员发现,却希望以政绩的方式呈现。在众多德政化虎事件包围下再来看李绘的做法,我们或许会切实体会到那个时代“德政感化”价值观下李绘为政的勇气。

当然,《北史》的这则材料只能作为线索来处理,若要解决“德政感化老虎”一案,还需找寻更多的史料作为证据。但李绘的事迹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若没有发现这则材料,只靠我们现代人割裂历史情境的推理与想象,推测德政化虎的真实,虽然在当下看似合理,但只能是猜测层面。《北史》中的这则材料,恰好给我们提供了断案的开始与发展的空间,给我们合理认知古代社会打开了一扇明窗。

★三国演义里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感觉设计的很巧妙:

关羽从曹操那里逃回去找刘备时,过五关斩六将,威慑曹营。那其中的一关叫汜水关,把关将卞喜将兵埋伏在一寺庙内,设计引关羽入内,打算在寺里把他杀死。期间,是一个和他同乡的和尚——普净,提醒他中了埋伏,才让关羽得以反杀逃脱。而普净也因为寺里没法再呆了,只能去别处云游。

若干年后,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化为无头厉鬼在山中游荡。 此时,一老僧刚好路过此地,听闻关公大喊:“还我头来”。于是,他停下点化关羽:

“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

听完此言,关羽顿悟,皈依而去。而那老僧正是汜水关时的普净。

普净救了关羽一命,最后也是他来度化关羽。他们两人的命运之间的交错,给人一种跨度很长的时间感和很强烈的宿命感。同时普净的度化是作者给关羽的救赎,也是对历史的无奈。季汉集团无法力挽汉室倾颓的局势,作者也没法改写历史。所以只能借普净来拯救关羽,给他一个尽善尽美的结局。同时也借普净之口,表达了乱世中凶残、无休止的战争。这一情节的设置读起来使人觉得无比荡气回肠。

当然,三国演义不止这一情节让人拍案叫绝,这里我也不便做过多的赘言,题主如果看完我的答案觉得有兴趣,可以去仔细读读三国演义。

★二八佳人体似酥,

腰间仗剑斩愚夫。

分明不见人头落,

暗里教贤骨髓枯。

——出自《全唐诗·警世》,吕洞宾。

在《金瓶梅》崇祯本第一回也有。此为回前诗的第二首小诗,告诫世人切莫贪色。

“二八佳人”原是十六岁的美人。在此则暗指以后书中出现的金莲、王六儿、林太太等与西门庆淫乱的女子。以下“明里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两句,是讲色的厉害,令人毛骨悚然。书中主人公西门庆整日沉湎于女色,结果死于淫欲无度,故在第一回回头作此诗,以诫世人。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于才德的思辩,不止文气郁郁,而且作为议论文读起来不仅不晦涩,反而酣畅淋漓,只能说司马君实不愧“文正”之谥。现贴如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汉书·李陵传》中,李少卿对汉使的“吾已胡服矣!”。此一句道出了李少卿的哀怨和无奈。

其人以拳拳之心报汉,却命途多舛,难逃家族被夷的悲剧。面对汉使劝归时的惆怅、纠结,于这一句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每每读到此处,总能体会其心境之凄凉。

最后放上其送别苏武时所作的《别歌》,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一阴一阳之为道。

一句话说尽世间万物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子贡》: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卫公孙朝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田常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

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彊,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於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彊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

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彊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彊,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彊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彊齐。智者不疑也。”

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彊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彊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

句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於会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於齐,重甲困於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送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

子贡不受,遂行。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於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后五日,越使大夫种顿首言於吴王曰:“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於左右。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彊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被坚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鈇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

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

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义。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於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

晋君大恐,曰:“为之柰何?”

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彊。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於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