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P.E.T家长效能训练》第3章

今天继续读《P.E.T家长效能训练》第3章——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
这一张是工具性章节,主要讲以下三个要点:
  1. 接纳性语言是有力量的。

  2. 父母的接纳必须表达出来。

  3. 表达接纳有一定的技巧。

与其说接纳性语言具有力量,不如说接纳本身具有力量。接纳是让人感受到爱的基础,当一个人感受到爱了,那么他就会自主自觉地想要变得更好。而如何让人感受到爱?首先父母必须有爱的能力,爱自己,才能爱孩子。其次,父母需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把爱传递出去,而接纳性语言,就是传递爱意的方式之一。
如何表达接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语言形式,即我们没有说的话;另一种就是语言形式,即我们说的话。
非语言形式表达: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等。可以用不干涉孩子活动、被动倾听等方式表示接纳。比如当孩子在进行某项活动时,父母若不去干涉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接纳的非语言方式。那么,什么是被动倾听呢?被动倾听就是“什么也不说”。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希望讲一件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家长们只要负责听就好。当然,这里的“听”在第4章“有效倾听”会具体展开讲。
用语言来表示接纳。戈登博士把父母对孩子的的回应进行了分类,归成了12种类型。
1)命令、指挥、控制。比如给孩子一个命令,告诉孩子去做某事。
2)警告、训诫、威胁。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不做某事会有什么后果。
3)规劝、说教、布道。比如告诉孩子他应该/不应该怎样做。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这种回应非常常见,尤其是特别劳心的家长。
5)说服、教育、逻辑辩论。这种在民主家庭或者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特别常见,父母试图用事实、辩论、逻辑、见闻或者自己的经历和意见来影响孩子。
6)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
7)赞扬、表示赞同。
8)贴标签、嘲笑、羞辱。
9)解释、分析、诊断。我个人认为教师家庭特别常见。因为老师的职业病会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或分析他为何做出这样的言行,表示自己已经看透了孩子的心理,清楚了问题的所在。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抚。
11)调查、质问、审问。这个在孩子犯错时非常常见。
12)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
写完我发现我自己对孩子情绪或问题的回应大部分都可以归到这12类里面,难道我过去都错了吗?那孩子跟我们谈话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感觉左右都是错啊。
书中列举了“门把手”法和“积极倾听”两种策略。
“门把手”法指的是“邀请对方多说一些”,也就是说,回应不要添加想法、评判、情绪等,鼓励孩子分享他的想法、判断或情绪。比如可以用“嗯,有意思,真的呀,怎么样,给我讲讲,告诉我更多的情况”等等开启或者深入孩子与我们沟通。
积极倾听策略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语言进行“解码”。比如当孩子肚子饿的时候,他急切地问“晚饭什么时候才做好啊?”这时候如果我们说“肚子很饿了啊”,呢么,沟通可以继续并且能有效平复孩子的情绪。但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情绪:老娘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急急忙忙赶回来一分钟都没耽搁就做晚饭,一点都没有感激却还不停催,这熊孩子良心被狗吃了,blabla。那么我们的回答很可能会把这场谈话带入硝烟。
这里的“解码”,不仅是技术活,还需要智慧去修炼。需要我们经常观察孩子,也不断内观,发现自己的内在需求,同时也能从孩子的语言行为背后发现他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需求。解决了需求,那么沟通就会成为爱的传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