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蜀椒6克,干姜12克,人参6克。
【用法用量】3味水煎2次,取汁,对入饴糖3克,分2次温服。
【方歌速记歌诀】
大建中汤用干姜,人参蜀椒共饴糖,
温中补虚止逆痛,心腹窜痛此方偿。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及。或腹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脉弦紧。
【加减】腹痛胀满者,加厚朴、砂仁;口干者,加白芍;寒甚而头痛目眩者,加吴茱萸;恶寒重者,加附子;呕吐甚者,加半夏、生姜;手足麻痹者,加桂枝。
【方论】本方乃张仲景为腹满痛之证而设,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在仲景诸“建中”方中以长于散寒止痛而著称。中阳衰弱,阴寒内盛,非温则寒不除,非补则虚损不复。方中蜀椒味辛性热,温中散寒,降逆止痛,为君药。张秉成曰:“蜀椒之大辛大热,上至肺而下至肾,逐寒暖胃,散积杀虫(《成方便读》卷一)。”干姜辛热,温中祛寒,和胃止呕,以助蜀椒温建中阳,散寒止痛之力,为臣药。二药合用,能除内盛之阴寒。证见呕不能食,中焦气虚可知,人参补脾益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既能助椒、姜止痛之功,又可制约其过于辛燥,还具甘缓益气,补虚助阳之功,共为佐药。且胶饴甘缓,既能增强椒、姜止痛之功,又可调和椒、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温中补虚,祛寒降逆,使中阳建,阴寒去,阳气复。若腹满而痛,因实热内结,湿热积滞而致者,不可误用。
本方的配伍特点:温补兼施,以温为主,温中以除阴寒,补中以建中阳,两者相得益彰。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以及当归建中汤四方均有温中补虚之功,可治中虚腹痛之证。但大建中汤散寒降逆之功较著,宜于中虚寒甚,腹痛拒按,兼见呕逆,证势较急者。另三方则以温中缓急为主,宜于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证势较缓者。其中小建中汤辛甘相合,又佐以大量芍药以酸甘化阴,宜于中阳虚而营阴亦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人黄芪,益气建中之功大增,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症自除;当归建中汤主治产后虚羸,因产后百脉空虚,故加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之当归。简而言之,大建中汤以散寒为主,小建中汤以温阳为主,黄芪建中汤侧重于甘温宜气,当归建中汤偏重于和血止痛。
【医论】本方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心(胃)胸中大寒痛,既有胃中冷痛,又有厥逆脉伏等大寒证。《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也。”由于中阳衰弱,阴寒凝聚于内,经脉收引拘急,则心胸中大寒痛;阴寒犯胃,寒盛格拒于中,浊阴上逆,胃气当降不降,应纳不纳,故呕不能食。《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腹中寒言其病理为阴寒太盛,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是寒盛格拒于外,阴凝成象,故腹中寒,肠中虫物乘之而动也,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痛之甚,在于寒之甚也。
本方以温阳建中立法,临床常用于治疗虚寒性腹痛、呕吐及虚寒虫积、疝癥等证,以脘腹剧痛,呕不能食,舌苔白滑,脉弦紧为证治要点。现代常用于胃肠痉挛症、肠粘连、肠疝痛、肠管狭窄、肠道蛔虫性梗阻、胃扩张、胃下垂、胰腺炎、阑尾炎、腹膜炎、肾结石等辨证属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的多种疾病。
【验案】
(1)某男,42岁。发病年余。腹胀、腹痛、呕吐、便溏,常有包块时起时消。肠鸣拒按,易感冒。某医院确诊为克隆病。现症:腹胀,腹软,肠蠕动不止,喜按,面色苍白,少气语弱,舌淡苔白,脉沉细而缓。证属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治以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予大建中汤,3剂后症状减轻,继服5剂,呕止痛消,连用20剂,病愈未发。
按语:克隆病又名局限性肠炎或局限性回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性疾病,伴有溃疡、肉芽肿及溃疡瘢痕形成等病理变化,本案临床表现为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故予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止痛而愈。
(2)某女,18岁。患病半年,起初胸脘闷痛,渐感困顿喜卧,多眠睡。近1个月来,无论上课或进餐行路时,均不自主人睡,以致辍学。神经科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刻诊精神困顿,时时人睡,呼呼蒙昧,胸腹时时窜痛,余无所苦。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缓。予大建中汤,服药5剂后,胸脘窜痛消失,嗜睡稍减,原方继进5剂,嗜睡大减,精神振作,更以原方加减服药10余剂,诸恙悉平。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嗜睡,乃脾胃阳衰,中焦寒甚,阳为所困,不得舒展,阳入阴则寐。治予大建中汤温建中阳,内散阴寒,阴寒得除,阳气舒张,则嗜睡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