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原创 | 欧石楠:我的精神初恋周国平
作者简介:欧石楠,爱读书,爱养花,爱码字,活得有滋有味。
我的精神初恋周国平
文/欧石楠
© 摄影:网络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青少年时期是养成读书爱好的关键时期,一旦养成就终身受用,仿佛有了一个不会枯竭的快乐源泉,也有了一个不会背叛的忠实朋友。
世人不计其数,知己者数人而已,书籍汪洋大海,投机者数本而已,我们既然不为只结识总人口中一小部分而遗憾,那么也就不必为只读过全部书籍中一小部分而遗憾了。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对青少年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的薄弱环节,所以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贫瘠的阅读土壤中成长起来,就好比雨露阳光不够充足的环境养育出来的花儿,也有美的,眉眼周正,可爱甜腻,而这美仿佛终究是缺少了一些实质内涵的东西,流于浅表苍白。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语文学科的古文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命题比重,想来应该是一种痛定思痛的补救吧!
所以,先生所说青少年时期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受用终生,这的确是真理。
1992年第一次读到周国平的《只有一个人生》,它不同于我以往看过的小说和散文,一种当年无法描述的魅惑让我眼前一亮,以一个少女的心智第一次开始了一些人类永恒的命题的思考,关于神秘的哲学、爱情、艺术、死亡、人性……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翻破了书页纸张。后由此书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周国平,后来他的书基本是出书就买。大概这就是我的精神初恋吧!以至于28年后仍然对这本书念念不忘,通过一位小朋友的帮助在闲鱼网三十块钱购得92年出版的一本当年售价四块六毛钱的书,偷偷乐着觉得自己捡到了宝贝,真的貌似寻回了初恋爱人一般的狂喜。还好,再读也是喜欢,只是更多了一些成熟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当年的好奇和幼稚。
先生说,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要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
那就让我全无章法天马行空地继续絮絮叨叨吧,码字最可贵的就是能够自娱自乐。
我也一直喜欢买书,所到之处看到书店就想进去溜达,也会忘记一个人一辈子时光苦短,可能真的所读有限,但仍然还是无法控制地想要占有自己喜欢的书,喜欢在泛着墨香的扉页上签上名字的那一刻的快感,相比于网购,更喜欢在实体店挑选书的感觉,不知道这一些,算不算读书人的怪癖?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价值错位,但凡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来排遣寂寞和孤独,少有人愿意求诸书本――除非静心读书让你真的感受到精神的极致愉悦,顺应快乐的天性,你是乐意做这件事的。先生的话大多很有哲理,会让这些与哲学完全无关的女人也爱上先生的随笔小文。
只是不懂,为何先生说,好读书和好色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不求甚解。果真得五柳先生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真好这本书,当是要读懂为好,读不懂的书,我坦言无法读下去。可能这一点上体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如“好色”一说也是,男人好色大多会不察内里,只管眼前的秀色可餐;女人“好色”可能就不会如此浅薄,当是要知根知底读懂读透才愿意“好”这个“色”吧!
我寻找过自己。很多时候,是在一个人静静读书的时候,即便有时候会偶尔迷路,但我相信,这个丰饶的书的世界终究会还我以澄澈。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作家刘富道为相子诗生活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