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解(二)
发表者:赵兰才
黄芪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和蒙古黄芪的根。生用或蜜制用。处方用名:黄芪、炙黄芪、生黄芪。
【性味】性温,味甘。
【归经】归脾、肺经。
【功效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主要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自汗水肿,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痈疽久溃不敛,内热消渴,肾炎蛋白尿等。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多与党参、白术、柴胡、升麻等同伍,如补中益气汤;配伍牡蛎、麻黄根、浮小麦、防风治自汗;配伍熟地、当归、黄连、黄芩、黄柏治疗盗汗,如当归六黄汤;治疗半身不遂配赤芍、红花、当归、川芎等;如补阳还五汤。治疗消渴,以中消为主者,可重用黄芪,佐以生地、天花粉、石斛、山药;治疮疡脓成不溃或溃后脓液清稀,久不收口,可配伍当归、穿山甲、皂刺以托疮排脓,配伍熟地、当归、白芍、党参、白术等可生肌敛疮。生黄芪偏于固卫实表、托毒生肌,主治表虚自汗、阴症疮疡、久溃不敛、气虚水肿、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等;制黄芪偏于温补脾胃、升提中气,主治脾肺气虚证、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虚寒腹痛、崩漏下血等。
【用药体会】黄芪生深厚沃土,独茎直上,根长二三尺,根切面中央黄,次层白,外皮棕褐,归脾、肺经,黄芪一茎直上而味甘性温,有升无降,可升提阳气而下利阴气,性温通走而不守,可通行十二经,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充肺气,托毒排脓,敛疮生肌。治脾肺气虚,神疲食少,自汗便溏,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对于气不摄血之便血崩漏,可与白术、当归、党参、侧柏炭等同用;其充肺气,实腠理之功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黄芪善通经络、走肌表,故凡气虚血滞之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或半身不遂,皆可以之为君药,治肢体麻木多配伍桂枝、丹参、当归、乳香、没药等,治风湿痹痛,多配伍防风、羌活、当归、姜黄、甘草等;黄芪有抗氧化、保肝、降转氨酶、利尿,可用于肝硬化腹水、慢性肝炎,常配伍赤芍、五味子、柴胡、郁金;黄芪有生肌愈疮之功,可用于消化性溃疡,多配伍鸡内金、白芨、黄连、乌贼骨;黄芪主入脾胃,补中土,故尤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纳呆不饥、脘满虚痞、消瘦神疲,常配伍白术、香橼、白蔻、炒麦芽、神曲等;黄芪又有抗肿瘤、补气生新之功,常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多与白花蛇舌草、三七、莪术、半枝莲配伍;与垂盆草配伍,用于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
【药话药论】
黄芪滋阴论:此论首倡于近代名医张锡纯,他不但善用黄芪,而且对医药理论多有建树,如创大气(宗气)下陷说、黄芪滋阴论等,他说:“黄芪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又能滋阴”,有一张氏妇,年近五旬,身热劳嗽,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煎服不效,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踌躇再四忽悟,改用生黄芪六钱、知母八钱,煎汤服数剂,见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连服十剂痊愈。其倡黄芪滋阴论的理论依据是:“盖虚劳者多损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再作适当配伍,“而生水之功益著也”。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
《医学衷中参西录》: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药理研究】
黄芪的主要成分有黄芪甙I、II、胡萝卜甙和黄芪多糖、皂甙、黄酮、氨基酸、甜菜碱、葡萄糖醛酸、苦味酸、蔗糖、胆碱、叶酸、熊竹素、亚油酸、亚麻酸、β-谷甾醇、微量元素、蛋白质等。
药理作用: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本品及其多糖等成分可明显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均有促进或增强作用;诱生干扰素作用。抗衰老、抗疲劳、抗缺氧、抗寒、抗炎、抗抑瘤、抗肺动脉高压、抗病原微生物及激素样作用。药理作用有增加肝糖元、白蛋白,有抗感染、抗肿瘤作用,还可调节免疫、增强细胞代谢、强心、利尿、降压、降血糖等。
黄芪皂苷有抗肝损伤作用,可减轻肝中毒引起的病变,降低ALT、AST,促进肝细胞白蛋白合成,抑制间质细胞合成,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防止肝糖原减少;黄芪能抑制肝纤维增生,促进肝内新生纤维吸收,保肝,防止肝糖原减少。
白及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的地下块茎。处方用名:白及、白及粉、白芨面、白芨
【性味】苦、甘、涩,微寒。
【归经】归肺、胃、肝经。
【功效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要用于治疗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皴裂,以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等病症。
【用药体会】白及多野生于山野川谷较潮湿处,禀性微寒,味苦、甘、涩,质地极粘,性涩而收,得秋金之气,故能入肺经,功专收敛止血,散瘀生新,治疗多种出血病证:咯血、吐血、衄血及外伤出血等,尤多用于肺胃出血。治咯血可单用研细末服,也可配三七粉、藕节粉同用,或入煎剂配伍黄芩、海蛤粉、紫菀、桔梗、杏仁、炙百部等治疗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肺癌等引起的咯血;治疗吐血,无论虚实皆可用之,配茜草、生地、丹皮、牛膝等煎服可治疗实热型吐血;配三七、蒲黄炭、黄芪治胃虚吐血;本品研粉配生大黄粉,比例3:1,共10克,用冰生理盐水50ml调匀,由胃管注入,每日3次,治疗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出血,有较好疗效。本品又能生肌治疮,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疮疡肿毒及肛裂: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可与苦参、地榆、防风为伍;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配伍法半夏、党参、浙贝母等,治疮疡初起未溃,可配用金银花、贝母、花粉等;如疮疡已溃,久不收口,可配生黄芪、太子参、苡仁等;治疗肛裂,用白及末、凡士林调成40%~50%软膏,日1次外涂。
临床应用注意: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反乌头,与乌头同用应慎重。本品大剂量使用可致肝脏轻度间质性肝炎、肾盂肾炎,部分肾小管腔内有蛋白管型。
【药话药论】白及作为一味古老的中药,已被应用了2000多年,白及是由于“根色白而连及生长,故名”,历史上曾流传皇帝赐名白及的佳话,传说古代有位会稽将官,为保护皇帝从关外回京而身负重伤,皇帝很感动,命太医抢救,血止住了,断了的筋骨也被接上了,就是肺部3射穿,呼吸困难,口吐鲜血,病情很危险,于是,皇帝下令张贴榜文,征召天下能人医治,这天,一位老农民拿着几株叶象棕榈叶、根象菱角肉的中草药,献给皇帝道:“把这药草烘干磨成粉,一半冲服,一半外敷。”将官用药后,果然肺伤愈合,嘴里也不吐血了,皇帝大喜,要封这位农民作官,他不要,皇帝问他:“你有什么要求呢?”老农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请您叫太医把这味药草编入药书,公布于天下,使更多的人能治好肺出血。”皇帝连连点头道:“好!好!这药叫什么名字呀?”老农回答:“还没有名字呢,就请皇上您给取个名吧!”皇帝想了一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老农说:“我姓白名及。”皇帝笑笑说:“那就称这味药叫白及吧。”
《神农本草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
《本草经疏》:“白及,苦能泄热,辛能散结,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生,败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
《本草便读》:“白及,必虚而有热者,乃为相宜耳。虽禀收敛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意,与白敛相近,故每相须而用。”
【药理研究】
化学成分:新鲜块茎含水分14.6%,淀粉30.48%,葡萄糖1.5%,又含挥发油、粘液质。根含白及甘露聚糖,是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有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作用,具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
2、对实验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作用:白及粉对实验性犬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有明显治疗作用。
3、抑菌作用: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顺发癣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柴胡
为伞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生用、酒炒或醋炒。处方用名:柴胡、北柴胡、春柴胡、软柴胡、醋柴胡、酒柴胡。
【性味】味苦、性微凉。
【归经】归肝、胆、心包、三焦经。
【功效主治】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常与黄芩、半夏、党参配伍,以和解少阳,透表泄热,如小柴胡汤。肝郁气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可与当归、芍药、香附、薄荷、白术等配伍,如逍遥散。因有升阳举陷之力,可治疗气虚下陷之胃下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常配黄芪、人参、白术、升麻等,如补中益气汤。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故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当慎用。
【用药体会】柴胡二月生苗,禀少阳生发之气,根茎修长,轻清疏达,香气彻霄,乃从阴出阳之药,能升达少阳之气,而行疏土之功,兼具升阳举陷之力,其性微寒,可泻肝胆热,故可用治肝胆、三焦及脾胃病症。凡少阳病症,用为君药,能清相火之烦蒸,疏木气之结塞,外感内伤皆可用之,外感热病,可透邪外出,风寒风热皆宜,如外感风寒,可配防风、羌活、紫苏;外感风热,可配连翘、双花、板蓝根。若外感温病表证未解,里有郁热,则可与葛根、黄芩、知母等配伍,以解肌清热。木郁土壅,脘腹胀痛,嗳气泛酸,常配枳壳、白芍、延胡索、黄连、乌贼骨等药;对胆囊炎、胰腺炎之胁疼脘胀,厌食呕恶,可与郁金、黄芩、半夏、炒川楝子、党参、鸡内金等配伍;如肝郁化火,胁痛、烦热、便秘者,须配丹皮、山栀子、生大黄、枳实以清肝通下。柴胡有保肝、抗肿瘤及抗肝纤维化作用,可治疗各种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癌等。生柴胡发表、退热、升阳作用较强,主治风热感冒、少阳症,中气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醋柴胡重在疏肝止痛,主治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蜜柴胡,可减低柴胡发散的解表作用,用于身体虚弱,肝郁气滞、胁肋胀痛,不宜发散的患者;酒柴胡长于活血调经,用于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与茵陈、龙胆草、公英、大黄配伍,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与茵陈、半枝莲、垂盆草配伍,可治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与鳖甲配伍,主治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
【药话药论】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本草崇原》:“柴胡春生白蒻,香美可食,香从地出,直上云霄。其根苦平,禀太阴坤土之气,而达于太阳之药也,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为阳中之太阳而居上,腹为至阴之太阴而居下,肠胃居心腹之中,柴胡从坤土而治肠胃之结气,则心腹之正气自和矣。治饮食积聚,土气调和也,治寒热邪气,从阴出阳也,从阴出阳,故推陈莝而致新谷。”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微苦,性平。禀少阳生发之气,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盛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枢转以透膈升出之,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药理研究】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柴胡皂甙a、b、c、d、s1、柴胡苷元、α-菠菜甾醇、槲皮素、柴胡多糖、白芷素、黄酮类(含槲皮素、异鼠李素、芸香甙、水仙甙、芦丁)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2-甲基环戊酮、戊酸、己酸、庚烯酸、柠檬烯、月桂烯、棕榈酸乙脂、γ-癸内酯、γ-庚内酯、丁香油酚、胡薄荷酮、γ-辛内酯、侧金盏花醇、芳樟醇、葎草烯、长叶烯、反式丁香烯、桃金娘醇等。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柴胡皂甙和甙元是柴胡解热的有效成分。柴胡皂甙和或柴胡皂甙元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柴胡皂苷和柴胡挥发油均有抗惊厥作用,柴胡皂苷有抗抑郁作用。
2降血脂:柴胡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实验性升高,作用程度优于已知的降脂药物,能抑制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形成。
3抗病原微生物:柴胡水煎剂在体外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抑制疟原虫、钩端螺旋体及牛痘病毒、流感病毒A3的作用,柴胡皂苷a、b在体外也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柴胡注射液乳鼠腹腔注射能抑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此外,柴胡还有抗细菌内毒素、抗溃疡、抗炎、抗肝纤维化、保肝、促消化酶分泌、镇咳、抗辐射、稳定细胞膜、升高血糖等作用。甘柴合剂(柴胡、甘草各半)具有抗肝细胞变性坏死的作用。对乙型黄疸型肝炎患者可消除黄疸、降低ALT、改善临床症状。
乌药
乌药系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的干燥根块,处方用名:乌药、天台乌药、炒乌药、台乌药。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要治疗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痛经等病症。治疗肝气郁结,胸胁胀满,纳呆嗳气,多配香附、枳壳、郁金、炒麦芽;脾胃虚寒气滞,脘腹胀满隐痛,多与党参、百合、香橼、佛手为伍;治疗胸痹心痛,胸闷气短,常配细辛、瓜蒌、元胡、檀香;中寒气滞,脘腹冷痛,则与陈皮、木香、良姜、吴茱萸同用;胃寒呕吐呃逆,可与厚朴、姜半夏、丁香、沉香配伍;寒疝腹痛,可配小茴香、荔枝核、木香、炒川楝子。肾虚遗尿尿频,可伍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治疗七情郁结,上气喘急,胸闷腹胀,可配人参、槟榔、沉香、枳壳等,如四七汤。
【用药体会】乌药味辛性温,其气香窜,上达肺脾,下通肝肾与膀胱,可散结快气,暖肾散寒,开郁止痛。治疗寒凝血瘀,经行腹痛,常与红花、当归、蒲黄、香附等为伍,寒凝较重可加小茴香、艾叶、吴茱萸等,兼气滞者加元胡、木香;中焦虚寒,食谷不化,反胃嗳腐,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宜同焦三仙、党参、炒莱菔子、炒大腹皮、佛手配用;溃疡性结肠炎见下利黏液脓血便,少腹疼痛,可与木香、白芍、川楝子、橘核、香附等同用。小儿鞘膜积液,可与青皮、防己、黄芪、橘核等同伍。借其顺气止痛,温肾散寒之力,在日本自古以来用乌药叶作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药理研究表明乌药叶含黄酮类成分,有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
食疗方:乌药煮豆腐:乌药10克,豆腐250克,鲜汤适量。将乌药打碎,加水煮沸,放人豆腐及鲜汤即成。食用方法:吃豆腐、喝汤,可佐餐食用。功能:疏肝理气,适用于痔疮者。
【药话药论】
《本草纲目》载:“今台州、雷州皆有产之,以天台产者为胜。”自此,天台乌药名盛于世,成为我国道地药材之一。台州地区素有食用乌药以强体健身的习惯。相传汉代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得乌药,返乡后将乌药植人园中,次日即满园翠绿,遂以乌药分赠诸乡邻,服后众人皆体健身轻,返老还童。
《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隔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籍其气雄之功也。”
《百药效用奇观》:“乌药开郁散结,疏畅经气,自能调肝,宽中顺气,入脾爽滞,故为调理肝脾之良品。气为血之帅,本品理气而和血,气顺血自归经,故于血泻、血痢而宜。”
【药理研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挥发油(乌药烷、乌药炔、乌药醇、乌药酸、乌药醇酯、乌药环氧内酯、乌药烯醇、β-蒎烯、烯茨醇、醋酸龙脑酯、异黄樟脑、异吉马呋内酯、柠檬烯、萜品乌药醚、香樟烯、新乌药内酯、菲兰烯、龙脑等)、β-草烯、呋喃倍半萜及其内酯、黄酮、异喹啉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具有抗病毒、抑菌、抗肿瘤、调节消化道、兴奋心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抗炎、镇痛、防治糖尿病肾病、保护肝脏、调节凝血功能等药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