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简单的语文题都能做错,是题刷得太少?还是书读得不够?

初二上学期期末语文区统考,其中有这样一道语言运用题: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为了让同学们走近苏轼,了解苏轼,学校举办了“在故宫遇见苏东坡”观展活动。
1.请阅读同学参观时拟写的新闻草稿,完成下列任务。
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苏东坡诗词、文章、书法皆精: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汪洋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自出心裁,开创“尚意”书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绘画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冒号常用在总起句后,以引起下文的分说。第三段冒号前的画线句作为这段的总起句表达欠妥,请根据文意作出修改。(2分)
我恰好批改这道题,学生差错率非常之高,一半以上的学生做不对。这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这是一道很难的试题吗?如果真的很难,出错在所难免,也能理解,但事实上这个并不难啊,非但不难,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
题干中已经明确提示冒号常用在总起句后,以引起下文的分说。横线中的语句是一个总起句,表达欠妥,要根据文意做出修改。
提示可以说是明确得不能再明确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总分结构。要根据总分结构的要求,关注总说和分说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总起句的表达做出合理调整。
所给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示例1: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苏东坡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皆精
答案示例2: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苏东坡诗、文、书、画皆精
答案示例3: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苏东坡在多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成就
(2分。增加了绘画,但语序不对,给1分。)
无非就是要关注到分说中还有“绘画”这一内容,在总说中没有涵盖在内,需要补充上,或者把“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做一个更综合更上位的概括,概括为“多个艺术领域”。
学生作答中的典型错误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
1.不知道如何响应题目要求,当成一个改病句的问题,本来并没有语病的句子,甚至被他改出语病来了。
2.做一些无关痛痒的修改,诸如,把“同学们”改为“我们”,把“皆精”改为“都很有成就”等等。也有大幅改动的,甚至“诗词、文章、书法”只保留一个,然后按照自己的认识去描述苏轼在某方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这相当于把划线语句的总起功能彻底给整没了。
3.虽然注意到了“绘画”这点应该补充上,却偏偏把前面的“文章”省略掉,大约有些学生以为诗词和文章是一个方面,没有关注到后文中用分号隔开的若干分句之间构成并列关系。或者在补充了“绘画”之后,又画蛇添足,把“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的顺序做了改变,变得与后文的分说顺序完全无法对应上了。
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匪夷所思的错误呢?可能有人会觉得是刷题刷得不够。如果做过这种类型的问题,就应该会做了。
让我们来看北京市中考语文2018年的一道试题。
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1)(2)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目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2)画线的句子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2分)
(2)答案示例:将“连抢带砸”改为“连抢带砸,并纵火焚烧”。
当年的考生这道题的整体得分水平也很低,也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把这道题当成改病句来做。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分说和总说之间的对应而已。前文中除了“抢”和“砸”之外,还说了“纵火焚烧”,所以,要在总说中补充上“纵火焚烧”,或者也可以有一个更上位的概念,总说成“英法联军的暴行”也可。
这道中考题和前面的初二期末试题类似,只不过在语段结构上一个是总分,一个是分总而已。但无论是总分还是分总,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致的。这种结构在汉语文章中实在是太常见不过了,但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不会做呢?
以我个人这些年的观察,如今相当多的学生学语文,从小到大就是追着题型来学,考试考什么题型,就专门练什么题型,练了就会,不练就不会。可是这样刷题,总难免百密一疏,毕竟,题型的变化可以是无穷的。
比如,以这两道试题为例,如果将来再发展,还可以有怎样的变化呢?除了结构上的总分和分总关系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要求在总说上有限制字数的高度概括,或者还可以不在总说上做文章,而是给出总说,让考生根据总说,来补充一个分说的内容。等等。
如果有了这样一些发展变化,是不是还会有人因为没有做过这样类型的问题而发蒙呢,我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学生,而且不在少数。
那么,根子上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学生刷题,想采用穷尽的方式进行学习,看似勤奋,实则懒惰,是思维上的懒惰,而且无论如何勤奋,都无法穷尽。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举一反三,是闻一知十,要有迁移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通过“有限”来掌握“无限”。
其实,总分或者分总,或者总分总这种行文结构,随处可见。如果学生能够日常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并且,阅读之后注意思考,抓住规律,自然这类问题就是小菜一碟了。
以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丰子恺的《白鹅》中的一段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冒号之前的“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这句话就是总说,“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则是分说。因为分说比较简略,所以前面总说部分没有必要再重复说“它需要水、泥、草”三样东西下饭”,直接概括为三样东西就好。如果后面分说比较复杂,则前面总说概括时需要注意逐一对应,或者找一个更上位的概念来概括分说内容。
“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这个看似并列关系的分说,前后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后面写白鹅吃饭时“三眼一板,丝毫不苟”,正是按照“水、泥、草”的顺序进行的。这个相对较短的语段扩展开来,即使分说更为复杂,也应该注意对应关系的先后顺序。顺序一乱,对应关系就被破坏掉了,文章表达就别扭,就不够顺畅了。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
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个问题上,老师也要承担非常重要的责任。现在的语文课常常是一篇接一篇的文章来讲,一篇接一篇地来分析,但是效率却不高,还没有完全摆脱少慢差费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只是单摆浮搁,就事论事,只是满足于让学生知其然,而不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无法引导学生抓住规律。
语文课要把讲方法,讲思路,培养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应把讲考点,讲知识,追求分数放在第一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