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硬核看板
ID:yinghekb
或许你已经听腻了“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电视广告,但你不一定知道:90%的中国人天生就乳糖不耐受。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论文《乳糖不耐受发生机制研究》虽然西方社会一直把牛奶比作人类的保姆,但对乳糖不耐受者来说:“牛奶就是泻药,只会让你狂奔到厕所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人饮用牛奶的历史最早始于商代,早在三千多年前随着畜牧业发展,人们学会了喝牛奶。公元前170年,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用乳汁制作奶酒的记载。从唐朝开始,乳制品成为贵族中较为普遍的食品,明朝时期,乳类产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什么我们之前喝奶都没觉得,突然就被通知90%乳糖不耐受了?如果真的天生不耐受,怎么现在才发现?到底是奶有问题还是我们有问题?这里有一个误区,虽然我们喝奶历史悠久,但由于牛奶在当时更多只是作为达官显贵的贡品存在,并没有在民间流行开。并且对牛奶体质的探索是从遗传学和现代基因组学开始,而这两门学科的飞速发展不过是近20年间的事情。乳糖不耐症( Lactose intolerance )又被称作乳糖酶缺乏症。肠胃里咕噜作响、频繁放屁打嗝、拉肚子都是它的外在表现。不耐受对身体影响最大的部位在肠道,人体的小肠只能吸收小单位的营养素,像是葡萄糖,半乳糖还有氨基酸。而牛奶中的乳糖属于大分子,小肠无法直接吸收。它需要乳糖酶将它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以便我们身体更好吸收。而乳糖不耐受的人因为缺乏乳糖酶,导致乳糖直接进入大肠当中,被细菌消化分解。肠道内的细菌把乳糖发酵分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其中,乳酸刺激肠壁,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由于大肠充满气体,渗透压发生改变,水就被引入大肠,从而引发腹泻。但乳糖不耐受的元凶不光在肠道,还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早在8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居民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几十年来的多个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各地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大多超过90%。即使在喜食奶制品的西北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乳糖不耐的几率也在80%左右。乳糖不耐受地图,越深色代表耐受者比例越高。来源:维基百科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和北欧的20%相比,整个亚洲几乎都是全球范围内乳糖不耐受比例最高的。严格来说,乳糖不耐受不能称作是一种病,因为人类刚出生的时候,大家的基因本来就都是不耐乳糖的。当我们还是需要喝母乳的婴幼儿时,我们的小肠会分泌足够的乳糖酶,断奶之后,我们能够摄取别的能量来源了,便不再产生没什么用的乳糖酶。对于大部分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而言,断奶之后的乳糖酶就没什么用了,这本来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进化设定。但大自然怎么也想象不到:断奶后的成年人类竟然会去”抢“其他动物的奶喝。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最先演化出了耐乳糖能力的那批人,可能才不正常。
人类最早的耐乳糖突变出现在大约7500年前,然后随着人类迁移扩散到欧洲各地。由于欧洲南部已经存在着稳定的农耕社会,乳糖耐受变种人的放牧技术和喝奶能力没有用武之处,于是他们往北迁徙。在北欧,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的耐受乳糖基因给他们的生存带来巨大的生存优势。
欧洲各国乳糖不耐受比例图,西北部偏低,而南欧较高。来源:Eurek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