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研读思考随笔(三)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我们看这三句,都是前因后果结构,前因的主角是君王,后果的主体是民众。民众很被动,总是被君王牵着鼻子走,很悲哀的现实。这就是社会结构,一小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民众都想做那一小部分人,都想成为决定他人命运的人。这样就能享受难得的资源,这也是纷争的原因之一。民为什么卷入这种纷争中而不可自拔呢?也就是人的欲望,人心被各种欲望勾牵而不能自主,心乱则不明,轻易就卷入结构性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不暇是不知不觉,不鉴是知错犯错,这就是人性,生生世世循环往复。
出路在君和民两方面,宏观和微观共同发力。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圣人之治,是从宏观政治治理而言。具体的治法,又是从微观入手,治心为要,少私寡欲。让民众能为自己的心做主,不被人牵着鼻子走。那么那些搞权谋弄机巧的智者就难有所作为了,没法抓住民众欲望的鼻子牵着民众鼻子走了。
我们当今这个社会,各种宣传,都在激发人的欲望,都在促进消费,千方百计用各种机巧,都用上了大数据,算计每一个人的欲望心,消费心理。
纵观全球,你看多乱啊,发展多不平衡啊。其实香港问题,除了美国的策动,还有就是一部分既得利益的“智者”的作为,抓住底层民众的“知心”和欲望,挑动底层的暴乱,很可悲的。
为无为,则无不治。
从为逐渐到无为,这是一个社会逐步地变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让“智者”越来越难挑动民众,也让民众不因挑动而妄作妄为,民心安,也能勤于生产。民众就能各行其是。这就像我们买东西,不希望有个人跟着后面问来问去的,大超市就好,没有人管你,自取其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