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父母35:掌握孩子成长关键期,学会科学养育,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孩子长大了,我才发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理念是多么错误;看到那么多令人心悸的“弑母”案,以及让人痛惜的孩子轻生事件,我才发现这个理念害了中国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卢梭说:教育即生长。
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
蒙特梭利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
叔本华说:教育即从正确的一端认识世界,而不是人为地灌输和影响。
而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是在孩子们还没有对这一世界获得一点泛泛的、普遍的认识之前,就人为地将一些我们认为正确的思想、观念、概念等等的东西塞进了孩子们的脑袋。
一个“输”字就将教育定性为了“竞争和比较”。因此,每个父母都那么焦虑,担心孩子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担心孩子被甩在漫长的比较的队伍后面。
因此,才让孩子们的整个童年都奔波忙碌在没完没了的竞争之路上。他们被爸爸妈妈们拉着拽着推着搡着,去学这个学那个,去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辅导班,他们的唯一生活就是学习学习,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个好成绩,将来再考个好大学。
然后呢?我们终于将孩子们培养成了只会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然后呢?他们缺乏同理心,缺乏感恩心,缺乏怜悯心,缺乏好奇心,他们不但对父母没有满满的爱意,只有无尽的恨意。
因为他们的童年被剥夺了。而童年是一个人一生的奠基。
那么科学的养育应该是怎样的呢?
埃里克森的人生阶段理论认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父母如果掌握了孩子的每个成长关键期,并且能够按照这些关键期来养育,就相当于给予孩子一生的幸福密码。
孩子在1~3岁前,妈妈怎么疼爱都不为过。这段时期,不论怎么忙,母亲都应该亲自带孩子,给他全然的呵护和关爱。因为这段时间是孩子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认知和信任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孩子能够获得安全稳定的关爱,就建立了与母亲和世界的安全依恋关系,他长大后,也会变得自信和勇敢。
这段时期,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主性,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1,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儿;
2,对孩子要保护,而不是干涉;
3,给孩子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权利。
3~6岁是一个人一生最关键的生长发育期。这段时间也是孩子的性格形成关键期。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老话也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这个年龄段的教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关键和重要。因此,这段时期,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并且逐步开始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以及性别意识。
这段时期,孩子的主要心理任务是发展主动性,父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1,重视孩子的安全依恋关系;
2,为孩子提供各种试错的机会;
3,对孩子的各种尝试,应给予积极反馈;
4,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好的父母就是好的容器。应该对孩子抱以温和接纳的态度,避免对孩子进行过度否定和斥责。否则,孩子的性格会变得自卑,懦弱,内向。
6~12岁的孩子正值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规则和学习任务的良好适应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继而积累形成自信和热情的人格。父母们千万不要人为地制造什么“挫折”来打击孩子,认为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挫折商”。
其实,孩子获得的成功多于失败,才会逐渐建立自信;孩子获得的勤奋感多于自卑感,才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倘若孩子接收到的反馈总是负面的评价,孩子便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从而无法建立自我认同感,也就不敢迎接挑战,遇到失败时,便会情绪崩溃或自我贬低。
12~18岁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也就是孩子们把自己的能力、信念、价值观等信息通过自我探索整合起来。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整合,孩子在青春期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从而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这个阶段,父母逐渐从引领者退回为陪伴者,要更多地理解和尊重孩子。他们会因为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展滞后,因此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焦虑,矛盾纠结等等负面情绪,因此,父母应该多倾听,少说教,多包容,少批评,帮孩子克服自卑,走过这段困难岁月。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不同,父母所应承当的角色也有不同,因此,孩子和父母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也成就了父母。
总体而言,孩子在不断离开,而父母在逐渐撤退,从上帝变成导师,从导师变成朋友,再从朋友变成树洞,父母如果能顺利撤退,就意味着孩子已经独立成长,也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个不断赋能的过程。
父母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倘若掌握了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发展任务,也就掌握了科学养育的方法,也就为孩子的一生缔造了幸福安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