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成专栏:元岭上的笑声

端午节过后,几个同学便相约去峦庄,看望阔别了四十年的老同学姜显银,从西安赶回来的女同学李芝引和她的“掌柜的”老冯,一大早驱车到棣花接着我和王公学,便一同汇集到丹凤县城,与另外四个同学分乘两辆车向沿丹峦公路疾驶而去。

芝引开车。她曾经是我们班的“班花”,又是“校花”。人长得小巧玲珑,又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会开车,会做美食,是同学中公认的“才女”。她的“掌柜的”老冯,人高马大,聪明绝顶,能说会道,能拉能唱,曾经是省某剧团的团长,他为人坦诚豪爽,喜好交朋结友,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短短的几次接触,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无疑问,这次峦庄之行,又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我在丹风工作三十多年,跑遍了327个村,峦庄更是闭着眼睛都能寻得着的乡镇;而芝引夫妻俩和公学都是商州人,不知道峦庄在何方,因而,老冯便让我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当他们的“向导”,我也当仁不让,哼着小曲,坐在芝引身旁,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象个领导似的,自己认为“半夜起来坐皇上,自在一时是一时”么,有点得意忘形的味道……

车上元岭。银灰色的小车像绿海中的白色小船,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我一会介绍这个山的海拔,一会儿指给他们看悬崖峭壁上的野花,车里不时响起了笑声,只有芝引两眼望着前方,一会左盘,一会右转,只是到了平坦的路上,嘴角才露出一丝笑意,偶尔插一两句话,给笑声还没有落的我们又一次响起更大的笑声!

车上了元岭之巅。坐在我身后的老冯拽拽我的衣角,故做神秘地小声说:“书成啊,你这一路给我们当向导,当得确实不错!让我们认识了丹凤,知道了峦庄,但有一点,不称职啊!”我回过头,看他一本正经的脸色,有点吃惊:“那点不称职啊?愿闻其详!”他眨眨眼睛,“你只顾说话,没看你同学开车嘴唇都干得不行了,也不给她拧开水杯盖,把杯子递到她嘴边?还有,面前放的糖袋,不会剥一只放到她嘴里?我每次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服务工作搞得让她高兴,让她满意,难怪你们同窗几年,她对你热不起来,哎呀,真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细想还真是哪回事!我无言以对,嚅嗫了半天,才讪讪一笑,说“我给她递水、喂糖,你不吃醋吗?我怕你打我哩!”他哈哈一笑,“我打你干啥哩?你喜欢她,说明她有魅力,有吸引力,是我的骄傲啊!”我赶紧拧开水杯盖,把水递给芝引,很殷勤的笑着,像秘书对领导的样子,车上霎时间响起了笑声……

芝引的脸红了。瞪了老冯一眼,对我说“甭听他胡咧咧,你不知道,我把他调养培训了三年多,他才知道这些,又在你跟前卖弄哩!”我瞥了瞥老冯,他的脸红了。

“哈哈哈……”,车里又是一阵笑声……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有《棣花细雨》散文集一本。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 南    东 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大 乾 州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新新文学        松风阁语

陕西文谭        往事余味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

书成专栏‖和商洛作家王卫民闲聊

书成专栏:取名趣谈

书成专栏:书缘

书成专栏:老家的竹园

(0)

相关推荐

  • 走进陕西丹凤美丽的棣花古镇

    清明时节来到位于秦岭南麓的丹凤棣花古镇: 据说这种小黄花就是棣花: 美丽的棣花古镇既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又有历史文化积淀,值得一游

  • 【冯元兴原创】童年的欢乐

    说起童年,步入六十岁的我和我的同学们总有着许多津津乐道,陶醉其中的美好记忆. 童年时的生活远不如当今的幸福,同学们经常挨饥受饿,吃的是粗茶淡饭,有时甚至是糟糠野菜,寒冷的冬天,有些同学还穿着秋季的衣衫 ...

  • “走进美丽丹凤.探寻移民故事”作家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在商洛市丹凤县举行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书成专栏:举报

    我在县城里一所学校教书的时候,遇到一个惊得出了满身冷汗的事情,虽过去多年,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个秋天的夜晚,我在宿舍里备课.批改作业时,觉得有些饿了,便踱到不远处的小灶房,想找点东西充饥. 走到门口, ...

  • 书成专栏:出手

    该出手时就出手,危难时刻显身手. --题记 这事儿发生在三十年前的秋天,距现在已经有些久远. 那时我在县教育局工作,喜欢交朋结友的我,常到一位爱写作的同事家里与他聊天.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去他家谈天说 ...

  • 书成专栏‖那些年,我们锅里煮些啥

    退休以来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做饭.这是因为现在做饭,要米有米,要面有面,油盐酱醋一应齐全,烧的是燃气,至差也是干柴或电,"干柴细米面,只显人历练(能干.手巧)",并且做饭的人是&q ...

  • 书成专栏:半块坨坨馍的记忆

    到家乡的一所小学给学生讲写作课,未讲前,在校园里溜达了一圈,瞥见饭厅的餐桌上扔了许多吃剩的馒头,有的咬了一口,有的剩了半截,还有的完好无缺--觉得很可惜,很心疼,遂问身边一个男孩:"你们咋把 ...

  • 书成专栏:远去的纸喇叭

    我家门头上 有个小喇叭 祖国前进的脚步声 传进山洼洼 -- 这是我四十多年前写一首小诗,现在看到它,不由得引起了对风靡十多年的纸喇叭的回忆,虽然它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过来的人,仍对它怀 ...

  • 书成专栏:阿里山的姑娘

    出高雄市向北车行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著名的阿里山脚下: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之行,就到了半山腰的阿里山茶场,当地人叫高山茶体验区. 站在这海拔约1200米的半山腰放眼望去,身后是重重叠叠.郁郁葱 ...

  • 书成专栏:老家的竹园

    我的家乡圪崂,座落在棣花古镇腰山中麓的天坡之下,村名圪崂,实际上是一条长达十多里的山沟.许多人家的房子依山傍水而建,原来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后来变成砖木结构,现在都变成了砖混结构.但不管房子怎样变化, ...

  • 书成专栏:助学金

    1977年冬,在举国万头攒动的高考大军中,我榜上有名,但入学通知书下来以后,却使人大失所望--被录取到了本地一所师范学校.想想教了四十多年书的父亲每日起早贪黑地忙碌却常遭人歧视,过着极端清苦的日子,我 ...

  • 书成专栏:取名趣谈

    (一) 我小时候跟母亲去村后的山沟里割草,山沟里住了一户人家,那老汉是个孤寡老人,也是村里的五保户,叫"没名". 怎么叫"没名"呢?母亲告诉我:他父母都是文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