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慌,妮可基德曼教你疗伤

伤痛疗愈是一个参与者感觉有用,旁观者觉得无感的一种治疗方式。它所针对的病症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疾病,而是偏向于心理疗愈。当你失去亲人,当你面对困境,当你感觉人生不如意,当你经历变故抑郁难忍。这个时候,心理上的慰藉能最大限度地让一个人重新焕发出生机,重新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这种看似平日里没有用处的疗愈方式,此时此刻便会焕发出来无穷能力。当然,有个前提,你得接受这种理念,接受自己已经遭遇到伤痛并且需要疗愈的事实,否则,排斥就会产生。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如何从伤痛中走出来,如何接受这种伤痛。本片并非偏重于伤痛疗愈过程,而是从伤痛疗愈的前期着手出发,让一个人接受已经形成的伤痛,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接受是一件可以确定的事情,不过接受的时间有长短。

《兔子洞》是一部针对失去至亲后,其他人如何活下去的电影。片中的一对中年夫妻,经历了一次丧子之痛。孩子因为意外身亡,但父母却不能释怀。即使是父亲想要带着母亲从这种伤痛中走出来,然而两个人对于现实的接受进程不一样,因此,产生了不小的矛盾。但最终,时间作为疗愈的良药,慢慢的让这一切平静的发展。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最终却能相互扶持,一直朝着未来行进。

这部电影所阐述的核心在于接受已经成为现实的事情的过程。接受本身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事实的展现,然而要完全的接受这种事实,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一样的回答,女性在这方面展现出来的情绪可能比男性更加的细腻,然而这个时候的细腻便会让自己的悲伤不断地延续。片中为我们呈现出来的这种过程很压抑,压抑的原因在于夫妻二人的理念不同。丈夫偏重于建立在理性的事实上疯狂压抑自己的情感,而妻子则是在感性的基础上时不时的歇斯底里。这两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并没有在影片中分出来谁对谁错,然而在他们进行碰撞的时候,矛盾就会产生。

丈夫对于情感的表达偏重于条理,在他看来伤心事让人伤心,然而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伤心才能展现出来自己的悲痛。他太过于偏重在既定的场合展现出来一种既定的情感,然而却忽视了妻子的感触与自己完全不同。妻子与大多数女性一样,他对于伤痛的情感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展现出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因此,对于身边那些关心自己的人,总是不自觉地歇斯底里。这一点让丈夫以及其他亲人们很尴尬。

好在最后,两个人最终明白了彼此对于伤痛的态度以及确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于是,一切朝着可以预知的结果一点点的迈进。这是本片最终的核心,这种核心之下,本片意在为我们展示一个不同的过程。

丈夫偏重于理性,因此,他决定将自己孩子的东西都保留下来,时不时的偷偷观看一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向妻子说明,这是男人的通病,因为很多事情在他们看来是需要自己承受,且给予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来承受。他可能更加在乎自己的妻子,因此,不想让妻子睹物生情。

然而正是这种想法,妻子因为丈夫不愿意跟自己沟通反而是更加的歇斯底里。女性偏重的是共情。片中为我们展现出来的妻子期待的共情其实更加的矛盾。一方面,她想要丈夫对于自己更加理解,另一方面,当丈夫展现出来这种理解或者是周围的人展现出来想要理解她的时候,她却觉得自己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不可以被理解的,当所有人试着理解自己的时候,其实是怀有目的的安慰,她不想要这种安慰。于是,本片中情感的裂痕就产生了。

在大多数时候,家庭中如果产生这样的裂痕,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家庭破裂。本片也为我们做了这样一种假设后的试探。妻子不理解丈夫,丈夫也不理解妻子,伤痛互助组有人给丈夫传输了一种可能性,于是,丈夫在出轨的边缘进行了试探。与此同时,妻子因为得不到丈夫的共情,转而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任何和自己孩子有关联的人的身上。于是,那个无意间造成这场车祸的孩子就成了妻子情感的发泄对象。她试图通过别人的生活来排解自己生活中关于孩子的印记。然而两个人都想不到的是,他们都失控了。

好在影片的最后,两个人终于开始试着和解,这种和解的前提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并没有中断。丈夫依旧是爱着自己的妻子,妻子也是如此。和解和接受是一种目标,这种目标最终会越来越近,然而达到的过程却很艰辛。时间可以疗伤,然而大家更应该注意,疗伤也需要时间,这段时间也需要好好过。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