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书屋·王凌琴散文】婚礼古谣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婚礼古谣
原创/王凌琴
几十年前,乡间最令人兴奋的事,除了过节耍社火唱大戏,就要数娶媳妇了。
冬闲时节,忙了一年的农人们终于闲了下来,娶媳妇的时候到了。“三六九,不用数",十月冬月腊月,逢三逢六逢九都是好日子,于是,唢呐整天价吹着,花轿摇着晃着,从东村到西村,从南湾到北寨,喜庆红火的气氛把寒冷的冬天都暖热了。
倘若有姑娘出嫁,(沙苑北叫“打发女",沙苑南叫“发落女",真难听啊)先一天,暖暖的院子里,太阳正好,“摘拔娘”①正在把棉线绞在一起,一头咬在嘴里,另一头用两只手分别捻住,然后借助线的绞力,把准新娘额头腮边及后颈的细汗毛绞下来,然后修眉毛,修得又细又长,谓之“摘拔”,又叫“开脸"。开过脸的女娃果然象换了个人,新鲜的就象含苞待放的花,光彩照人。这时候,你发现,新娘子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平时人们辨认姑娘媳妇,就是看你开没开脸。没开脸的姑娘叫“毛头女儿",(哈,有毛头小伙,还有毛头女儿)听说旧时逃兵灾,人们忙把女孩头发盘成发髻冒充媳妇。可兵们会认,看你开没开脸?如果遇到毛头女儿却梳着发髻的,就说:“说你是媳妇没开脸,说你是女儿盘一卷(盘着头)”。可见,“开脸”“摘拔”是女孩将成为妇人的重要标志。
花轿来了,屋里,“辞先"②的人正在女家的先人影轴前献礼祭拜,吹鼓手的两腮鼓得象猪尿泡,唢呐朝天,使劲地吹着欢快的调子。新娘早已打扮一新,母亲在一旁淌着泪,给女儿叮嘱如何做媳妇。女孩哭着,她约十五六岁,百般地不願意,母亲也曾以女儿还小回绝男方,可男方是个大家族,媒人说得好听:亲家母说了,女子小不打紧,我家不指靠她干活,只要能给她婆端一碗煎水(开水)就行了。女方没啥说了,只得应允。这会儿,女孩忐忐忑忑,她早听说过:
做一女儿坐一官,
做一媳妇哭皇天。
可是无法,七八岁上便订了亲,女婿是光脸麻子不知道。只是纺线时女伴们在哼唱:
石榴叶儿尖尖锁,
先卖我姐后卖我,
我姐嫁个白胡子,
小妹嫁个猴儿子(小孩)。
终于到了出嫁这一天,姑娘看着憔悴的母亲忙前忙后,整理女儿的嫁妆,心疼不已。白发的奶奶攥着孙女的手,叮咛着,
明教子,暗教妻,
半夜起来教女婿。
又说,到婆家,要腼腆,少顶嘴,“有手难打哑媳妇”等等为妇之道。
姑娘似懂非懂,并不知道怎样教女婿,怎样做媳妇,只是垂泪点头,心里又想起了白胡子的外祖父吟的诗:
三日入厨下,
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是的,小姑是婆婆的心尖尖,小姑了解婆婆的喜好,先要和小姑处好,才能取悦婆婆。这是经验之谈。
窗外,小侄女依着石榴树打秋千,她一边荡悠着,一边奶声奶气的念刚学的儿歌:
我大爱吃山核桃,
把我卖到山圪崂。
桌子擀面太得高,
板凳擀面折断腰。
半截擀仗没牙刀,
漏气风函要我烧。
我大只图把钱见,
娃受的难过谁知道?
天知道,地知道,
剩下就是我知道。
拄擀仗,骂媒人,
媒人真是没良心,
说下这媒烂舌根。
小侄女念得好听,没想到屋里的准新娘已泪流满面。嫂子看见,赶紧喊:黑妮,看看咱虎子醒了没有?小女孩跑过去看弟弟了。
要上轿了。她顶着盖头,被扶女嫂搀进了轿里。在喜庆的鼓乐声里,起轿了。
一路上其实是很平稳的,可一进村,辟里啪啦的炮仗一响,那些轿夫们就使开了本事,使劲地颠着,扭起秧歌步,街道两旁挤满了男男女女,孩子们在到处乱窜,拾炮仗。压轿的哥哥使劲地压着,不让轿乱颤。这当儿,正是娘家人显摆威势的时候。(那个姑娘没有哥哥压轿,便会心情黯然,默默流泪)。这就象一场表演,那些轿夫都是“人来疯",只要鼓乐响起,巷里站满了看热闹的人,他们就来了劲,扭得越疯狂。两边看热闹的拍手叫好。那时缺乏娱乐,一场婚礼就是一场热闹,全村的人都来看了。看婆家的排场,看娘家的气势。终于,花轿停在婆家门前。
“花轿到门前,还得个老牛钱",娘家人和婆家人经过媒人襄公的说合,给压轿娃、扶女嫂(伴娘)的红包(早年只给家织的手绢,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变成了红包)都到了位。媳妇在扶女嫂的搀扶下下轿了,婆家人欢天喜地,铺好了红毡,两个迎姑嫂迎了上去,其中一个手拿升子③,升子里有白亮亮的碎麦草,有麸子,还有碗豆大麦磨成的饲料。拌着绿红纸屑,还有亮闪闪的缝衣针,再有四个小馒头,扬花子的来了,扶女嫂扶着媳妇前边走,扬花子的迎姑嫂跟在后面,抓起升子里的花屑往媳妇的头上身上扬,那俊俏的迎姑嫂身穿绿绸绣花袄,淡青色湖皱裙,就象天女散花似的,一面高声念:
一撒金,二撒银,
三撒媳妇进了门。
一边撒着,一边变着花样念着:
一撒麸子二撒料,
三撒媳妇下了轿。
花屑碎草,银针包子,纷纷落下。据说这撒花子,里面的麦草饲料象征六畜兴旺。缝衣针象征新娘子贞洁手巧。包子馒头象征丰收象征福气。看热闹的大人小孩都盯着包子馍,看谁能拾到手,人们哄抢着,一片笑声。(现在演变成由婚庆人喷一种花雾,也好看)
洞房早已布置一新,民国时的洞房里挂满村人客人贺喜的红对联。上写“玉种蓝田夸美辟,诗题红叶谛良缘,或写“梅飘桃夭诗求进士,男婚女配卦取佳人",或写“鸣雁飞传红叶诗,鸳鸯宿鸣窈窕章"……等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上人兴送年画贺喜,穆柯寨,过洪州,春秋配等等老戏内容,还有新内容的象梁秋燕,刘巧儿,巧织女(纺织工)还有传统的胖娃娃,年年有余……这些年画每张一角八分钱。最好的是“四吊画",有两张四行,这其实是连环画的形式,每张画分两竖行排列,有八格,按顺序绘故事内容,象宝莲灯,甘露寺,天仙配……等等,关系深一些的就送四吊画,煞是好看。
拜完花堂,入了洞房,炕上放了不少的红枣花生核桃,寓意媳妇早生贵子。嫂子又来送馄饨④了,那白白胖胖的象麦囤似的馄饨花馍富贵又端庄。不过,这馄饨可是隔窗送的,再送一根靑翠白嫩的大葱。爱说爱笑的嫂子一边递一边念:
花馄饨,就生葱,
吃到嘴里脆生生。
阿家叫你你不应,⑤
女婿叫你一溜风…
周围看热闹的大人孩子都哈哈哈笑了起来。据说,馄饨象征新婚夫妻往后日子浑全圆满,大葱象征媳妇清白贞节。当是人们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了。
到了晚上,闹房的人闹闹哄哄,三天闹房无大小,傍晚时分多是小孩子,再后来,大人们都来了,围着一对新人又说又笑。在过去的岁月里,讲究男女授首不亲,结婚年龄又小,许多人还不懂男女间的事,闹房实质上是对新人的性教育,性启蒙。这不,泼辣的嫂子又来了,对新郎新娘面授机宜,要求新婚夫妇一对一答:
男:遮棚顶,苇子绑,
女:我在娘家把你想。
男:想我咋不来呀吗?
女:来了害怕我妈嚷(训斥)。
于是,几个嫂嫂婶婶嘻嘻哈哈,手拿擀杖,要新娘子和新郎轮流说,不说就打新郎,新娘满面含羞,为了丈夫少挨打,只好羞羞嗒嗒地跟上丈夫说了。引起了下面哈哈哈的笑声。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闹房时增加了新俗,让新郎新娘唱样板戏,唱歌,新郎新娘再也不是旧时代的小孩子,他们不需要别人的性教育,但闹房的人们还是嘻嘻哈哈,酸话“酸本事”(各种亲昵动作)逗着乐。闹到半夜,也就自觉散了。把新婚良宵留给一对新人。
时代总是不断进步的。但回想过去的风俗,还是很有趣的。
注释:①摘拔娘,旧女嫁女,请来为新娘开脸的儿女双全的人。
② 辞先,结婚时,男方派了德高望重的长辈,到女方家向女方祖先牌位祭拜。现在农村依然盛行。
③ 升子,过去的计量工具,一斗等于十升。每升约三斤。
④ 馄饨,一种形似麦囤的花馍。
⑤ 阿家,即婆婆。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