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雷小萍】土炕的味道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1
土炕的味道
原创/雷小萍
儿时,我在老家长大,在陕西省大荔县高明乡那金水沟畔的一个不小的村庄,留着我们这代人深深的足迹。有人说喜欢回忆过去是老的表现,但我却不以为然。回忆,不过是一个人成熟,走向自己内心,情感有着真正的认识与感知的标志。
故乡的冬,到处都是干枯而又萧条的,然而丝毫挡不住村庄的热闹。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从不记得有多么寒冷,尽管现在是担心喜欢待在老家的父母会不会冷。冬天,记忆里深藏的,总是奶奶的土炕。
每到傍晚,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或浓或淡的青烟。我只是关注奶奶的炕,别家的,从不上心。奶奶这个时候,会把她住着的房门打开,把纸糊的窗棂卸下来靠在墙上,然后猫着腰,对着不大的炕口燃起些许的软柴或者麦杆,再不就是收集的纸片烟盒子一类,慢慢地生炕火。常常,会对着炕口吹,或者扇扇子,那些看起来奄奄一息的灰堆会真的再次燃起火焰来。我效仿过奶奶,不过会弄得满脸是黑灰,甚至烧焦过头发,而且把屋子里灌得全是浓烟,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才能散去。奶奶则不会,她悠悠然地拨弄,轻轻地吹,头上拢着的头巾都不会脏,烟要小很多。那时候不觉得什么,后来吧,觉得她老人家还是很能干嘛!
待烟散尽,奶奶就把窗棂挂上,再令我关掉里面的那层,我就会脱掉暖暖的布鞋,爬上炕,完成任务,奶奶再放下厚门帘,关住两扇带点缝隙的门,于是这房子,就成了婆孙俩的天下。天黑了,奶奶会点起煤油灯,嗡嗡地坐在炕的一头纺线,就那样不断地动作,你会看到那根原本光秃秃的小拇指般粗细的长长的铁针上,渐渐地堆积成锥形的东西——穗子(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现在想是不是它的形状像稻穗,更是辛辛苦苦一线一线累积成的劳动果实)。我纳闷那的自己,从来不讨厌这会嗡嗡半宿的纺线声,像是没了它,我和奶奶的炕上会少了点什么。每每这个时候,我躺在渐渐暖起来的被窝里,要么瞪着眼睛看奶奶纺线,要么干脆爬起来央求奶奶让我试试。不过奶奶的纺车有魔法,我照着奶奶的样子,扯处来的线不是太粗就是太细,要么没两下就断了,总不能像奶奶扯得那么匀,又细又长,几乎不断,这时候,奶奶就会把我赶下来,她心疼她的棉花,怕我糟蹋了,于是,我就没有学会过纺线,女红比同伴们差很多。我只好躲在被窝看杂志,那时候的幼稚与好奇,懵懂无知会加大大人的监督力度。奶奶是不管我的,她会在纺线的时候唠叨着过去的故事,我并不是她忠实的听众,有一搭没一搭地听进去一句半句,翻着少有的连环画或者杂志,还要竖起耳朵听窗外的动静——是不是父亲或者母亲透过窗户的缝隙监视我。尤其是父亲,长年不在在家,冬休时间就长些,两三个月。他会在路过奶奶窗户的时候瞄一眼,就那一声不大的“小萍你睡了没”,总能让我颤抖那么几下。有时奶奶发现了会给我咳嗽一声,我便会超乎寻常地聪明,立马把书藏在枕头底下装睡。
不过,他一走,我就会睁大小眼睛和奶奶对笑。如果这个时候奶奶兴致好了,她会停下纺车,下地,在炕里用火钳扒拉几下,不是扒出烤红薯就是一个烧馍(用发面蒸馒头的时候留下的不多的一块面,放点盐、花椒等调料揉吧揉吧,搓成十厘米长,大人手腕最多一半粗细的棒状物烤熟的一种面食)。这个时候是我最得意忘形的时候了,吃着面得入口即化的烤红薯,连同皮一起吃,奶奶说她都收拾干净了,我从不怀疑,大口大口边哈着气边吃,甚至喜欢那种烫烫的感觉;对父亲的恐惧早就化作炕里的灰烬了。尽管红薯不大,尽管有时候奶奶把又香又脆的烧馍里的盐没有揉均匀,我会吃到咸得要命的一口烧馍,就那也舍不得吐掉,抻着脖子咽下去,又赶紧咬下一口,那嘎嘣脆的烧馍啊,成了记忆里永恒的痕!吃完后,我们掸掉极少的碎碎的渣子。然后打脚头(一人睡在被子的一头)蜷进被窝。奶奶的脚是裹了半截又放掉的,有时候我会抱着她的脚,大母脚趾边凸起的那个大疙瘩,摸着特别明显。遇上太冷的天,奶奶会不断地咳嗽,我也没觉得吵,不过这时候奶奶会让我再盖床被子给我们。炕太热的时候,烫屁股,露在外面的脸,却是冰的!哈哈!要是把脸放进被窝,会触到奶奶的脚丫子。
这土炕上,在奶奶的唠叨中,我有了朦胧的两性的最初意识;我知道了蝗灾的可怕,黑压压一片过去,庄稼成空,奶奶们便逃难到我的老家,成了爷爷的媳妇;知道了奶奶被碎瓦片割断脚趾筋的脚裹了半截,被拉到地里东躲西藏最终还是被解放了的脚;这土炕上,我吃了后来再无那味道的烤红薯和烧馍……
土炕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奶奶的味道……
作者简介
雷小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庆城县作协会员、大荔县作协会员。从教二十四年,平日喜欢读书写写东西,作品散见于一些公众平台。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管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