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鲜卑部落的起源与融合

   鲜卑族乃东胡的一支,世居漠北的鲜卑山而得名。是我国北方三大古民族之一,中世纪以后更为活跃。其名起源,据《使记·匈奴列传·索隐》引服虔曰: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鲜卑族不因为居匈奴东而称东胡,则东胡非其本名。所以学者吕思勉据洪钧《元史译文补正》中说:按拓跋氏之先,实来西北利亚。《魏书》云:其国有大鲜卑山。
   文中提到鲜卑族发源于鲜卑山,因地而取其族名,那么鲜卑山到底在何处?
   学者丁谦在《(汉书·匈奴传)考证·北方三大人种考》一文中提到:大鲜卑山在俄属伊尔古斯科北.通古斯河南。今称其地为悉比利亚,悉比即鲜卑转音。
   以上两位学者都以今西北利亚或悉比利亚为鲜卑转音,因其古今译音互异,实际上是以地为族名。今俄属西北利亚,在清代中叶前为我国藩属,其地在先秦时期为匈奴聚居之地,而且在我国东北方,所以当时的史书中将匈奴的名称前加上方位词“东”,以表示区别。到了春秋战国时,东胡开始进人燕国与齐国等地(今辽宁、河北、山东以北),在汉语中称之为北戎、山戎,等同于华夏诸戎。其后匈奴赶走东胡,东胡残部败走乌桓山,所以以乌桓为名,但后来又不称乌桓而叫鲜卑。
   鲜卑部落的形成较为复杂,其大部是从东胡部落分出的一支,其中有春秋时期山戎部落的后裔。早先他们游牧狩猎于我国大兴安岭中部和北部。
   东汉末年,曹操大破乌桓,迁其余部入居我国华北地区。这就是慕容鲜卑的始祖,除乌桓这一部落外,还有一支世居在我国北方的大兴安岭一带(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的呼伦贝尔市),这个部落叫拓跋鲜卑。
   前面提到,鲜卑族以居地鲜卑山而得名,那么鲜卑山究竟在西北利亚的通古斯河南,还是我国东北境内的大兴安岭呢?围绕鲜卑族的起源问题,我国史学工作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悬案。
   据考证:在战国时期,鲜卑和乌桓部落均属于东胡部落联盟,后来逐步成为东胡的族类和别支,语言与习俗和乌桓略同。秦汉之际,匈奴破东胡后,他们又以各族相聚,分别恢复鲜卑和乌桓族于世。自公元二世纪以来,鲜卑部落不断南迁和西进,占据匈奴故地,分布于东起辽东,西至陇右一带广大地区。
   鲜卑部落各部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对南迁西进的鲜卑部落,复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族等民族融合,因而形成许多新的族别,按其发源地及分布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可比能等部落联盟而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诸部;北部鲜卑主要指居住在大兴安岭的拓跋鲜卑;西部鲜卑有秃发氏、乞伏氏及甘肃、青海吐谷浑部组成,其中秃发部、乞伏部在南北朝时期,先后建立了南凉、北凉、前凉、后凉、西秦等军事小国。南迁的拓跋鲜卑先进入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活一百年后进入华北北部,在今山西大同建立代国,后改魏,后入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兼并北方诸少数民族。
   我国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方努力,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终于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盟)境内的大兴安岭林区发现了一个古老的石洞,而且在洞壁上刻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所刻的祭祀祝文。这一发现结束了史学界长期以来的争论,破解了鲜卑族起源的悬案。
   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古代叫金山。从我国最北端的漠河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西拉木伦河谷地,全长1400多公里,宽150一300公里,从高空俯视山岭,恰似一条绿色长龙,山花遍地,森林茂密,处处给人以绿色和树木的清香,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林区,总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林区的石洞,名叫嘎仙洞。其洞的规模并不算大。该洞南北深90多米,东西宽20米,石洞高20米。它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盟)的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9公里处的勒拿河上游的森林苔原地带,由于年代久远,人迹罕至,嘎仙洞周围被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在过去的文献中,有鲜卑人居“石墟”的记载,但无具体方位。嘎仙洞的发现,明确了古鲜卑人的世居地,族源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鲜卑人有“大会林”的习俗,即转山祭林活动,在穿着上,男人剃光头,头顶留一小辫,身穿胡服。
   嘎仙洞的洞壁上有一块石刻祝文,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等人,带牛羊祭品和腊烛纸钱前来祭祖时刻下的。整个祝文共19行201个字。祝文的首句为:天子焘谨敞等,用骥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全文的大意为:从宣帝推寅开始,便从大兴安岭东麓越过大兴安岭,再从它的西头进入方圆千余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是第下次向南大迁徙,这是推寅率领族人迁入大泽之地的经历过程。大泽即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湖泊和沼泽地。
   嘎仙洞处在美丽富饶的勒拿河上游,大兴安岭东麓的山间石崖上,在石洞前方有一块较平的台地,鲜卑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这块台地上种植青稞等粮食作物,来维持他们的生活食粮。
   在石洞的四周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高大的桦树、松树、山杨树等,松籽可以吃,树木可以取暖,桦树皮可以作床垫和家具。特别是到了秋季,各种树木的叶子变得五颜六色,犹如铺在山上的地毯,真是美不胜收。山间沟壑中的泉水,如同美妙的琴声,不绝于耳,真是山水如梦,宛若仙境。在那茂密的森林中,生长着马鹿、野猪、驼鹿、黑熊、狍子、雪兔、水獭、天鹅、雉鸡、飞龙,还有山涧中的鱼类等,真有点民谣所唱的那样:棒打狍子瓢舀鱼,雉鸡飞到锅里头。同时还生长着防风、黄苓、龙胆草等名贵药材,还有榛子、柿子、红豆、木耳、蘑菇等山珍。林中湖泊众多,河流交错,生长着许多水生动物和珍贵鱼类。生活在这森林中的鲜卑人,夏季种粮,秋天拾果,冬天狩猎,过着悠闲的游牧生活。富足的物质基础,也为他们后来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外,嘎仙洞及祝文的发现不仅解决了鲜卑族的起源问题,同时也为解决中俄边界争端提供了佐证。清代初年,俄国沙皇势力不断向西北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侵占了我国大片领土,甚至把大兴安岭北麓也说成是他们的领土。为了证明大兴安岭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国政府曾多次组织人员实地寻查,经过长期的艰苦勘查,终于在上世纪的1980年发现了嘎仙洞及洞壁上的刻字祝文,为顺利解决中俄边界纠纷提供了实物证据。古老的嘎仙洞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壁上的刻字祝文已被封存。
   笔者有感于如上发现,写了“石洞仙踪”一诗,以资纪念:
   仙洞何代鬼神修,云锁千年洞壑幽。
   路险苔深攀可到,窟含深邃涉难求。
   石床冠履今何在?板桌棋枰自昔留。
   今人长羡神仙谷,无须栽种役耕牛。
   据《魏书》所记,鲜卑拓跋部的酋长拓跋毛,曾组成36个部落,其中包括99个氏族联盟,毛被推选为大酋长。当东汉王朝击败北匈奴之后,拓跋部酋长拓跋诘汾乘虚南迁,经历“九难八阻”,一路拼杀,走出了高山深谷,舍弃了古老的嘎仙洞。率部众进入北匈奴旧地游牧。诘汾立下大功,在部落中享有崇高威信。诘汾之子拓跋力微并吞了强大的没鹿回部,其他部落大人(头人)纷纷归附拓跋力微,在很短时间内,拓跋力微成为统帅骑兵20多万的大酋长。向呼伦贝尔大草原迁徙。呼伦贝尔被称为“北方民族的摇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里就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同时又是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以大兴安岭为分水岭,形成了额尔古纳河和嫩江两大水系,这两大水系孕育出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由于这些水分的滋养,形成了我国优美而富饶的草原,生长1000多种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被人们称为天堂草原。当他们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之后,在关内正好是三国鼎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封建统治者也失去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鲜卑族过着悠闲的游牧生活,加上那里有呼伦湖等众多湖泊,水草丰茂,畜牧兴旺,人口迅速增加,很快形成了一个军事联合体,地域也不断扩大,东西长达万里,南北宽七千余里,敕勒歌中唱的那样“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当时鲜卑族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拓跋力微杀了白部大人(头人),诸部畏服,拓跋部从此正式取得了统率权,力微也取得了大酋长的世袭权。部落联盟开始进入了原始国家。在这个原始国家里,大酋长和四部大人(头人)共同管理国家大事,没有法律和监狱,议定判决。没有文字,只在木板上刻花纹用以记大事,号令发布全凭语言。
   拓跋力微死后,经过内乱之争,即公元295年,力微少子禄官继承大酋长位。禄官部下猗卢率部往西发展,居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市)。这时候正是西晋八王之乱,代郡失意的汉族官吏卫操兄弟等10余人投奔拓跋部,均受到猗卢的重用,再加上汉族商人的帮助,公元308年猗卢统帅三部,公元314年猗卢推选为代王,立代国。经过多年的磨合,公元338年,力微九代孙什翼犍接替代王位,开始建年号,置百官。什翼犍孙拓跋硅于公元386年再建立代国,大破匈奴刘卫辰后,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于公元398年在并州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次年称帝,即北魏道武帝。
   拓跋诘汾的另一支,诘汾庶长子秃发匹孤,可能因战争原因,在曹魏时,被邓艾收容,最初居住在陇西等郡(今甘肃陇西县西南),与汉人杂居,史称陇西鲜卑,大概因皮肤较白,又称为白部鲜卑。以后逐渐向广武(今甘肃永登县),姑臧(今甘肃武威地区)发展,逐步向农耕发展,由秃发匹孤的后代秃发椎斤继承酋长位,史称河西鲜卑,统领秃发部落,椎斤死后,由其子秃发思复键统领部落,于太元十九年死(公元394年),由长子秃发乌孤继位,由于他雄猛勇战,满怀远大志向,与大将纷陀谋划夺取凉州、金城,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击败乙弗、折屈等部落,在湟水谷地修筑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土族自治县西北)作都城,自称西平王,为南凉第一代国君。
   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北方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建立了北魏王朝,先后兼并了五胡十六国,统一了中国,统治了将近150年,即公元386年至公元534年。今天为什么没有这个民族?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领贵族和文武百官及鲜卑兵马20多万人,自严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这些贵族及官员家眷及奴隶,总数超过百万人,此后鲜卑族分为洛阳和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包括六镇)两部分。迁入洛阳及六镇的人大体已经汉化。鲜卑族作为一个统治民族,前后不到30年,就融人被统治的汉族中,这是北魏孝文帝坚持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同时孝文帝还下令禁止鲜卑人穿胡服,若见妇女还穿着鲜卑族服装,要追究群臣违诏的罪名。又禁止群臣在上朝时,在朝堂上说鲜卑话。如有违者,30岁以下的官员,一律免职;30岁以上者,准许从缓改变。又令鲜卑人自称是河南洛阳人,死后埋葬在邙山,不得还葬北土。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再次下令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他带头将皇室宗亲改为元姓,自己将拓跋宏改为元宏。皇族中的拓跋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皇族中原有九姓,加上元姓共计十姓,相互间不准通婚。其他贵族的姓氏也随之改变。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这次改姓运动中,共144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有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最贵。孝文帝还规定汉士族的门第高下,认定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第,与鲜卑十姓地位相同。另外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的门第也很高。太武帝赐秃发破羌为源姓,对南凉后裔说:“卿与朕同源,因事分立,今可为源氏。”
   北魏孝文帝为了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还下令实行鲜卑人与汉族人通婚。他自己带头娶卢、崔、郑、王及陇西李氏女人宫,又强令他六个兄弟聘汉族贵族士女为正妃,指定元禧聘陇西李氏女为正妃,元干聘代郡穆明安之女为妃,元羽聘河南荥阳郑平城女为妃,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为妃,元勰聘陇西李冲女为妃,元祥聘荥阳郑懿女为妃,将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有了皇族与汉士族女通婚的先例,一般的鲜卑人与汉族人也就自然通婚了。这样庞大的鲜卑族在很短时间内就融入汉民族之中了。但也有一些鲜卑族因居住边远地区而保存下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入别的少数民族,如今天的锡伯族、土族等民族,均由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传承下来的。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北魏孝文帝在这次改姓运动中(包括赐姓)将推寅,檀石槐,拓跋氏,秃发氏、普六茹、步六孤、穆陵氏等鲜卑复姓改汉姓。改变了过去三字或四字复姓,既明了又简单,而且又好记。这些新的姓氏,融入了百家姓,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姓氏文化的内容。
   总之,自五胡十六国以来到隋朝杨坚灭北周的三百年间,我国中原地区成为各民族融化的大熔炉,凡从商、周、秦、汉各朝前后出现的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融合到汉族之中。融合各民族的炭火,就是汉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从东汉末年以来的战乱时代,经过民族大融合,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人口有了较快增加,使封建社会逐步走向繁荣的局面。(编辑 贡布)
(0)

相关推荐

  • 青山往昔及它俯视的物事/张佃永

    青山往昔及它俯视的物事 作者:张佃永 yuan yang he pan                            1 我不知道檀石槐筑王庭于大青山的时候,他的王冠和战袍浸染了多少塞外的风雨 ...

  • 鲜卑时代之一:嘎仙洞,鲜卑是怎样在这里“龙兴”的

    鲜卑,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永嘉之乱后,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大 ...

  • 鲜卑族的起源以及迁徙,兼叙东北地区的族源关系

    鲜卑民族是我国古代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远远超过此前的其他游牧民族,从东汉开始形成鲜卑族,到最终融入汉族前后历经700年,他们在中原地区前后建立过代国-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以及 ...

  • 这就是北魏-鲜卑王者(上)

    拓跋鲜卑在拓跋邻时代告别了莽莽群山:开始向南迁徙至"大泽":也就是现在呼伦湖一带. 当时在呼伦湖一带,生活着很多被打散的北匈奴人.为了吞掉这些匈奴部落:拓跋邻很鸡贼. 拓跋邻没别的 ...

  • 铁血北朝1: 大山深处发现神秘洞穴,揭开一个古老民族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长城外,阴山下,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缓缓流过,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波诡云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个又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从这里打马走过,留 ...

  • 北魏鲜卑服|游牧民族服饰的短小精悍

    历史背景--北魏 据史料记载,北魏的开创者是鲜卑拓跋族,他们是以射猎为生的游牧部落,后陆续兼并了其他同地区的游牧部落后发展壮大,在公元298年正式建立北魏王朝并定都平城.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

  • 北魏[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

    视频百科 173次播放01:11 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 373次播放02:56 北魏孝文帝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迁都洛阳,其中缘由如何? 72次播放01:30 北魏依然实行"胡汉分治" ...

  • 十分钟让你看懂:拓跋鲜卑与华夏文明的漫漫“融合之旅”

    北魏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 古代壁画中的鲜卑重装骑兵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路线图 二千多年前,游弋在中国东北.蒙古地区的"东胡"民族的一支--鲜卑人,从大兴安岭茫茫林 ...

  • 乌拉特部落起源

    乌拉特部落是古代蒙古族为战争.生产.生活等制作蒙古包.车具.日常用具.甲胄.武器.鞍辔等的能工巧匠的后裔繁衍而形成的独立的部落.由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及其子孙所统领.16世纪中叶,由哈布图哈萨尔十 ...

  • #部落风 #部落融合肚皮舞 #乘风破浪 Zoe Jakes 经典舞码之一

    #部落风 #部落融合肚皮舞 #乘风破浪 Zoe Jakes 经典舞码之一

  •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人迁到洛阳,现如今的洛阳人是鲜卑后代吗?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东西南北的交汇点,历史上人口更替频繁,主要的有以下几次: 首先,4000年前,关中晋南的夏政权向东扩张,在洛阳二里头建立了大型城市,后世的周公营建洛邑,隋炀帝营建洛阳都与夏二里头遗址类 ...

  • 上千朝臣遭斩杀!北魏胡太后毒杀亲儿却遭部落酋长团灭

    北魏末年,党争不止,内乱频繁,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之初,胡太后临朝称制,重用其姻亲元乂,推翻权倾一时的领军于忠:元乂随后发动政变,杀死清河王元怿,废黜胡太后:元乂专制朝政5年之久,胡太后在高阳王元雍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