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 怎能妄称只有儒家代表中国传统? | 文化纵横
【导读】“我们是谁”,是事关民族与国家认同的重要命题。亨廷顿的同名作品给出了一个“我们是谁”的美国答案。很多人也在问,作为中国人,“我们是谁”?
葛兆光教授认为,历史基础固然重要,但仅仅依靠历史的源远流长,并不足以证明“我们是谁”。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从来不是单一化的,而是高度混融和杂多的。正因为接纳了多元文化与区域要素,中华文明才成其丰富,而其中真正起到维系和凝聚作用的,是共同信赖和分享的文化和制度。一直以来,我们不断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注重追寻自我与民族的血缘根脉,但这恰恰忽略了民族认同背后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他深感如今人们内心那些共同信赖的基础并不坚固,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更要追问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精神与思想上的安全感和亲切感。而精神认同才是真正的“吾心安处”。
本文原载《信睿》2011年第9期,原题为《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
文化纵横B站栏目全新上线
长按二维码观赏更多深度有趣视频
这里说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面向,所以仅仅靠共同的历史渊源以及共同的肤色、语言、风俗,并不能简单地提供认同与归属,“认同”并不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族群特征,而依赖于什么可以是他们共同信赖的“文化”以及它所形塑的制度,这种文化与制度是否能够使他们安心,恐怕这才是最重要的。
(点击上图读解《文化纵横》2月新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