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菌业生产多因素问题的困惑

普通菇农最容易认定的生产问题,都是单因素的,这种单因素认定的结果可能也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事实上,除非是操作失当,一般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大多数是多因素的,所以,在许多技术人员走马灯一样都无法最后克服问题的时候,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所谓多因素问题,是指生产过程存在两个或更多的问题共同形成一个结果。由于这些问题之间常常相互没有本来联系,所以即使判断对了一种原因,也无法解决结果,按照单因素问题的思维,就会认为这个方面没有错而无需纠正,自然,另外方面的问题也会遇到同样的遭遇。那么是不是培植技术员之间或者培植技术员和硬件维修工合作就可以解决这个类型的问题呢?答案当然是不太可能!

由于绝大多数的技术人员的知识单调,面对多因素问题的情况,都只是从自己的知识范围里寻找答案,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无法最后把问题根绝,这就是多因素问题的困境根源所在,而且其中一部分属于硬件问题,这是培植技术本身无法克服的因素。两个人合作解决问题并非绝对不行,只是当这种合作来源于两个或多个大脑的独自想法时,怎么确定彼此关系就成了难题。

对于很多生产中不明显的错误,多因素作用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在以非操作性失误为主要原因的情况下,长期稳定出现的低产、劣质和病害,基本上都属于多因素的问题。

诊断多因素问题的最重要一点,是否定初始判断,而否定初始判断又是许多人难以逾越的一道心理高坎。

一般性的遇到问题,除非是技术管理者自己去处理,他人都存在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容易受到初始信息的影响。但自己能够处理的问题,基本上不会长期存在,长期存在则一定是技术管理者有不能逾越的知识障碍。所以,这种问题普遍需要外部技术力量才能修正,不过因为一些技术人员很忌讳老板请人帮忙,所以实际上不闹到老板没招,是不会请人的。

多因素问题,乃是考验技术人员总体水平的试金石,是总监水平还是技术员水平,就一目了然了。全能型的技术人才是不存在的,但在企业工作,或者职业从事技术服务或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时候,很多人感觉盲目,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也就是不知道该学什么。其实,每一次遇到问题,从自己不能而他人可以解决的结论去学习是最重要的提升风向,问题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在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掩盖或者推诿,当然也都不伴有“为什么”的理由。

多因素问题如果有足够的合作和时间,当然并非不可解,但实际生产是很难有时间让你去慢慢来的,这就造成了很难通过问题提升原有技术人员,炒鱿鱼换将,是主要的套路。由于很多企业顺利时目空一切,倒霉时自然被人敬而远之,这是我看见过的亏损企业的基本套路。

多因素问题除非有相当多适用知识的人才能短期解决,否则,了解问题的过程就不可避免,而这个过程,对老板是极为痛苦的。一个企业往往节约技术成本的思维很强,没有技术储备,没有外援的长期交往,所以实际上因为这个类型问题的代价付出得并不少,基本上远远低于一个长期技术后援的开支。这也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一支忙忙碌碌的各段技术员队伍外,还居然需要一个游手好闲的总监的本质道理。而一些老板和同业朋友,对如鄙人这样走马观花三两天甚至几个小时就拿走一笔不菲报酬颇为愤怒,却从来不问一问,哪一个小问题的损失不是每天都成千上万?问题是我哪怕什么也没解决,建立了友好联系,报酬在前,日常的咨询都免费了,也不算无功受禄,何况真实的情况是,完全毫无建树的情况至今没有遇到。

遇到多因素问题,临时才急就章的寻找解决方案,最后绝大部分很难称心如意,这是当今食用菌行业最为纠结的现状,也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理论低下的表现,更是技术投入不足的必然。多因素问题成为关系企业命脉问题的核心,是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稀缺性所必然的结局,即使如雪榕这些大企业,其部分分厂的问题,也同样说明企业不仅仅是硬件的复制,而要注重技术地域化差异化这一软件的不可复制特点。

对于自然季节培植的菇农来说,发生多因素问题的几率比较小,一旦出现多因素问题,一般就直接不干了,由于没有对抗环境的必须,这种多因素问题也不容易出现。

相反,由于机械设备设施的使用,就存在设计考虑周到与否,操作控制的恰当与否,施工制造品质的可靠与否的影响,也因此就更容易出现多因素问题,如非相当成熟的技术和设备磨合,这些方面就特别严重,近期的如裕灌,设备全套进口,远的如我曾经服务过的深圳某国企k公司(易菇论坛有关于它的故事)也是全进口设备,磨合期的痛苦都很难熬

这个文章,更适合企业化、设施化程度高,以及周年化生产的业者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