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产业最大的技术隐患(七)

说说香菇机械和设施,这个问题应该有点宏观化,可以说其实是整个食用菌机械行业的问题。不过在香菇这一块的表现比较突出,所以也当做香菇产业的隐患来谈。近年来,政府扶贫造就了一大批好看不中用的集中制棒企业,结果成本和污染率都居高不下,设备问题是其中原因之一。所以,这一节的题目其实应该叫做《跛脚的菌机菌设业》,但真的这么写,那又更加不讨人喜欢了。

第一是过度竞争,同质化严重。

说实在的说香菇机械也罢,食用菌机械也罢,大体上都是你有我有大家有的状况在主宰,结果就是没有一家两家明显大的情况出现,为什么不能这样?只有一个原因,谁都无法显示明显优势。这就是同质化。

同质化的出现,到了研究开发极限的情况下,那就比较正常,但香菇机械显然不是这样。食用菌机械的同质化现状和原因是过度竞争和需求的突然性剧增(扶贫运动)所构成的,推销成为关键,研发滞后,不求深入,只求市场销量。说难听点,扶贫名义下,是什么垃圾产品都有买主。

以装袋机为例,冲压式装袋机的市场份额兴宝和黑宝差不多是主流,因为其他的都做不到那么耐用和顺畅。所以尽管兴宝的冲压式装袋机价格较高,也还是最佳选择,因为性价比也高。而香菇装袋这一块,冲压式装袋机存在一定缺陷,所以推进的卧式机成为主流。不过悲剧的是,卧式机没有谁的机子在市场上能够有显著优势,这一方面推动了更多机械厂家的加入,另一方面也让用户无所适从。

大规模超大规模的集中制棒目前限于技术人才的缺乏,大部分归于失败,非全自动装袋机市场的空间容量和市场寿命仍旧坚挺,因为这个模式对中小型企业是非常适用的。但是,这方面看不到机械企业的技术努力,只看见他们的推销广告和吆喝的努力,甚至越差的卖得越火。

刚好今天还收到一个投票网址,不看不知道,原来中国竟然有42家食用菌菌种发酵罐生产企业,中国才多少工厂化企业?这意味着每二十家左右工厂化企业要养一家发酵罐企业,怪不得现在都拼了命要去忽悠香菇企业使用液体菌种。当然也可能这些做发酵罐的主要服务对象都不在菌业,所以他们的产品不免也心不在焉。

这样搞,很快就要走到尽头了!!!

第二是研发欠缺专业化精神。

以灭菌锅为例,都是通用型的,完全没有针对香菇生产特点进行研发,但事实上因为香菇菌棒的封口是全封闭的,常用的方柜根本用不着进行脉冲灭菌,而且考虑塑料袋原料的耐热性和封口的透气问题,没有必要生产带真空泵的灭菌柜,也不必要提高灭菌温度到120℃以上。我看到某地一溜的30台灭菌锅和15套脉冲用真空泵时,几十万的画蛇添足,心都在流血。

如果制造110℃或略低温度的灭菌方柜,不用真空泵,那么整个制造成本至少可以下降6万元/每台,售价下降更多,安全系数也提高了,节能效益也大了,实用性能大为提高。

类似的情况在整个食用菌生产行业比比皆是,事实上脉冲灭菌仅仅是针对容器透热性不佳和干物质灭菌的技术,在食用菌行业,只有针对瓶栽模式是有价值的,其他生产模式下,那就是菩萨的鸡鸡——做了也无用的玩意。

可惜了国鑫和日本人打官司,得到个棒槌,一大堆灭菌锅企业居然都无感的照搬了。

第三是全面化的封闭与自我陶醉。

全国的食用菌设备生产企业,如果大一点的,菌机往往只是其一部分,而规模小的则又不可能有大投入搞研究,尽管兴宝差不多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机械企业,面对众多的产品研发需求,我都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但是,只要规模略大,大家都在打全面出击的主意,没有一个能够专注于某些品种,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优化的进步。大而全小而全,就是没有几个具备绝对优势的产品。

国鑫如果在香菇灭菌高压锅上先放弃真空泵结构,怎么会拼不过贝斯特的低价策略呢?裕国的大单(近百台)轻而易举被贝斯特夺取,国鑫老少两代老板有无反省过自己的策略?依靠个人影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是该吸收外力的时候了!

中国的灭菌方柜生产企业,作为服务于菌业的实体,完全不能正视自身的缺陷,拒绝接受来自栽培领域的意见,我多次邀见几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没有一个表达了应有的兴趣,6月份在古田见到徐诚佶先生的时候,他留给我的时间仅仅够握个手(当然也可能有点不爽与我交流,毕竟这年头除我之外,谁也不曾批评过国鑫,不看僧面看佛面,何况我还却了某些长者的金面)。

而反观国外,食用菌机械往往都是栽培企业的副业,所以人家的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显然高的多,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策略问题和立场问题的结果。

中国菌业机械行业,基本上都是独立于菌业外的态势。

净化车间,也是错漏百出,一些企业,别的东西都不差,唯独净化有问题,然后一大批各色专家各种诊断,关键的东西,却不明白。很多所谓的净化企业,照搬药企,甚至胡乱设计。更有不懂的揽业务转包,最后责任鬼推磨。

第四是喜欢鼓吹行业趋势。

尽管菌机行业事实上不尊重使用者的意见,但在谈起行业趋势的时候,他们的意见要强硬得多,而且不外乎两种主流概念:全面的工厂化,以及全面的巨大化。

全面工厂化在香菇这一块显然基本上被证明行不通了,黑木耳也不敢,平菇虽然有跃跃欲试的架势,但看起来还是不乐观。之所以菌机业会如此沉醉于此道,恰恰证明他们连最基本的二氧化碳敏感度划分栽培模式的概念都不懂。

全面巨大化的概念,又多一些鼓吹者,因为还得加上菌业建设一块,当然这个加上来的群体对菌业的了解更加落后,他们对于提高消费水平和个性化缺乏认知,认规模生产的优势死理,殊不知任何事情都有其适度的限制,即使是最普及最低价的金针菇,雪榕都不得不跨数省调货,这能成为真正的竞争力吗?

菌机菌设的老板鼓吹行业趋势的目的,不外乎讨好大户,想多拉点单。但不要忘记,这些东西都是服务于栽培的,你对栽培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凭啥乱弹趋势?记得那位跟我争论这个问题的老板言之凿凿,至今都未能拿到雪榕一单小生意。

巨无霸,真的能够横扫一切吗?

否!

第五,设施化专业性几同空白。

说白了,就是菇棚和培养房出菇房的设计,民间其实有很多人有了深刻认识,但专业的机构,却基本上没有任何理论支持。当然,这一块,似乎没有专业机构去研发,然后相互抄袭。北方杏鲍菇生产抄袭漳州模式,香菇棚在蔬菜棚基础上胡乱套,培养房根本存在原理错误,大量的问题,没有人懂。

尽管不懂,还有人自命不凡,说是集成服务,其实是垒堆服务,什么都做不好,还什么都敢做。

菌机菌设,上游行业严重拖栽培后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写到这里时,因为客户的关系,去了一趟贵州安顺,在那里很高兴看到恰强的李德强李总搞了个扶贫基地,现在他自己成为自己产品的用户了,这样对于他的产品完善是有很大好处的,因为这种改变,很可能使得他的设备能够比别人多一些用户体验来进行修正,而不是固守一个设计的守株待兔。从去年到今年一年多,恰强的产品细节更改有十数项之多,而我的期待还要更多。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