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与国史之狱
在卓越网订了几种书,最喜欢的,还是周一良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读了过去就有些兴趣的崔浩国史之狱一篇(第342-350页),极有趣,最令人感慨的是老先生史料运用之精,可以从中学习到考据运用文献的方法。
崔浩出生在北朝第一高门大姓,清河崔氏,是北魏初年太祖、太宗、世祖三朝重要的大臣、学者,世祖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杀。关于他被杀的原因很多,有的认为说他要响应南朝,有的认为是佛道之争所致,亦有认为他讥讪胡人,等等,这些学者包括陈寅恪先生(《金明馆丛稿初编》之《崔浩与寇谦之》)、王伊同等。但周一良先生则从崔浩所著国史直笔来讨论此一在北朝重要的政治事件,当然崔浩之狱,也是史学史上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
《魏书·崔浩传》关于此事的记载:“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初,郄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
韩案:崔浩修国史,最早在太武帝神麚二年(429年),《魏书·崔浩传》:“初,太祖诏尚书郎邓渊著《国记》十余卷,编年次事,体例未成。逮于太宗,废而不述。神麚二年,诏集诸文人撰录国书,浩及弟览、高谠、邓颖、晁继、范亨、黄辅等共参著作,叙成《国书》三十卷。”太武帝的目的是为了表明他的祖先的功德,“国家积德,著在图史,当享万亿”。但后来他认为,此后自己的丰功伟绩没有记录,于是又诏崔浩续写,云:“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言为世范,小大任之,望君存之。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从实录。”“浩于是监秘书事,以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续成前记。至于损益褒贬,折中润色,浩所总焉。”(《魏书·崔浩传》)
但偏生事情不巧,有人多事。《魏书·崔浩传》云:“著作令史太原闵湛、赵郡郄标素谄事浩,乃请立石铭,刊载《国书》,……浩赞成之。”
此乃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史书中书写了很多太武帝不愿人知道的事情,并且像五经那样刻成石经,立于大道通衢,导致了牵连甚广的崔浩国史之狱,死者达数百人之多。但崔浩到底书写了什么,让太武帝如此愤怒,大开杀戒呢?周一良先生给出了相当坚实的证明。
以下均为周先生之论证。
《魏书》因为避讳甚多,所以无从得见其中真相。《魏书·崔鸿传》载崔鸿撰《十六国春秋》,但他却不敢公开自己的著述,直到后来借伯父崔光势力,才公开发表。《十六国春秋》止存节本,难窥全豹。然崔鸿之书,唐时尚存,唐人修《晋书》载记部分,实多本于崔鸿之书。从《晋书》载记,以及南朝诸史,可窥国史之狱真相。
其一,《晋书·苻坚载记》与《魏书》记载前秦苻坚派军攻打北魏前身代国,完全不同。载记云,鲜卑拓跋部昭成帝什翼犍战败,其子翼圭缚父请降,结果,苻坚命令什翼犍在太学学礼,认为翼圭执父不孝,迁之于蜀。当然论证很多,在此不一一列出。如此奇耻大辱,崔浩如果刻石于路,对于太武帝来说,其愤怒异常也可理解。
其二,周先生认为,北魏开国之主道武帝拓跋珪,也就是太武帝的祖父,并非如《魏书·太祖道武帝本纪》所云,乃什翼犍之孙,献明帝之子,而是什翼犍之子。因为《晋书》载记,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均言二人为父子关系。据周先生考证,什翼犍之子献明帝卒,什翼犍娶自己新寡的儿媳妇贺后,生道武帝。这样的事情,对于汉族自然无法接受,但在北方民族似乎也颇为寻常。但到了太武帝时代,汉人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多,这样的事情自然不愿人家提起。
周先生论证颇为详细,我因时间关系,只列出他的结论,以后有时间,再补上其论证过程。不过,心里对于第二个问题,还是有两处小小的疑虑:什翼犍娶儿媳,并无实证,不过猜测而已;北方民族父死娶父之妾,兄死娶嫂,乃常见之事,子死娶媳,似乎很少见到。这两处还没有读懂周先生论证,当然,也有可能周先生论证有漏洞。
不过,仅第一条,大肆宣扬先帝战败之耻辱,并得意洋洋以为直笔(以崔浩历仕三朝、博学多识的身份,用得意洋洋这几个字恐怕是不合适的,那个时代的士大夫或曰史官,对于著史的态度,也有可能不同于后世),对于大权在握的皇帝来说,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大开杀戒了。如此熟悉史料的不同部分的来源,如此纯熟的运用,真是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