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声
一
家在尚义。
这是冀西北偏僻一隅,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华北平原的风口。这里,鸡叫闻三省(冀晋蒙),却偏僻;土地面积大,却荒凉;百姓淳朴,却贫困。当年被建了县以后似乎又被后悔,所以经历了多次的分分合合,被抛来抛去。
终于还是自成一县,大约便是因为太过贫困,太不好与别的地方兼容。
这里最鲜明的,就是大风。亘古而生,世代不绝,吹老了岁月,吹成了塞外一片荒凉。
一代人跟着一代人迎风的身后挺立,却无法封堵漫卷的大风;一代人踩着一代人弯曲的肩膀跳跃,却无法越过扎根的贫困;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艰辛努力,却依然把贫困攥在手中。高原的风,把人们拼命挣扎洒下的汗水吮吸,让他们的身躯一点点风干。那些刚过而立之年的人们,已是弯腰曲背,额头布满了皱纹,头顶早生了华发,在猎猎西风中苍老着进入风烛残年。
蓝天,白云,风吹草低,原本是一幅诗意的画卷,但百姓的生活不是诗意,大风吹过,留给这里的只有贫瘠与荒凉。
贫瘠,落后,单调,把很多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吞噬,同时又让很多人宁可成为游子也不愿再固守这里。一旦他们可以从对土地的依附中解放,那些早已不堪束缚的心,便让自己迫不及待打好了行囊,怀着对未来不再成为父辈模样的渴望,一批又一批,把自己变成居无定所的游子,让家乡变成鸡犬难闻的空巢。
出去了又能怎样啊!流浪的心酸,除了艰苦,甚至还有心中的卑微。人们在外人面前羞于提及自己的家乡,一如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人们面前总是怀了一种难言的自卑,只怕一开口,一抬手,便会露出衣服的皱褶里隐藏着的贫穷------家乡,给不了他们扬眉吐气的自豪。
留下的,除了少数心有不甘愿与黄土地较劲的硬汉,便是进入暮年的老人。他们的汗水几乎被脚下干裂的大地和大风舔舐干净,在岁月的打磨中逐渐习惯了这里的单调与贫瘠,脸上的无奈也换成了麻木,对于未来,已感到无所谓,并做好了准备,过去怎么过来,今后依然怎么过下去,坚守,只是怀了落叶对根的眷恋,苟延残喘。
广袤的大地上,人走地荒,长满了杂草。早晨起来,原来家家炊烟袅袅的情景,已只剩几缕孤烟,寂寥地飘向同是寂寥的天空。 曾经,乡人相聚,只有在清明、春节的时候,到后来,春节回来的人也越来越少,只在清明时节,人们会回来,希望把满脸的悲戚用祭祖的香烛焚烧。
燕子来了又去,寒暑去了又来,每年短暂的温暖之后,这里除了大风,便是苍凉。
因为风,让无数代的贫困因积重而沉闷,也让家乡说不清的苍凉更加苍凉。
二
最早叫醒家乡大地的,是蔬菜种植。
当一个个尖利的钻头刺进大地胸膛的时候,这片黄土地终于从几个世纪的沉睡中惊醒,也有些亢奋,甚或为有人向它挑战而有了回声。它以汩汩的流水为挑战者助威。于是,尚义大地上的拓荒者们,在塞外高原掀起了一场绿色行动。那些过去从未光顾过塞外的芹菜、萝卜、生菜、西红柿、黄瓜等等蔬菜,突然间成了让人珍视的宝贝,先是这里一片,那边一片,到后来,竟是郁郁葱葱,横无际涯。
那些蜕去了荒凉高原模样的浓浓的绿色,就是生机,也便是希望。
精明的菜商很快便发现,尚义的气候条件虽然恶劣,但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且地下水水质较好,特别适宜蔬菜生长和养分积累,这里生产的蔬菜,品质竟然一流。
似乎就在突然之间,这里的黄土地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它依然吮吸着人们的汗水,却也把这些汗水转化成了效益。蔬菜,让部分世世代代贫困的农民,不断尝到了富裕的味道。
绿色的不断延伸,让大地的回声遥远而绵长。
那一片荒漠绿洲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为之倾倒。便有漂泊的游子掉头回来,也有南国的汉子迎风北上,甚至一些知名企业和公司,也放下了自身的尊严,屈尊来到这里抢占未来的先机。
蓝天之下的千里沃野,因为绿油油的蔬菜而现出无限生机,那些蓄足了劲的土地,在与遥远的历史告别。
大风依旧,但尘封了无数代的塞外大地,从此不再沉默,被冷落到几被遗忘的尚义,因为荒凉中的绿色而打开了连接世界的通道。
三
风是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长期以来,困扰尚义发展的,是大风;制造给百姓贫困的,是大风;而让尚义大地发出振聋发聩回声的,也是大风。
似乎在不经意间,又似乎在突然之际,苍茫的尚义大地,突然矗立起一个个庞然大物,它所给予人们意识中的冲击,足以让所有的人为之振奋------那时,正是人们对大风的肆虐已经麻木的时候。
2000年,当时针进入新世纪的时候,神华集团国华新能源有限公司首先走进尚义,建起了坝上第一个风电场-----满井风电场,把第一支驭风的利剑插入了大风的心脏。随后,龙源集团、华电集团、华能集团、三峡集团、中广核集团等十数家风电企业巨头相继进入,在这片沉闷已久的大地上共同向大风宣战。
不是零星的点缀,也不是一片的布局,而是一个风车的世界。每一个山岗,每一道沟壑,每一处阡陌,都高高矗立起银色的风机,万千个宽大的风叶划破天空,迎风而动,搅动起塞外的蓝天白云和日月星辰,成为塞外大地最雄壮的回响,把生生不息的大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汇入华北电网,传输神州大地。
曾经苍凉的尚义大地,因为风的舞动而激扬。
阳光下,千万台风机“呼呼”作响,鼓起了下边蔬菜地里的一波碧浪,它们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用不同的绿色发出了与这个时代最协调的交响。
风叶舞起了尚义一个灵动的世界,从事与风有关的工作,顷刻成为人们的向往。蓝天下的原野,纵然在冬天,也只是绿茵褪去后的另一种形式,它不再是满目的肃杀,而是一种更坚毅的生命------苍凉之美。
或者说,如果没有大风,还有什么可以舞动起塞外的苍凉,拨动起大地的回响!
四
与蔬菜与风电一起上路且不甘寂寞的,是尚义的山水风貌和历史遗存。
翻开尚义历史,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却也不曾寂寞。这不仅仅是因为大青山雄踞塞外,风光锦绣,更因为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这里的活动、北魏时期在这里建立边城、宋金时期的古战场遗迹而让她的历史厚重。
人们总是不会忘记历史的。尚义境内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的熏陶和古战场的刀光剑影,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很多人来这里寻访拓跋氏的踪迹,探索柔玄镇的秘密,接近石人背的神奇,倾听西城夭清真寺传出的古兰经的声音,采撷田间地头回荡的“莲花落”花絮……许久以来沉睡的历史,正一点点地被触摸,也被唤醒。
大青山雄浑挺拔,古木参天,药材蘑菇遍野,这是大自然对尚义的特殊恩赐。站在海拔一千九百多米的高处登高而招,极目四阔,顿然间会让人神清气爽。七月,塞北胜江南,而站在青山之巅,苍劲的美与蓝天白云下的清凉,让这里的夏天更具招人的魅力。
一条草原天路西线拉进了大青山与外边世界的距离,在清凉中驱车于茫茫林海,赏层层叠翠,已成为近年来塞外旅游颇受青睐的去处。走一次,会让那样的清凉常驻心中。
石人背算不得名山,却极富传奇。云雾缭绕下的空中草原与六棱柱丹霞地貌,让这里直上直下的迥异景象呈现出独特的地质奇观。山上奇石密布,造型逼真,令置身其中的人意趣盎然;山下泉水汩汩,林茂花香,稍一贴近,便会沁人心脾;将军墓、公主庙、清真寺蕴含了至今未解的历史谜团,吸引着人们探究的目光。这些奇奇幻幻的存在,把千百年的历史真相揣在怀里,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破解,去还原。
一个有许多传说的地方,必然会有很多的故事。或许有一天,真的会有人走进这些故事,解读出石人背那些不老的传说。
而被当作尚义魂与韵的,则是环绕县城的麒麟山和鸳鸯河。麒麟山不高,不险,无奇,上有杏林,每年只在“人间四月芳菲尽”之后更晚的五月才突然怒放,现出满山满山的春色,一树一树的花开。更多的时候,是苍凉。但偏是那默默的横亘和突然的怒放,似乎更让人敬畏和崇仰。鸳鸯河穿城而过,很多时候也是干涸的,但当波光粼粼、把蓝天白云收纳于河水的时候,会映出一城的风韵。
一路走来,一路发现,尚义,竟然充满了魅力与活力。很多人到这里寻觅,所看重的,便是这清爽的魅力、可持续的活力和可以包容一切的亲和力。
五
面对峭壁,发出一个喊声,才会听到回音;行走大地,迈出坚定脚步,才会留下足迹。
似乎在蓦然之间,家乡就敞开了胸怀,昂头远眺,风生水起,气吞山河。
一剂“绿色发展”的良药,打通了苍凉与繁茂间的郁结,拨动了沉睡与跨越间的梗阻,凝聚了实干与发展间的雄浑。这雄浑,强健了大青山的骨,聚拢了麒麟山的魂,流淌出鸳鸯河的韵,激起了尚义人的正气,迈出了建设风光无限秀美尚义的脚步。
这是始终心系这里、坚守这里并且坚韧地努力的人们,背负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期盼,用心灵和汗水叩醒了这片土地,让她发出的对于所有努力都予以铭记的回声。
在尚义,见过了风电的舞动和蔬菜的碧浪,会真正理解,什么是“铺天盖地”,什么又是“改天换地”。
大地昂起了头,她的儿女便挺起腰身,那些在外的游子,再不用将故乡的名字藏在衣角里不敢示人。而家乡,更像是一个历尽艰辛而扬眉吐气的母亲,蓄足了劲,要为自己的儿女赢得荣耀。
作者简介:张佃永,河北省尚义县人,文之雅俗特邀作家。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并以思考和写作丰富业余生活。作品散见于《女人世界》《探索与求是》《经济论坛》《长城文艺》等。著有诗集《爱在路上》、散文集《拥抱心灵》。
公众号编辑部
顾 问:凸 凹 颖 川
主 编:刘泽林
副主编:刘剑新 陈 北
编 辑:张 烨 釗 琋
投稿邮箱:ydwhtg@163.com
请您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燕鼎文化”或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