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你捂对了吗?
“春捂秋冻”的意思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之时,不要随意的减去厚衣服,以免受寒而变生他病;而“秋冻”是指天气虽有凉爽之意,但长夏季节的暑气与湿热还未完全散去,故不要过早过多的增加衣服,否则容易生内热而见咽喉肿痛、鼻出血、头痛、腹泻等症状。
不恰当的“春捂”有哪些影响
01丨“春捂”要适度,捂错害处多
给孩子过度保暖,需要警惕“捂热综合征”!
捂热综合征多出现于1周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高发季节,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
宝宝新陈代谢非常快,产热高,因而需要不断散热,但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暂不完全,当过度保暖,闷捂时间过久,则会因为散热不足而诱发“捂热综合征”,出现高热、大汗出、惊厥、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
所以,“春捂”靠不靠谱,参考的标准关键在于掌握两个“度”:
01
第一个“度”:温度
“春捂”的标准,是以15℃作为临界温度决定捂与不捂。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以逐渐减衣,但是对于儿童及老年人来说,还需小捂个7-14天。
02
第二个“度”:适度
对于儿童来说,应当注重穿衣的“上薄下厚”原则,要遵循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的“三暖二凉法则”,而且增减衣服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
成人则要注意头足腰腹以及大关节的保暖,露脐装、露肩装、露脚踝的时尚穿法,从健康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取的。
而老年朋友们,
一要“捂”头,头为阳气聚集的地方,最易丢失热量,尤其清晨和傍晚露头更易受寒,易引起感冒。所以,老年人外出最好戴顶适宜的帽子,不要裸头在外。
二要“捂”脚,俗话说:寒从脚上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差,所以老年人必须穿上保暖性能好的鞋袜,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
三要“捂”腿,俗话说:人老先老腿,所以老年人在春季着装原则上是上薄下厚,不要稍觉热就将厚裤换成薄的,切忌让腿受寒。
四要“捂”背,背为阳中之阳,易为风寒所袭,俗话说:背后风,易送终。虽没这样玄乎,但说明老年人的背不能受寒,所以在减衣服时,最好莫忘留一件适宜的防寒背心。
重点来了:
哪些人不适合“春捂”?
“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那些平素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
而对于青壮年,尤其是那些体质偏于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则就不一定适合了,对于他们来说,黄金穿衣法则就是自体感觉不冷也不热。
春季保养小常识
1、春三月的保养之道:
春季,在于利用春阳的升发之气而除旧布新。外出踏青、伸展筋骨,使得阳气输布周身,这些都算效法自然而养生。
2、饮食清淡:
消春火。春季人易上火,经常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情况,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辛甘之品:助春阳。唐朝《千金方》有句话叫“二三月易食韭”。稍微有些辛味的东西都是养春气的食物。
少酸增甘:保脾胃。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进食辛温升散之品,因而春季应适当吃些甜品,少吃酸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