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书香记

午后的蝉声格外欢实高亢,我相信它足可以遮蔽我闹出的声响,而不至于吵醒熟睡的母亲。我在偷偷干一件大事,打开家里那个神秘的红漆木柜,翻看一捆结着蛛丝落满尘土的书。“小孩子不许翻箱倒柜!”这是母亲的规矩。可是,有一天她打开柜门找东西,我无意间瞄了一眼,瞄到了这捆书,就不由心猿意马起来,以至于生出一个胆子,要逾越母亲的规矩。
那时候,村里极少见谁家有书,但乡亲们似乎都有书瘾。过麦之后,天气一天天热起来,一个胡同里住的邻里,习惯午饭后聚在胡同口或者大树底下乘凉歇晌。不知谁弄到一本缺书皮少书页的书,就争相传看。有时候,一个人念,一伙子人支着耳朵听,活赛一个说书场。师范肄业的母亲,还当过很长时间念书人的角色。她给大伙儿念的书,有《林海雪原》和《连心锁》。
进入一九七零年代后期,日子渐渐缓上来。干部们为了让村民过个正经书瘾,曾经从遥远的地方请来说书人。说书是在晚上,连篇大套,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说书人住在村里的日子,就跟过节一样。说书地点固定在五队的打谷场上,汽灯高高挂起来,照着安静的人群。那种影影绰绰的画面,后来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而那些梦终止的地方,不是忽然下起大雨,就是说书人的嗓子哑掉了。我是为听不了说书而吓醒的。
我想拥有自己的书,甚至想当个造书的人。这个小小的野心,是在偷看了母亲红漆木柜里的那捆书之后。那捆书,是母亲五十年代末读师范时的课本。我最爱的,是其中的语文书。书中,全是一篇一篇的长文章,比我的课本好看得多,甚至比《林海雪原》里的故事也不赖。我至今难忘的,是王愿坚的《党费》和《七根火柴》。那时,还不知道王愿坚就是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的作者。
偷书看的秘密,最终还是向母亲坦白了。因为我看了好多遍的那本语文书,装订坏了,书页散落一地。我懦懦地捧着一摞书页向母亲求饶,出乎意料的,平日里脾气暴躁的母亲没有骂我,更没有打我。她给我讲,书里的文章都是作家写的,印刷厂的排字工人按照稿纸上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排成铅版,再用机器印出来,裁成一页一页,装订好,就成了书。出一本书不容易,印出来的书,读的人越多,说明这书没白印。母亲做学生时,到印刷厂参观过,她有见识。她说,你要好好上学,听说大学里有图书馆,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不用花钱。
1983年,我真的考上了大学。当时的河北大学图书馆,就坐落在南校区一进门左手边。馆前是个小小的花园广场,几株龙爪槐总是修剪得那么体面,彬彬有礼,不计晨昏迎候着爱书的学子。图书馆楼并不高大,但它是一个独栋建筑,四周绿树环绕,门前台阶两侧,植满茂盛的蔷薇花。第一次踏着高高的白色台阶走进图书馆大门,恍如朝圣之旅。我始终不知道母校的图书馆有多少册藏书,只记得我跟图书管理员之间一手交借书证,一手交我“点餐”的书。管理员拿着借书条在一排排书架中穿行,那是我眼中的圣殿迷宫。当管理员的身影消失在书架尽头,我的心不由提起来。当她重新出现,手里已经托着一本书,我的心便快乐地放下了。图书馆,有借阅大厅,还有优雅的阅览室,大学四年,我的课外时间大部分是在那里度过的。免费点单式阅读,成为终生难忘的幸福。
每逢假期,我总要借几本书带回家。自己看,也给母亲看,给妹妹和弟弟看,给左邻右舍看。邻居们多数人没见过图书馆,更不能想象图书馆的书,跟变戏法似的通过一个小小借书证一会儿借出来一会儿又还回去。收音机已经普及了,他们依然听书,在电台的长篇小说联播时间,家家户户开着“话匣子”。我从学校借来的书,带着图书馆的温度,在邻里间传阅。母亲说,什么时候咱村里也开个图书馆该多好。
大学毕业,我先在报社工作。我的工作成果,造出来的是报纸。报纸也飘着墨香,过年带几张回家,送给亲戚邻里,他们又惊讶又喜欢。那个跟在母亲身后到打谷场听书的小丫头,竟然会亲手编报纸了。
2007年,换了工作单位,我到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小时候,想当个“造书人”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我造的书,是连续出版的杂志,在母亲和亲邻眼里,杂志也是一种挺好的书。这两年,县里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办起大型图书馆,全县老百姓人人可以借书读。邻居锅台舅舅说,他每个集日都去一趟县城,连赶集带借书还书。县图书馆,有我办的《当代人》杂志,他每期必读。
送文学下基层,是我和同事们每年多次的必修课。每下乡,我都要给乡亲们带上一捆精心准备的杂志。越来越多的村庄都建起了农家书屋,那里有种植书、养殖书、教编织的书、教做饭的书,可谓琳琅满目。我们的杂志放进去,书香里就掺进了一脉跃动鲜活的文学气息。那一刻,我总是感到无比神圣。
从在自家柜子里偷书读,到打谷场上听书,图书馆里借书,到成长为一个“造书人”、送书人,我的书香故事从一个侧面映现着几十年间百姓阅读环境的变迁,国家书香社会的发展进步。
今年,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了“有声文学”版,我把二维码发给了村里的乡亲。手机轻轻一点,就可以听读一本杂志、一个故事,他们很喜欢这种崭新的又似曾相识的阅读体验。“比那时候的戏匣子方便多了。”母亲如是感言。
(原载《河北日报》)

作者简介:宁雨,本名郭文岭,河北肃宁人,现居石家庄。职业编辑,业余写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长城》《天津文学》《湖南文学》《草原》《时代文学》等刊发散文随笔百万字。出版散文集《女儿蓝》、长篇小说《天使不在线》、传记文学《郭守敬》。多篇作品入选年度选本和中学生读本、试题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联系电话:13111688191 刘剑新

13501001691 陈玉泉

投稿邮箱:ydwhtg@163.com

请您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燕鼎文化”或长按二维码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馥郁书香――记第二届天河读书节中国文学经典朗诵会

    文章 2008年4月23日星期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昨天,天河区举办了第二届天河读书节<传颂经典.畅想人生,中国文学经典朗诵与赏析>活动.在天河区图书馆人员的盛情邀 ...

  • 雷宁侠|初见舒敏【随笔|文友佳作推介】

    作者简介 雷宁侠,高中语文老师,爱好写作,常在报刊平台发表文章!携一缕清风,书万千情怀! 初见舒敏 原创/雷宁侠 当身后传来柔柔的声音时,我的内心己不再忐忑. 回头,路北一户人家,门开着,灯光下走出一 ...

  • 散文||爷爷做打谷场

    爷爷做打谷场 每年秋天,稻子即将收割时,爷爷总要做场.爷爷做场不但平整,细腻,而且经久耐用,用它打晒出来的粮食,绝少有尘土.沙粒. 秋分刚过,爷爷总会扛起那柄铁质的四齿钉耙,在晨雾中,一耙一耙翻开已长 ...

  • 【原创】馆溢书香惠吾家

    --关于我家与长安图书馆的四季心曲 书籍不仅仅是一种廉价的生活元素,更是一眼润泽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生活的幸福源泉. --题记 春 母亲在这里找到了知识的价值与尊崇 在行文之前,对于是否将母亲纳入我家的 ...

  • 【大荔文学·散文·杨发兴】文墨书香话夕阳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80 文墨书香话夕阳 文/杨发兴 认识张凡老师已有好几个年头了.从辈分来讲,他相当于我的父辈,经常给我这个晚辈不尽的关怀.从文学角度来说,他还是我的良师 ...

  • 【西南作家•散文】何遂忠 /“泡”浦东图书馆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泡"浦东图书馆 何遂忠(四川攀枝花) 下得楼来,出芳草路36弄,向西横穿一条公路,沿着郁郁葱葱的香樟树林荫 ...

  • 世界读书日|与书相伴,遇见更好的自己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夏雨 邓鹏伟 统稿:徐颖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书,也有一千种不同的感悟. 有人阅读感受到了陪伴,有人阅读学习到了知识 ...

  • 我和图书馆‖文/柚子君

    我和图书馆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自从宏才大略的文王姬昌苦思元亨,焦索利贞在殷商狱中述万物描后天演绎六十四卦以成<周易>开始,以聿成著的述典之物书便由此诞生了.它载道寄情,是那行 ...

  • 中华作家网【双节特刊】:张维奎诗词七首

       七绝·发扬良好家风三首         张维奎                          其一 勤俭持家大道隆,文明礼貌好门风. 尊贤敬老兼慈幼,美德从来华夏崇.             ...

  • “一起来听书”之《树梢上的中国》

    "一起来听书"之<树梢上的中国> 浙江图书馆.浙江民生资讯广播联合推出 2020年8月19日21:00 FM996播出 [主持人口播] 秋雨:北京时间晚上的21:09, ...

  • 【西南作家 • 散文】秋 语/书香流芳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书    香    流    芳 秋   语(重庆) 母亲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读书,是她一生的爱好.她最喜欢的宝物不是金银手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