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江小译|巴迪欧:《存在与事件》导论(二)

蓝江小译|巴迪欧:《存在与事件》导论(一)

《存在与事件》

        导论

(二)

“数学即本体论——即存在之所为存在的科学”,这个【哲学性】陈述照耀着思辨舞台的光的轨迹,我已经在我的《主体理论》(Théoriedu sujet)一书中,通过纯粹而单纯的假设来对这个舞台进行了严格限定,这个假设就是“曾存在过”某种主体化过程。我心中牢牢记住这个主题与本体论的共存可能性,因为“老马克思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力量(force)——绝对是羸弱不堪(faiblesse)的力量——停留在它的一个假设之中,即一辩证法规则的一般性的形式下的共存可能性,即是说,在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之间存在的同型同构的关系。这种【黑格尔式】的同型同构当然是十分顽固的。当我们和普里戈金[1](Prigogine)一起在原子物理学中仍然战斗着,试图寻找辩证的微粒子(corpuscule),他不过是一场并不太严酷的战争中的幸存者,也在斯大林主义国家的野蛮的律令下存活下来。自然及其辩证法对所有这些东西无能为力。但主体-过程与在存在中可以宣告【或已经宣告】的东西保持一致,对于你们来说,那里困难重重,此外,我指出一个雅克-阿兰·米勒(Jacques-AlainMiller)向拉康直接提出的问题:“你的本体论是什么?”我们的这位狡黠的大师用一个指向非存在的暗示做出回答,它可以被很好地判断,但十分简要。随着岁月而增长的沉浸于数学的兴趣的拉康也指出,纯逻辑就是“本真(reél)的科学”。不过这个本真仍然是主体范畴。

围绕着逻辑的困境,我探索了几载岁月——发展了对洛文海姆-斯科兰(Löwenheim-Skolem)定理,哥德尔定理,塔斯基定理的封闭的解释——除了一点点技术上的改动之外,并没有超越《主体理论》的框架。若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就会陷入到逻辑主义主题的囚笼之中,这种逻辑主义的主题认为,由于逻辑-数学话语已经完善地确立其所有的意义的结果,那么逻辑-数学话语必然是形式的,这种主题还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理由去研究外在于逻辑-数学话语连贯性之外的陈述所考察的东西。我陷入到这样的思考之中,如果我们认为存在着一个逻辑-数学话语的参数,那么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选择去认为这个参数要么是通过抽象【经验主义】获得的对象,要么是一种超-感性的大些观念【柏拉图主义】。这是同一个困境,在其中,我们陷入到被盎格鲁-撒克逊在“形式”学科和“经验”科学之间做出的区分之中。这二者均与清晰的拉康学说不相一致,按照拉康的说法,本真就是形式化的困境所在。我已经弄错了路线。

最后,偶然一次机会,在我对离散/连续的配对(le coup discret/continu)的文献性和技术性的研究中,我开始认为有必要去变革其根基,并形式概括出关于数学的激进主题。对我而言,构成著名的“连续统问题”的本质,就是要内在于数学思想之中去触及到它的障碍(obstacle),在其中,恰好是不可能性构成了后者的范围。在研究了多与该多诸部分的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新近研究的明显的悖谬之后,我开始得出结论,让我们可以从内部发现清晰可辨形象的唯一方式就是,如果我们首先认可,那个多,对于数学而言,并不是一个【形式上的】透明的和建构的概念,而是一个真实界的东西,它的内在裂缝,它的困境,都通过理论得以展开。

于是,我倾向于肯定,有必要认为,数学性的书写,即存在本身,在纯粹多的理论的领域之中是可以宣告的。似乎对我来说,一旦我们认为数学绝非是一种没有对象的游戏,而是从注定去支持本体论话语的严格的法则中抽离出某种例外出来,理性思想的整个历史就可以得到阐明。在对康德式问题的颠倒中,我们不再追问:“纯粹数学如何可能?”,而去回答说,由于先验主体的存在。相反,纯粹数学就是存在的科学,即一个主体何以可能?

阅读更多:

蓝江小译|反对哲学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权威

蓝江小译✍️之——阿兰·巴迪欧:必须拯救数学

蓝江|阿多诺与巴迪欧论一与多的关系(上)

(0)

相关推荐

  • 爱——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破碎的爱 作者让-吕克·南希 建玲 译 转自实践与文本公众号 ID: marxismnju 爱的思想 我爱你,胜过一切已想到的和能想到的爱,我把我的灵魂交给你. Henriette Vogel(沃格尔 ...

  • 逻辑学与辩证法都需要重新编写

    如果<哲学的常识化转向>真的颠覆了西方哲学的理论根基,那么在双重本体论理论体系内,通过逻辑于人类主观文明本体地位的确立,自然也就使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主观存在维度差异得到明确,进而使人 ...

  • 拉康哲学的问题式

    拉康(Jacques-Marie-Emile-Lacan, 1901-1983)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魔幻式的原创性思想大家.在今天这个后现代语境中,他的学术影响似乎一天天增大起来.其实,拉康 ...

  • 辩证法当中的同构关系(7400字)

    经过前面的解读,只要思辨能力足够强,就很容易认清,盲目相信形式逻辑而否定形而上学,即选择性排斥辩证法,这实际是任何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人都避免不了的错误,因为只要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人的意识理性由显意识理性 ...

  • 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的永恒冲突

    经过对中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化逻辑认知模式的比较,通过人的一切认知都同构于同一个知识体系的终极方法论视角,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进而在微观层面发现,人类之所以整体受制于一贯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感性和理性冲突, ...

  • 巴门尼德的功过是非(连载之十八)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只要不能终极厘清形式逻辑只是辩证逻辑的局部,那么人类就无法因为主客观两个本体论创新终点的明确而建构终极可知论,因而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所谓的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理论创新终点,只是哲学 ...

  • 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的统一,思辨与思维规律

    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的统一( uniformity of dialectics, epistemology and logic)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互关系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 ...

  • 从俘虏的地位变化看哲学常识化转向的必然性——逼停旧哲学系列讲座之七(附音频)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上一讲,结合不同所有制类型的文明发展优势比较,我把西方哲学之所以必须要系统地偷换概念的原因讲出来了,那就是,哲学虽然具有通过反思求真的功能,但阶级政治却绝对不允许哲学随便求真,因 ...

  • 逻辑的绝对辩证属性

    区别于不可知论,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的建构初衷,在于通过终极可知论的常识化建构,最终找到终极瓦解不可知论的大道至简理路. 比较于创世论的荒谬,我认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始于自我意识的进化诞生,然后从零起点开 ...

  • 可知论对旧可知论的最后一战

    区别于不可知论,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的建构初衷,在于通过终极可知论的常识化建构,能最后找到终极瓦解不可知论的大道至简理路,因此比较于创世论的荒谬,我认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始于自我意识的进化诞生,然后从零起 ...

  • 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讲2014年哲学导论(14-15)@王德峰@哲学@国学

    2014年哲学导论-15 "现在是世界的夜晚,上帝已经隐退,就像太阳已经西下一样".<非理性的世界>这本书对于理解存在主义特别有帮助. 我们并不站在既成的历史里面,我们 ...

  • 哲学的数学化——一切皆有可能(5594字)

    正因为任何人都只能知行合一地活在显意识理性与潜意识感性之间的永恒感知和认知冲突中,所以在没有可终极自圆其说的成熟思想之前,即便自圆其说如圣人,也只能和动物一样,用内含潜意识的下意识行为演绎自己的知行合 ...

  • 中西方辩证法之间的若干巧合

    凡思想者,都能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内自圆其说,这是旧文明格局下,人类整体自欺欺人生活状态下的历史必然,但哲学终究是有终极追求的--必须终极适用不特定的一切人--也就是说,作为思想产品的提供者,必须以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