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荡马路 ‖ 跟随曾经的“小朋友”,一探“大家”居所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每一座城市

都有属于自己的腔调与温度

每一座建筑

都因人与人的故事变得格外鲜活

关于年的记忆

是一勺糖,也是一把盐

更是厨房里的热火朝天

或甜或咸,都是家的味道

阖家团圆的时刻

小时候的趣事和糗事

总会在这时被长辈们津津乐道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曾经的“小朋友”

一探“大家”们的徐汇之“家”!

建筑可阅读·名“家”在徐汇

1

讲述人:张慰军

张乐平四子

五原路288弄3号,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虽然我们现在过去是非常安静的,但是当时这边是非常热闹的。

我们是从1950年的时候,从衡山路搬到这个地方。我们搬过去的时候是空房子,当时两家一起使用,都是从衡山路搬过去的,我们住楼上,他们在楼下,楼下是《三毛流浪记》电影的制片人韦布先生。

韦布先生他们家后来是8个孩子,我们是7个孩子,所以这还有很好笑的,就很好玩的一句话,叫“七上八下”。因为两家关系很不错,所以我们小孩到现在还是经常来往。

这个房子里,当时我们家7个孩子,还有外婆还有3个保姆,加起来10多个人。他们家8个孩子,也是外婆、夫妇两人,还有3个保姆。当时我们怎么挤进这个房子的?在现在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家的7个孩子在1959年拍的一个全家福,就是在这个房子里面拍的,右边最角上的是我。

巴金先生,与他的交情比较好,因为大家都知道三毛的关系,还有他经常画一些插图什么的,所以他和一些文学家关系特别好。还包括一些演员,赵丹等,都认识。

所以这张桌子,不光是我父亲使用,好多大家,包括傅抱石、汤明哲等,都在这个书桌上画过画,所以这张书桌其实不是我们父亲一个人所有的。

那个时候我们人多,小孩多,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同学朋友,然后他们都会被带到家里来,他们也愿意到我们家里来,所以家里非常热闹。

给另外一个朋友说起来是说,包括我的亲戚朋友,我们家就是一个托儿所,这么多的小朋友在这里玩。

我父亲每次回来,都会带一些东西给我们吃,什么粽子糖、什么话梅这样。我们好多小朋友回忆的时候,说我爸回来拿着灰色的人造革的包,里面放了很多吃的东西,大家排个队,一个一个看。包括我哥哥姐姐的同学,在家做英语课堂作业,现在回想起来很温馨的。

当时我们家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也是作为接待社会主义国家来的漫画家的一个点,所以我在里面也见到过一些名人,包括前苏联的叶金茂,是非常出名的,在他们国家是最出名的一个。

1992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不在上海,我第二天赶回上海的时候,非常感动,看到从弄堂里面一直到花园里面都摆着花篮、花圈。

到了房间里面,就是一屋子的我哥哥姐姐和我的小伙伴,在帮助我们做着一些发言这些事情,我就很感动地跟他们说,我说谢谢你们可以来帮我们家做这个事情,其中有几个说“我们其实就是在你家长大的。”

阅读推荐:张乐平故居

地址:五原路288弄3号

“三毛之父”张乐平在此居住近半个世纪,故居内展陈充分复原往昔生活场景,并生动展现张乐平在不同阶段的创作历程。来这里寻找童年看过的连环画吧!

2

讲述人:朱欣

柯灵夫人陈国容外甥

柯灵故居坐落在复兴西路147号。柯灵和他的夫人陈国容,于1959年12月2号迁入寓所,一直到他们生命的终点。
我小时候我应该叫柯灵先生为大姨夫。据说有一次在家里,那时候我很小,“大姨夫”三个字我叫不出来,脱口而出变成了“大屋”。从此之后我们家所有的人,对于柯灵的称呼就变成“大屋”。
右上角的这张照片,是柯灵先生在2000年2月份照的,是柯灵先生的生日。柯灵先生是2000年6月份去世,这也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旁边那张是柯灵先生和陈国容先生,在1993年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所照。还有一张是我年轻时候的照片。1990年我在出国前,我去他们家里给他们道别的时候。
很长一段时间经常会发生这样情况,柯灵先生在家里但没人开门,为什么?柯灵先生耳朵背得相当厉害,不要说敲门声,家里的电话你打过去,他也不会听到。所以说如果他一个人在家,那一天是不接待客人的。
他有两个信箱,下面的这张是在一楼的信箱,因为他东西相当的多,每天的报纸杂志各种的信件放不下,有几个人说你再搞一个新信箱,因此在楼上二楼又有了一个信箱。
作家,家里最多的就是书。柯灵先生在书堆里面写书,这是一个柯灵先生书房原始的一个状态。柯灵先生的书桌上堆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杂志和他一直用的字典。
很多人说柯灵先生的文章写得好,他一直在对字典、天天看字典,他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看书,只是到了晚上他会花时间去写作。
柯灵先生为了不影响陈国容先生的睡眠,他在书房里面房里放了一张钢丝床,很多人不知道,当然现在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会介绍这张钢丝床。
那个时候柯灵先生,在他书桌和书橱的一个小的空档里,放上一张钢丝床,晚上在上面休息。当初建故居的时候,我请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它保留下来。
作家可能是有相同爱好,这是他的卧室,也是他的工作室。柯灵先生后期很有意思,65岁开始跟着着广播电视学英语。

阅读推荐:柯灵故居

地址:复兴西路147号

1959年至2000年,柯灵先生与夫人陈国容就住在这栋楼的203室,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柯灵故居设有客厅、书房和卧室,客厅约20平方米,简朴而又雅致,故居内展示了大量柯灵书信、手稿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与周建人、钱钟书等人的往来书信,以及小说《上海一百年》、散文《香雪海》等手稿、札记。

3

讲述人:盛姗姗

草婴之女

他的名字就是他第一次翻译的文学作品《老人》,他从这本书开始就用了“草婴”这个名字。
草婴是小草,非常小,小草的婴儿就比小草还小,但是它非常顽强,每年春天都可以回来,他是根据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而来的灵感,所以他大多数的作品都是用这个笔名的。
这是草婴书房的另一部分,这边很清楚就写了“我从事翻译是为了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其次学习俄语是对俄罗斯文学的爱好,想为中国的读者介绍优秀的俄罗斯文学。”
我爸一开始是介绍各种俄罗斯文学,当时他因为是在塔斯社工作,接触到的都是一些革命、进步的文学,所以他后来想系统地翻译俄国文学。
翻译俄国文学是一九五几年开始的,当时他并不是用翻译来做谋生的一个手段,他是想用翻译来影响社会。
他是一个“三无”的作家,他没有工资,没有职称,没有单位。所以说他是“三无”,他就相对来说可以选择他自己想翻译的东西,没有什么限制,所以他60多岁开始翻译全部的托尔斯泰小说。
他说他那时候去俄罗斯领奖的时候,人家看他拿了50多本书,说你这怎么发了这么多,他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还没有老到可以心安理得地等待死亡,我也没有年轻到可以慷慨地浪费青春的年华。”
所以在他一生中最后的20年时间,20年如一日地翻译俄罗斯的托尔斯泰的全集。
这是他的手稿馆,里面有一些他的手稿,还有实物。他一辈子想做的就是文学翻译,他就是完全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所以这就是草婴书房的最后一个馆。
一个人能够把托尔斯泰全部小说翻译过来,全世界可能只有草婴,这以后也没有人会翻译,不管是任何语种都没有人去翻。
托尔斯泰花了6年时间写《战争与和平》,我爸花了6年时间来翻译,他完全把自己浸入到一个跟托尔斯泰的人物中了,他把自己就变成好像他是一个托尔斯泰,他每天会感受他自己对这个作品的感受。
《战争与和平》里有559位人物在书里,他就做了559张卡片,标注了每一个人是谁,相互间的关系。
他就像导演一样,今天谁出场了,这个人跟谁是什么关系,因为这个俄国名字长得不得了,对吧?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所以说他就是全心全意的就是把自己浸入到托尔斯泰的一个状态。
最后他去俄罗斯领文学奖的时候,参观了托尔斯泰的墓地和庄园。他当时看到托尔斯泰这么伟大的一个文学家,只有一个墓地,就是一个草坪,然后也没有墓碑,他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感动,所以他觉得他自己像一棵小草一样,为世界带来一点绿色。

来源:上海徐汇官方微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