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3亿建成的“岭南中医药博览园”||观园赏花海、科普学中医、药膳美食家

大观园,大科普

——游“岭南中医药博览园”

近日,潜专会健康潜能研究组一行,到岭南中医药博览园参观学习,博览园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全情陪伴解说,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中医药壁画长廊1020米,载人世界吉尼斯记录,700多个中医药名人,栩栩如生,故事呈现在眼前,使得每个游人留连忘返……

2、中草药栽种区品种丰富,色彩斑斓,如开卷的《本草纲目》,令观赏者赞赏不绝;用“五行”方位布局种植,更加让你沉沉味无穷……真是一个科普教育大基地!

3、辉煌的牌坊,高大的中医药名人石雕像、汉白玉石柱……让游览者感觉,进入了一个大观园。已经投入了几个亿建设资金全园占地2千多亩,全国之最,好大的气派!

来自潜专会的学习笔记,感恩广医药等大学和周泳等老师

大健康  从我做起

——中医药文化学习传承活动花絮

近日,潜专会健康潜能研究组一行,先后到了金沙洲中医世家杨荣华医生工作室、珠村杨爱龙诊所拜访民间特色名中医,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

杨荣华医生为大家作了一个精彩丰富的“中医药”讲座:

“现在病毒越杀越毒,唯有内求,提升自己身体素质”,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凡事有因果,人生病也不例外,了解因,才能得到果;病可以分两类,一是外侵性的,如传染病等;二是内在病,体内病变,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上工治未病,养生最重要“养心”,心病治好了,其它病好调。

中医药文化,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传承。

下午,杨医生还亲力亲为,为每人望闻问切,调理身体……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研究治病,而且是研究自然界、研究天地人的一种系统方法,固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经典说法。

食疗养生,要根据各人体质,天地时令进行;一般人什么都可以吃,关键是一个度和一个量的问题。

学习传承中医药文化,要多学习看书,还要看看原著,特别要读“经”,第二才是读“论”要多思考,注重实践感悟……

参观博览园,拜访名医大师,受益匪浅;活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研究组成员的认识;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第一次拜访杨老师(部分学习内容)       2019/1
                                             
中医相关概念

核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格物:研究事物之方法
实践:检验事物真理之方法
治病:求本(根)

病人:也是老师哦!他们对自身症状了解,对病情有帮助,需要倾听……

治病、防病要点:
1.心态 
2.病从口入
3.天人合一(生物节律)

五运六气:
1.五运(天气:司天)
2.六气(地气:在泉)

五行(相关):相生相克,互相制衡
1.气之升降出入 
2.河图:方向

洛书:数字 
3.十二时辰/月份

身心灵:
1.心(本心)vs 意(后天识神):对抗/打架(√练气、深呼吸)
2.灵:万物内在的运动(有规律:自旋)
3.吃素:产生悲心(目的:不产生杀生的念头)

案例分享/分析

1.小儿(注意肺、脾、肾)……
2.老人(髓海空虚:记忆力下降)

3.女性调经
1)月经提前(生地)……
2)月经延后(熟地)……

4.男性
1)阳……2)早……

5.胃寒:
1)艾……2)暖胃:

a.理中丸(生姜、茯苓、白术、甘草)
          b.附子理中丸(×口腔溃疡)
          c.半夏理中丸(√口腔溃疡)

6.骨寒(椎间盘突出)……
7.秃顶(不毛之地)……

8.手掌
1)手背有凸起……
2)手心有青筋……

9.凉茶(生姜)
1)生姜(走皮肤:肺主皮毛)
2)干姜(走肺脏)
***姜皮打粉(止痛药——民间老中医)
3)清热≠解毒(有打散的意思)

10.半夏(婆婆药):有抽干水的作用(如果喉咙干,不可再配附子)
11.橘子(燥:√有痰可用)

来自潜专会笔记,感恩广医药等大学的老师、周泳老师、杨医生、香港茯苓同学等人

——end

附:我们进行的省实中医药科普实践,可参考我们学习赵伟民老师的《从中医少年班的成就看中医教育》部分笔记

山东中医药大学专攻中医的少年班出来的中医都成就斐然,成为各个医院的带头人,他们大部分要远比成年班的中医水平成就要大。原因在他们从小就加强了中国传统教育,基本没有了西医思维定式。

古人学中医,大都是那些成绩不好的人去学的,成绩好的大都去当官去了。可就是如此,中医学起来轻车熟路,很容易上手,“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最形象的说明。而现代人学中医,大都是天之骄子,成绩很好,可他们当中很多人学中医却是“十年学医,进退无门”。因为一旦有了西方思维定式,中医就很难理解,学习如同老鼠进了风箱——两头堵。

当年的少年班在中医人才培养的探索上走了一大步。它告诉我们,中医的基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抛弃了,中医的基础你就理解不了。古人学中医容易,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学中医难,就是因为他们大都是长期受西方思维定式影响。

张奇文教授是中医少年班的创建者,时任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至于创办中医少年班的念头,源于他牵头主编的一套书《名老中医之路》,上面刊载了近现代97位名老中医的治学与成才之路。他从这些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中悟出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医学习要从少年抓起,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中医后继乏人和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的局面,于是决定办一个中医专业少年班。

少年班培养重点和目标主要是:“精医理”,即精通中医理论,掌握中医理论精髓和中医思维方式方法;“懂文理、哲理”,即加强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文化教学;“早接触临床”,采取临床带教导师制,实施专业定向培养。

第一届少年班于1985年开始招生。学员从14岁—16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学制8年,预科三年,本科五年;预科阶段中,趁年轻背诵中医启蒙著作和四大经典选读,外加中医文化课;本科阶段,系统学习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临床带教,早定向跟师。

传统中医班与普通班的最大区别,就是增加传统文化课,减少西医课程,把中医西医课程比例调整为5∶1;淡化英语、计算机课程;增加实训实践和技能,采取传统师带徒形式。实践证实,张奇文创办的少年班成功了,3届学生毕业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成了硕士生、博士生,成为可靠的中医事业接班人。

该校五位教师做了一项n年详细调研(十年以上):少年班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基础牢固,成绩普遍好于普通班学生;毕业后这些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中医理论水平、外语水平、工作态度、动手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也明显强于普通班学生。参与了这项调研的郭栋说:“少年班人才培养模式,吸收了传统中医教育的成功经验,弥补了普通中医本科教育的不足,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中医人才,为中医教育改革进行了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积极探索。”

那么少年班的好处在哪呢?

首先,中医的知识量非常大,一个优秀中医,不仅要精通中医理论,大量中药药性,还要熟用经方,以及各种中医治疗办法。而要很好的记住这些知识,少年往往是最佳时期。张奇文这样说过:少年背书如以凿刻石,永生不忘;中年背书如以刀刻木,记忆不深;老年背书如以锥锥水,旋背旋忘。利用少年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将一些经典刻在脑子里,虽然当时可能不太理解,但经历了大量临床实践之后,往往就会融会贯通。

其次,从小就进行中国传统教育,避免长期西方思维定式。这样再学中医就象古人一样,“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手来擒来。看看当时的课程就知道了,《〈四书〉概要》、《〈周易〉概论》、《考古发现与中医学》、《〈说文解字〉解读》、《红楼医事》等15门传统文化课程是必修课。“四部经典”自不必说,《难经》、《中医文献学》等也成必修课。中医经典是中医学术和中医思维的载体,只有烂熟于心,才能领悟中医的精妙。

其三,早临床,重实践。学校在校园里专门辟出5亩地,命名“百草园”,种有中草药数百种,让学生最近了解中药知识。每个中医班都配备了学业导师、临床导师和技能导师。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周至少有两个半天到医院实践,每年两次集中见习,毕业实习延长至两年半。

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主要靠自身积累和悟性,缺乏悟性,无论你学多少中医知识都成不了大医。因此,中医教育不能够按照西医教育的模式来搞。

现代中医大学教育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医药分开,学医的只懂医,不懂药,不识药;中医治病方法单调,忽视了很多临床更有效的方法;重院校教育,不重视师承教育;重学院派,不注重民间;重理论,轻临床。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中医人才成长的规律,没根据这个规律量身定做适合的培养体系,而是用西医的统一标准来要求中医教育。

近几十年来,中医教育出了问题,可我们至今也没有好的办法。中医少年班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中医学习要从小抓起,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抓起,从临床抓起,从个性化培养抓起。

学习笔记的学习对象来自:

作者赵伟民的《从中医少年班的成就看中医教育》,经典国医学堂

end

结语:中医药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在省实顺德学校、江门新会小鸟天堂附近小学等等学校开设中医药科普课堂,希望中医药可以传承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