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康熙庶长子,被圈禁26年,生下20个孩子,为何沦落至此?
引言
“九子夺嫡”是清代康熙帝晚年最为头疼的一件事,也是清王朝早期皇族最大的一次动荡。除了我们熟悉的皇四子派,皇八子派和太子派之外,其实还有皇长子派,其核心人物就是庶出的皇长子胤褆(tí)。
看过《雍正王朝》这部剧的朋友都知道,在剧中胤褆的人设并不是太好,急功近利且薄情寡义,早早地就被排斥在了继承人之外,但作为康熙帝最年长的一位皇子,历史上的他真的如此不堪吗?
一、真实的皇长子,文武双全
作为康熙帝最早的儿子,他不仅年龄最大,而且立下的功劳还真不少。根据《清史稿》等官修史料来看,早在康熙帝的其他儿子都还没有长大成材的时候,作为皇长子的胤褆就已经立下了显赫的功绩。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他作为裕亲王的副将,跟随康熙帝踏上了远征噶尔丹的征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再次跟随御驾远征;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他奉旨巡视永定河一段的水务工程,并且担任工程总管,等等。
虽然皇子奉命外出在清朝已是惯例,也带有形式色彩,但不得不说,能上战场能监管河务,没点真本事是不行的,何况作为皇长子,康熙帝对他的教育和要求也一定不会低。
清朝初期著名的外国传教士白晋曾在作品《康熙帝传》中曾经评价过胤褆:
“他是皇帝非常喜爱的孩子,可爱伶俐的美男子,且才华出众,兼具有各种中国的传统美德。”
其实纵观康熙中后期那段历史,在所谓“九子夺嫡”事件彻底爆发之前,他和弟弟胤礽(réng)之间的储位之争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胤礽的身份大家都知道,如果胤褆没点本事,相当不堪,他拿什么去对抗呢?
二、储位之争失败,削爵圈禁
历史上真实的皇长子胤褆,应该像传教士白晋曾所说的那样,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外在条件,都是不错的,最起码是有储位竞争力的。因此在胤礽第一次被康熙帝罢黜的时候,才会有很多人认为胤褆的机会来了,他自己也开始蠢蠢欲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也就是康熙帝下旨废除太子名位的时候,胤褆向父皇上疏了,说了什么呢?
其实这段事情正如《雍正王朝》中描述的一样,皇长子胤褆上疏建议父亲诛杀掉胤礽,原因是胤礽的品行和所作所为简直是人神共愤,天地不容,本就应该诛杀。而且他还非常“好心”地做了提示:如果父皇真的有这个打算,根本就不用自己动手。
可就在这个时候,身为皇三子的胤祉(zhǐ)却揭发了皇长子和太子一些不为人知的罪行,这一次及时的“补刀”让胤褆猝不及防。康熙帝龙颜大怒,下令将皇长子胤褆削爵圈禁。就这样,胤褆开始了一生中最漫长的圈禁生活,一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时候才去世,前后历时长达26年之久。
三、圈禁生活怎么样?无聊!
人的一生没有几个26年,何况还是人均寿命不高的清王朝。那么,胤褆的圈禁生活过得如何呢?其实就是俩字:无聊!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一组统计数字就知道了。胤褆一生一共养育了15个儿子外加14个女儿,也就是有29位子嗣后代。
在这些孩子中,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之后的有女儿9位、儿子11位,合计20位子女。也就是说自从被圈禁之后,他就有20个孩子相继出生,最小的一个儿子是在他去世前两年诞下的。要知道,那个时候胤褆已然是61岁高龄了。为什么一个年轻有为的皇长子,会沦落到只知道生孩子呢?
归根结底,自己的能力和不断的表现都没抵得上自己庶出的身份,这个身份给胤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从一开始在明珠支持下和胤礽展开斗争未能取胜,到后来一众弟弟崛起,自己胜算降低,胤褆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而且他也不明白父亲的真实意图,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手段去为自己争取利益。好不容易找到切入点了,结果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这样的苦闷心情可想而知。
结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也就是这个伟大皇帝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下了一句: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这不仅斩断了胤褆最后的希望,也让胤褆看到了一个帝王的冷血。此时的胤褆想必是痛苦和无奈的,从此也就过上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在胤褆身上还真是如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