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气风俗一无可取,雍正为何如此瞧不起汉军官员?
我们知道,清朝灭明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汉人出力甚大。在其八旗编制中,有一些被称为汉军。
何谓汉军呢?
不如直接引用某百科上的说法吧——
八旗汉军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分属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汉军的主要来源是明末主动归附后金或在之后的战争中被掳掠于辽东的人丁,以汉人为主,也有少部分汉化女真人和曾入明为官的蒙古人等等的“重炮兵部队”。八旗汉军深受皇太极信赖,在清朝初期统一战争及稳定汉地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出任清朝高官者也屡见不鲜,清朝中期逐渐衰败失去了影响力。
可见,汉军与之后投降清朝的明朝军队最大的不同在于,进入清军序列很早。汉军绝大多数是汉人,但绝大多数汉人兵将不可称之为汉军。
雍正八年十一月,有三名汉军出身的官员犯罪,在可杀可不杀之间。雍正最后饶过了他们,其在上谕里开宗明义提到——
凡汉军人员之祖父,皆本朝开国时,从龙入关,是以受国家之恩,最为优渥。而其中懋著功勋者,不但加恩于本身,且望其世世子孙居高位,食厚禄,绵庆泽于无穷也。
看起来,雍正皇帝对汉军官员十分体恤,哪怕犯罪,也看在他们祖宗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的情面上,法外开恩,但实际上,他又是很瞧不起汉军官员。
不如来看两道奏折里的朱批。
雍正四年二月初九日,安徽按察使祖秉圭即将上任,上表辞行,皇帝写到——
着实勉力做官,仗尔等将你们汉军朋比寅缘奢侈钻刺风俗,竭力为朕改移挽回。尔各实力奉行,与朕效力,朕再不负人。若仍痴迷不悟,朕决不轻贷。凡尔亲友子侄,可尽力劝导,莫负朕用。
雍正五年八月,再批祖秉圭奏折说——
你此任光景立志甚好,闻你甚实心任事,朕甚嘉悦。总之尔等汉军,从前做官习气、为人风俗,一无可取,惟将旧染污俗尽情改革,立志做一人物,垂名竹帛,一诚对越神明,自然日增日进,不但一生功名平顺,实遗福于子孙之道也。除此为国为民秉公持正之外,余无良策也。
从中可知,雍正认为汉军喜欢“朋比寅缘,奢侈钻刺”,做官为人,一无可取。
而他在处理我们前面提到三名汉军出身官员的时候,也一一列出了他们的罪过与缺点。
范时绎,清初文臣班首范文程之孙,官居江南总督(上谕中以此旧称,实际康熙二十一年已与江西总督合并为两江总督),却“玩愒废弛”,无一善政。对盐枭巨盗,不能主动逮捕,而要朝廷调查清楚了点名要抓才去抓。对蛊惑人心的匪类,不但不捕,反跟他们来往……在北河总督任上,伏汛危险,却“忍心坐视,旷职负恩”。
说白的,他的罪主要是渎职,没有积极性,结交匪类。
平南王尚可喜之孙尚崇冀,则是行事乖张,狂妄不敬,背公行私。
四川总督李国英的后代,官为都统的李永升,“作弊营私,婪赃累累,延奸胥为幕客,以开招摇纳贿之门。”
从上可知,雍正皇帝对汉军官员的偏见,还真不能用深字来形容,而是很深很深很深。
他甚至还告诫让十九岁到儿子到京城送奏折,请皇帝给他个差使的满官说——
汝等旗员当以满洲旗下旧规训教子孙,不可流成汉习。
那么,他为何如此?
当然是因为门户之见。
雍正八年正月一道主谕里有句话,可说是他心态的表白——
满洲八旗大臣弁兵等,皆国家干城腹心之寄,况我满洲忠义之气,技勇之才,实为人所莫及。
然而,你觉得旗人那么能,为何还要重要汉军及汉人官员呢?
对雍正而言,只能说,不是他想,而是没办法。
一则,没有这些人的祖宗,他大清朝就入不了关,得不了天下,不能卸磨杀驴啊。
二则,汉人有的毛病,满人也有。前面说的让儿子进京求官,你固然可以说这沾染了汉人的坏脾气,实际上,是人就这样,跟哪里人无关。你说是汉人的就汉人的吧,你是皇帝呀。
所以啊,雍正如果想把国家管理好,就不得不倚仗有能力的人,哪怕他们有种种让他很不爽的瑕疵。
一边骂一边用,一边鄙视一边加官,要把两个自己调和起来,雍正的内心,其实也蛮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