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对面有个百年古村,依山面海建了18栋红房子,竟还保存完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山、大海、湖泊、少数民族风情,台湾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不过,大部分去台湾的人,很少会注意到一个地方——金门。

虽然前一段时间,暂停47个城市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不过,9月时,金门县政府宣布,恢复受理20个海西城市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小三通”个人旅游签注申请。想去台湾又不想跟团的,可以考虑下金门哦。

金门是厦门湾的岛屿,与厦门距离仅10公里,曾是一座前沿军事岛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虽与厦门近在咫尺,金门却又似乎远隔了难以跨越的千山万水。
悠长的历史使得这座小岛充满了厚重的底蕴。
据清代《金门志》记载,最早在晋代,就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姓家族因躲避战祸移居金门。先人一代代在此繁衍,他们开辟农田、耕织渔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

唐代以后,因为地理位置原因,金门又成为面向海外的基地。一方面,金门文化远播海外;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两相汇集,金门文化更复合、更包容了。待到南宋时,大儒朱熹两度来到金门讲学,并在燕南山设南书院。金门文风鼎盛,一度雅称“海滨邹鲁”。

后来,就是我们知道的残酷战争了。
如今的金门,少了硝烟战火,却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恬静淳朴。古厝、老街、炮台、宗祠、庙会……岁月到底是善良的,给予了金门一些特别的物事。在“2013的台湾幸福大调查”中,金门蝉联最幸福城市。
作为著名的侨乡,金门有着大量的闽南式建筑,其中保留最完整的要数山后民俗文化村。若是来了金门,必须得来一趟,好好看一看这些保存完好的闽南古厝。

在金门有种独特叫法,村落聚在一起被称作聚落。山后民俗文化村就是由18栋闽南传统古厝组成的聚落。山后村建于公元1900年,最初是旅日侨领王国珍、王敬祥父子出资建造,分赠王氏族人居住的。据说,当时可是特聘了唐山师傅施工建造的,历时整整25年才完工。

这18栋传统建筑,包括16栋二落大厝、一栋三落大厝及1栋王氏宗祠,各有特色,十分值得一游。建筑都依山面海而筑,是闽南传统的二进式建筑,当地人又称“山后十八间”。

距今虽已过了百年,古厝仍大致维持了完好,呈现了整齐、精致的建筑风貌。

金门地区流行一句俗语:“有山后富,无山后厝”。这句话是说,在金门比山后村富裕的村落多的是,但却没有一个地方的民俗建筑比得上山后村。

在村内随意走一走,每一处建筑都十分细腻,如同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装饰画。碧空之下,耀眼的红砖砌墙,红瓦盖顶的古厝,仿佛浑然天成,没有丝毫违和感。你只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某些古早时光。

闽南民居惯常使用红砖红瓦,他们称为“红料”。

抬眼望去,这些古厝的屋脊十分特别,看着就像是鸟类的尾巴,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在天空中划出一道优雅的痕迹。

这其实叫做燕尾,是闽南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向上扬起,两端往上翘起,作燕尾式分叉,就像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多用于庙宇或官宅。

轻巧、俊逸的燕尾已然凝集了建筑的精华,再细看那屋脊上,红色、蓝色的精致装饰,仿佛飞龙彩凤都悬停在了屋上一般的传神动人,真叫人惊叹,这是何等的鬼斧神工。

可不止是一道亮丽风景,这样的屋脊设计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即尖端放电。因为当地多雷雨,“燕尾脊”可以使民居少受伤害。

传统闽南式的民居建筑除了燕尾脊以外,还有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石材。
以往我们见到的传统建筑基本都是木结构,但闽南民居却大规模使用当地盛产的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柱石……甚至还作为裙墙垒到齐胸高的位置,十分神奇。
伸手抚摸这些厚重的花岗岩,指尖传来的粗粝与沧桑无一不在提醒着你,这里充满了故事。

走近建筑内部,随处可见石雕、木雕、彩画、剪贴,仿佛帝王宫殿一样豪华奢靡。映衬着红砖红瓦,这些色彩丰富的装饰也是丝毫不逊色。

你看这处木雕花窗,鲜花、凤凰本已栩栩如生,再加上写实的色彩赋予,更加让人浮想联翩,简直好像看到了活物一般。
村中一座门楣光耀的“大夫第”,是光绪年间村人王德经先生的宅第。王先生曾获清廷诰授中议大夫,因而这里叫做“大夫第”,如今被用作了“金门历史文化馆”。
另一座看上去更加华丽富贵的建筑则是王氏宗祠,这里是王氏族人们的根。
作为一个活的民俗文化村,村落的一部分被用作展示,另一部分还有民众居住,甚至开起了小店。

走遍村子,你能发现闽南文化被近乎完美地被保留在这里,供后人前来追寻。而现如今,这样的古村即使放眼整个国内也很难再找到一个与之相媲美,不管是建筑、人文,都值得你去慢慢品味。

这18栋红砖古厝就像一位位祥和的老人,慢悠悠地向来客讲述着它们独有的故事。时光流转,有些东西却是永恒。来了,你便懂了。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