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那些长了野草漂亮的院子和楼房
行走在绥宁最北端
双飞村一角
盛夏时节,我来到绥宁的最北端,为了寻找绥宁梅山文化。地处雪峰山腹地的金屋塘镇双飞村,应该是绥宁梅山文化最厚重的地方。但是,我已看不到梅山文化的根,偶尔只见到室外土灶上摆着的三只敬梅山梅的杯子,还有叉路口由小孩子父母为了保其平安,竖起或者是摆放的一块块分路碑。问老人们关于梅山文化的一些事,他们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在这里,我见到的是一些修得很漂亮的楼,在这个大山深处,沟壑纵横的谷地里,把这种楼房称为“豪宅”一点也不为过。这些房子门前、院内和房子上面长满萋萋芳草,一片荒凉。有些楼房虽然没有长出芳草,也只是一些老人在家,水泥铺的石阶上长满青苔,老人行走过的地方,踏出来的痕迹依稀可见。
长满青草的飞蛾农家院落
此时正值署假,在村里依然看不到多少小孩子,在这个村里,孩们大多数也与父母“双飞”在外,署假也没有回家。也许,孩的父母亲认为这里是他们的家,因为他们的老父亲还在,他们的家就还在。而孩子们的家呢,同样的道理,他们的父母在哪里,他们的家就在哪里。孩子们家的指向也许与他们父母家的指向已经不同了。也许十多几十年后,这里就是孩子们的愿藉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乡已是故乡,故乡已是他乡。当然,想让这些孩子们来传承山里的传统文化,至少在双飞村已是不太现实的了。
长满青草的飞蛾农家院落
双飞村是2015年由双江村与飞蛾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至今“双飞”一名还令某些人浮想联翩,在心里不怀好意地窍笑。有这种想法的人实在是有点不正经,是往歪处想了。据当地村民讲,两村合并在定村名的时候,村组干部一致认可定村名为双江,结果报到县里时,邻近的瓦屋塘镇已有双江村,在一个县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有利于开展工作,村名最好不要重名。瓦屋塘镇的双江村历史悠久,金屋塘的定名的双江村(原属梅坪乡,于2015年并入金屋塘镇与瓦屋塘镇)只得重新选择村名。后来,经商议,决定从原来双江与飞蛾两个村名各取前面的一个字,组成一个新的村名,这就是双飞村名的来历。我倒觉得“双飞”这个村名对这个地方而言非常贴切。
飞蛾气派的楼房阳台上长出了茅草
双飞村面积广阔,但山多地少,人平水田0.1亩左右,也就是有的村民小组人平水田不到0.1亩,有的刚好超过了0.1亩。以前在集体年代,这里的村民粮食是不能自给的,靠吃国家的反销粮度日。双飞村人平0.1亩水田,有一半以上在远离村落的山冲里,这些水田就是种了也没多少收成,有的甚至绝收。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山里的野猎越来越多,它们对农作物的破坏力极大,尤其喜欢拱稻田成熟时的水田,还有山上的鸟也多了,吃掉了一部分水田里的稻谷,因此,村民把这类水田改种了茶树和其他不易受损的经济作。在责任制实行之初。这里的村民靠砍山上的树木卖,是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当年过渡砍伐林木,现在山上都是一些后来种的中育林,山上的林木永远没有村民经济收入的欲望长得快,因此村民只得靠采摘山上的茶叶来艰难地维持生计。
留在村里的老人见缝插针在山坡上种植作物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村民谋生的路子变宽了,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绝大多数都是夫妻双双飞往了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在外努力打拼。如今,从山谷里陆续挺拔而起的漂亮的现代化的楼房可以看出,那些外出的人虽然付出了艰辛,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们的幸福是靠在外打拼得来的。我想这也就是这个村的村民不顾外人的嘲谑,将自己的村名取名为双飞的原因。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今后他们还得努力“双飞”,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双飞村最大的一片水田
以前,我在田野调查之中,看到很多空壳的村寨,心里充满悲凉。今天我在双飞村,思想突然一亮, 我的观念瞬间也就为之改变。我对双飞村传统文化的断裂没有感到丝毫的遗憾,毕竟人的生活是第一位的,连肚子都填不饱村民,也就无从谈起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了。站在这样一个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村庄,我想,“双飞”在外的村民应继续努力在外打拼,那些正在荒芜的家园,只是你们的根与魂的所在,是一条可能永远也不会走的退路,是你们梦中一种不了情的牵挂。你们不回来,证明我们国家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并走向更强大,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你们,并让你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们国家之幸,也是“双飞”村民之幸。
双飞村的苗族自然村落杨家团一角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