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有个“关岳行宫”,曾经的“新华大礼堂”是它的戏园
在家乡保定市的老城圈里(老保定人不会因为这城墙早己拆光而忘记这么称呼它的)曾经有过许多的古代建筑,今天要说的这个古建筑群就座落在这城圈里的东南角,那里到今天还有一个叫“关岳行宫"的一片古建筑群,当地人们刁惯称它为"关岳庙"或是叫它"曹锟大戏台”,它是由一座供奉关羽和岳飞的前后两座庙宇,和一个后来由曹锟主持修建的大型二层戏楼组成的。
关于保定“关岳行宫”的介绍资料,多的让人眼花缭乱,为了让看见此文的朋友能系统简要地了解它,我作为一个当地人删繁就简地给大家一个介绍吧。先说这庙宇,它始建于元太宗十三年即公元1241年,当时称作"武安王庙"后经明清两代的重修,到了民国初年的1920年,曾任直隶巡阅使坐镇保定的大军阀曹锟,把保定作为直系軍队的大本营,因为曹锟是天津人,那时的坊间,流传着这么一段话"学会天津话,就把洋刀挎",这也可看出当时的曹锟在保定的权势有多么的大。那时的曹锟在保定这个古城里外大兴土木工程,因他本人敬重关岳,为此仿照了袁世凯在北京改关帝庙为关岳行宫的举措,也在保定增扩了当时的关岳庙的规模,並改称为"关岳行宫",同时把原来的关帝庙前广场加上广场南边的戏楼在内,共同改建成了一个二层楼的大剧场又称"曹锟大戏台",使它成为了祭祀关羽、岳飞和召开大型会议以及各种文艺演出的多用途的大型礼堂,这就是保定解放后叫起来的“新华大礼堂"。当时的关岳庙也同时在修建中,直到1921年6月竣工。
改建后的关岳庙前,有一东西向的影壁,贴着影壁两侧各有一木构建的单洞通道,过了影壁向北是三开间的山门,中间为拱门,兩侧有石狮子一对,正前方竖有木旗杆一根,过了山门是坐南朝北的长方形的二层戏楼,戏楼内一层南部是戏台,中间是池座,楼内上下两层,东西北三面厢廊设座位。楼内空间宽阔很有气派的。
这戏楼的后边就是原来的关帝庙和再后边的岳飞庙,从整体上来看加上后来在最南边新建了的标有“关岳行宫”的大理石牌坊,自此向北排列分别是广场→戏楼→关帝庙→岳王庙,加上最后边新建的凉亭和假山,就是一个完整的庙宇式的建筑群了。
从细节上说之前这戏楼北部两侧各有一门可进入后边关帝庙的正殿前院,殿前月台围以汉白玉的扩拦,月台上右立一鼎香炉,左侧悬有一口铜钟。曹锟老年信佛,特在戏楼后的北外墙上中心位置建有一碑亭,依靠南墙树立了他亲笔书写的“佛光普照”石碑一块,它通高一点七四米、宽为零点七五米,他还在以下碑文中解释何为"佛光普照”。关帝
庙内正殿塑有关羽塑像,左手托“春秋”一书,右手自然下垂于膝下,面带威武之像,西立周仓,左手执刀右手扠腰,东立关平双手捧着官印,塑像两侧各置刀枪等各种十八般兵器。正殿两侧有月门通往后院小广场,靠北即是岳王庙的正殿,原为五开间的两层楼,楼房两边各有南北厢房两间,院内两侧各有三间厢房相对,正殿楼高八九米上下,两层均为明五间,进深三间,一层正南门有石階,正中、东、西间均开门,门内无廊,各置木屏风为障。殿内北墙悬掛岳飞画像一幅取坐姿面向前方,一身紫袍,左手按剑,右手握拳下垂,仪态庄严有神。
在最近的这次维修改建时,又在岳王庙后墙外修了一座假山,在假山东侧修了一个四柱一顶的古式凉亭供游人在此休息。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至此“关岳行宫"南起天威路,北至府学后街,共占有土地面积为5.9畝。1993年经保定市政府批准公布,曹锟戏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让看到此文的朋友加深对文中所述的建筑有个进一步的了解,特选辑了以下相关图片並附以简单的说明以供参阅。为了方便起见,图片按各建筑位置,采用自南向北的顺序一一做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