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活得太累,是因为你不够狠心 | 德芬
你戴着什么样的面具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不同的面具生活,这些面具是从小到大由不同的人和单位加诸在我们身上的。
这些人和单位包括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学校的老师同学、整体成长的环境、社会和媒体的舆论,还加上了我们自己天生的性情和判断事物的倾向。
于是我们因地、因时制宜的戴上了各种面具,希望在当时那个我们比较无能为力的环境之下,能够比较好的生存下去。
比方说,在喜欢拿你与其他孩子竞争比较的父母教养之下长大,你可能会为自己戴上“胜利者”的面具,处处要强,好面子,争强好胜。
但也有可能让你变成一个退缩胆怯的人,在团体里扮演一个无声的角色,因为从小就被父母认定是“失败者”,所以你善于扮演弱者的角色,这样让你比较有安全感。
我们扮演的角色,未必是对自己最有利的,但是因为从小以来的习惯使然,我们会觉得这个让我们痛苦、受限的角色,也带来了熟悉的安全感。
你扮演的角色在保护你,同时也会带来伤害
而在家庭教育和传统环境的影响下,也许你认为,自己要做一个好女人,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理想的女儿,理想的母亲,理想的妻子,理想的媳妇,就是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女人。这个负担可是非常的沉重,我自己就带了四十几年这个沉重的面具,怎么走出来的呢?
大家可以看看我曾写过的文章《接受自己的坏,才能变得更好》(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有些人觉得自己是战士,在生命当中,一定要不断的制造事端,有挑战性,他才觉得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生命才有意义、有活力。
这种人无法安于平淡、宁静的生活,他不自觉的在生命中把容易的事情变成困难,把祝福变成诅咒,偏偏还毫不知情的责怪别人,尤其是自己亲近的人,觉得都是他们的错,全世界都是与他为敌的,这样的人最容易带上“受害者”的面具。
有的时候,我们的面具是有两面的,像上述这个例子,他的面具一面就是战士,一面就是受害者。
还有一种人,立定志向要做好人,也许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当中,他是被迫要扮演一个柔顺乖巧的孩子,讨父母的欢心,才能在当时的状况下获得比较好的关注和资源。
于是他尽其所能的扮演一个老好人的角色,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抑郁得病,或是很不快乐,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善用自己个性中的真正的优势,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
这种人的面具的反面也是受害者,因为他老要扮演好人,别人就会不自觉的利用他,他也能感受得到,最终,自己吃亏受害生闷气,还不敢发作,这能不出问题吗?
所以说,我们日夜崇拜向往的,其实是一个自己的内在形象,就是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是或者“就是”的形象。这个形象也许在小时候它刚刚开始成形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是有用、有价值的。
贴在你身上的标签是什么?
然而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它的功能性随着人事物和时间的变化,也有了改变,有的时候不但不能帮助我们,反而阻碍了我们的幸福快乐。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个社会功能性的面具,只是我们在某个阶段,用来获得外在资源、外在力量的工具。外在的资源包括了关注、好处、认同、赞赏、安全感等。
但是,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以上的这些东西,不应该再祈求外在的人事物为我们提供,我们自己可以认同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然后安然的和自己相处,活出每一个美好的当下,何来没有安全感的问题呢?
但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眼光向外,双手向外去抓取,所以,即使这些习惯为我们带来痛苦和困扰,我们也一时三刻无法改变。
所以,想要挣脱社会加诸在我们身上的种种标签,我们首先就要看到,这些标签究竟是什么。是好女人吗?是女战士吗?是成功者吗?是叛逆者吗?
通常,从你自己最有问题的领域深入去探讨,比如说: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工作关系以及梦想和现实冲突的地方,你可以去看看,在这些方面,究竟我扮演了哪些自己不情愿的角色?
它也许不是真的顺应我内心的召唤的,但一直以来我就认为这样是对的,所以常常活在矛盾痛苦中。
找到了自己扮演的不适当的角色以后,我们就要想办法脱下这个面具。脱下面具的第一步,就是去看看那些没有戴着这些面具的人,他们是如何生活和应对的。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心安理得做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活得自在,各种关系也处理的非常好?举一个例子,我自己是一直很害怕和婆婆相处,其实我的前婆婆人非常好,但是和她的关系,曾经是我生活紧张的一个领域。
我的闺蜜看到我对婆婆那么在意,就非常不能理解,她说,我有过两个婆婆,我从来不在乎她们,和她们保持礼貌距离。
基本上就是:你别来管我,我也不会特别去讨好你,我的生活是我的事,和你儿子的关系是我的事,我高高兴兴的过日子,你也高高兴兴过你的日子,大家都高兴就好。
闺蜜的这种中正的态度,反而让两个婆婆都对她很好,会去伺候她,帮她做很多事。这也让我想到我卸下“好女儿“的角色之前,和父母的关系反而比较紧张,当我心安理得的和他们设立了一定的界限之后,反而父母对我更好,知道该尊重我。
其实,在所有的关系当中,对方都会读出来你的能量状态,知道何时可以跨界、何时应该见好就收。如果我们自己不设立界限,维护自己的立场,别人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有个朋友,五十多岁离了婚,她交往对象时,居然还要看父母的脸色。要知道,她的父母都是靠她养的,生病了也都是由她亲自陪伴去医院看病,可是父母连基本的尊重都不给她。
如果不能够放下“好女儿”的这个面具,她始终无法做自己。这个其实不是父母的错,我们不能期待父母改变,只能改变自己。
怎样放下我们的面具?
最重要的就是,要愿意和卸下面具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赤裸裸的、罪疚的感受好好的待在一起。
如果我始终是一个万事通的形象,我很难在众人面前承认:我不知道。
如果我始终是一个万事如意的成功者形象,我也很难在别人面前流露脆弱的一面。
如果我觉得好女儿就是要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百依百顺。那么,当我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反抗父母的时候,那种排山倒海而来的羞愧和罪疚,就是我要学习去面对处理的。
总而言之,我们自己内在的感受决定了一切。因为想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一些条条框框定制而成的牢笼里面,动弹不得,时时要努力奋斗去维护自己的形象,这是一种长达一生的痛苦折磨。
但是,一旦决定突破牢笼,冲破限制,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经过阵痛的考验,我们可能要赤裸裸的袒露自己以前不想表露的东西,我们可能要狠下心来,“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我们可能要承受种种不习惯面对的情绪,但是,这是一劳永逸的短痛。
一旦你放下了身份认同,不再强迫自己扮演不是你心所向往的角色时,那种自由快乐和解放,就是我们这一生最大的祝福。
···
作者 | 张德芬
唤醒、疗愈、创造,在这里遇见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