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苏州路400号河滨大楼
北苏州路400号河滨大楼整个建筑东靠江西北路,西靠河南北路,南沿苏州河边的北苏州路,北临南天潼路,平面为“S”形,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建筑规模最大的公寓大楼。 河滨大楼最初的业主是上海滩“房地产大王”沙逊集团的房产。至今,北苏州路400号的墙壁上还嵌有“E·D·S”字样的石头,这是新沙逊洋行创始人伊利亚斯·大卫·沙逊姓名的英文缩写,也是新沙逊洋行行名的缩写。沙逊是一支庞大的犹太人的家族,祖先是今天伊拉克巴格达人,古代“神之门”的国都——巴比伦和空中花园的地方,在幼发拉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会处。 河滨大楼列为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在全世界范围内迁徙。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这一年一个叫大卫·沙逊的人率领家族到了当时英国的—印度孟买,在那里开始了家族发迹的历程,创办了后来著名的沙逊洋行。时间不长,他在印度加入了英国国籍。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沙逊洋行在上海外滩建立了沙逊洋行的海外分行,地址外滩20号(今和平饭店北楼位置)。这家洋行主要是贩卖鸦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等8国列强签订了《禁止鸦片贸易协定》,5年后取消鸦片进口,宣统元年、1909年万国禁烟会又在上海召开,沙逊洋行在华的经营业绩不断衰退,1923年不得已退出上海。这家沙逊洋行后来被称为“老沙逊”。
这是整个大楼“S”的起笔。
整个建筑典型的“亲水”,沿苏州河北岸一线,杨柳依依,婆娑嫩绿。西近福建路桥、东距四川路桥不远。两桥像飘逸的玉带卷过苏州河。四川路桥头是邮政总局绿色的钟楼,风景极佳。
大楼西端,“S"尾部。
沙逊家族有一个分离重组的历史。同治三年、1864年,大卫·沙逊去世,长子阿尔伯特·沙逊成了在孟买的总行的老板,阿尔伯特的弟弟伊利亚斯·沙逊任上海分行经理。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兄弟经营理念分歧,弟弟与哥哥分道扬镳,创办了“新沙逊”。新沙逊主要把资本投入上海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手段是低价位盘下地皮,建大型公寓,盘熟了,等地价、房价上去了再抛出去。有时直接出手价格上去的地皮或低一档次的房地产供他人开发。最终,新沙逊成了上海滩的“房地产大王”。从河滨大楼一例,就可以看出房地产大王是如何敛财的。谈到河滨大楼的地皮,就要谈到中国近代有名的一个人,他叫徐润。徐润(1838~1911年)算得上中国的第一代买办。最早他在大鸦片商人颠地(《林则徐》电影中有这个人物)的上海宝顺洋行里学生意。非常具有商业头脑,他想上海开了埠,大批的洋人到上海来做生意,人口越来越多,要住,要有商贸活动的场所,首先要有地皮。他除了建议洋行投资房地产外,自己也陆续低价买了2900亩地。有了钱后,他又投入保险等业,如仁和水险公司、济和水险公司、同文书院等。当时他的资产总额竟高达340万两银子。不巧,光绪九年,也就是1883年这一年的6月中法战争爆发,一时间房地产、股票价格暴跌,金融风潮。徐润周转不灵,向香港火烛保险公司短期借债20万两银子。中法战争结束后,一时无现金还债,匆促间以9.5万两银价把苏州河北天潼路附近四块土地卖给了沙逊洋行,平均每亩只卖了3374两。当徐20年后去世前不久,这几块地至少值200万两。可见,沙逊洋行仅地皮一项就赚了多少。
河滨大楼就是利用徐润出手的地皮建起的。但一开始沙逊建的并不是高楼公寓,而建了“宝康里”、“宝泰里”、“洪福里”等里弄住宅。每年出租,沙逊可以净获2万两银子,4、5年后收回了地银。1931年“九一八”事变,大批难民涌入上海,不少的北方旧官吏、军阀、巨商跑反来上海当“寓公”。他们带来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在上海买房置地,带起了上海的房地产业,人称当时是上海房地产业的“中兴”时代。1931年,“宝康里”、“宝泰里”、“洪福里”的房子已经用了40多年了,早已破败。看准了商机,沙逊于当年拆去弄堂建公寓性的河滨大楼。1935年竣工使用。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该洋行在上海设计有永安公司、扬子大楼、汇丰洋行、江海关大楼、河滨大楼等20多座大楼),新申营造厂承建,为美国近代公寓式建筑,外观简洁。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该楼的设计非常有讲究。河滨大楼的地块面积很紧,像一把手枪。设计者巧妙地设计成“S”状平面,呈带状,在枪把处划出一个弯式,既解决了通风采光的问题,同时“S”形又是沙逊英文字的开首字母,深得沙逊洋行的赞许。该楼建成初作为商住楼使用。原楼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分租给商店,二层是公司或洋行的写字间,自第三层至第七层均为公寓。大楼内有公寓房282套,工房126间。内部格局分2间一套和3间一套两种。套间内有走廊、会客室、卧室、储藏室、卫生间。全大楼专设中央暖气装置,冷热水管兼备。每层还有小房12间,当年供仆役居住,称为“仆室”。可住700户、2000多人。建筑用料十分考究,墙身采用大块防火石棉砖,地板用硬木细条拼花。整幢大楼交通方便,有出入门11处,楼梯7道,升降电梯9部。底层还建有设备齐全的游泳池1座,池长15.5米,宽9米,深2.1米。1978年在原大楼基础上加建了3层,中部顶楼上建了塔楼,现最高为11层。
建成后,有好几家美国著名影片公司,如环球、米高梅、哥伦比亚、雷电华、联美等公司的上海分公司都在这座大楼的一楼里办公。底层和二楼基本被京沪、沪杭甬铁路局租用。三楼以上是公寓。抗日战争结束后,英国鹰狮分公司也迁入此楼。当年在公寓居住的大多数是外国人,以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居多,而且多是在上海市区东北虹口一带经商的商人和供职的高级职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有惠罗公司部门经理、颐中烟草公司运输部主管、远东钢丝布厂总经理、金城烟公司远东部经理等,还有供职于工部局、海关的高级职员。在河滨大楼居住的外国人中,有一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美籍犹太人伊赛克,中国名字叫伊罗生,1930年来中国,1932年在上海编《中国论坛》,1933年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他还出版了中国现代作品选集《草鞋脚》,并约请鲁迅、茅盾编选。1933年9月,世界反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在上海大连湾路(今大连路)秘密召开,鲁迅没有到会,仍当选为名誉主席,但他在河滨大楼伊赛克的寓所与法国代表瓦扬·古久里会过面。
这个入口门上挂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子。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河滨大楼一带虽属于公共租界的范围暂未被日军占领,但秩序混乱,处在日伪势力的包围中。许多侨民被迫搬到苏州河南边的租界“孤岛”存身。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整个沦陷,河滨大楼被日军强行占领,并在这里建了临时集中营,集中关押从各地抓来的英美侨民,一年后遣送回国。大楼的套房由日军的军官们居住。抗战胜利后,大楼一度由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使用。不久沙逊重新收回河滨,华纳公司、米高梅公司等商务机构也再租河滨办公。沙逊的嗅觉异常敏锐,这点你不能不佩服。战后上海一度经济还较为繁荣,但1946年中国政府收回租界起,沙逊就开始从中国撤资,把上海的公司迁往香港。上海留下分支机构收缩业务。房地产无法搬动就分批出手。河滨大楼由沙逊的子公司华懋经营管理。解放后,原外国侨民相继离开上海回国,河滨大楼由上海市政府接管,经过修理,分配给知识分子和干部居住。20世纪70年代加髙为11层。
我的更多文章:
-
(2015-04-13 16:11:16)
-
(2015-04-12 16:47:45)
-
(2015-04-11 18:22:48)
-
(2015-02-27 16:24:12)
-
(2015-02-26 22:28:56)
-
(2013-03-03 11:06:54)
-
(2013-03-02 17:13:40)
-
(2013-03-01 12:23:09)
-
(2013-02-27 12:34:47)
-
(2013-02-26 12: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