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帖随风散,好书留心间
热帖随风散,好书留心间
——2016年我最爱的9本书,排名有先后
文|程明霞
最近读完的一本书是《普鲁斯特是个神经学家》。因为刚刚读完,它不在我的2016年书单。但它却意外地给眼前这份书单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注脚:我们的一切所见、所听、所尝、所思,当然也包括所读,都是一些自以为是、自欺欺人的碎片。它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坚固的,而是搅拌着每个人各自经历、记忆、情绪、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复杂产物。它远离真相与真理,不过是一些大脑分泌物。
听起来有点不美好?可是,正是这极度个人化的无可复制的大脑分泌物,让我们在人群中认出同类,也让我们与机器区别开来。信息爆炸的年代,资讯无孔不入,但是太多走肾走肺,太少入脑入心。书本阅读越来越像一项古老而隐秘的仪式。这并没什么不好。分享帖子是一种社交行为,阅读书本是一种私人行为。所有的阅读,本质上都是自己的时光机器,一边记录一边塑造我们的大脑与生活。
以下9本书的阅读是我在2016年难忘的体验。它们像9段艳遇,给过我隐秘又深刻的欢乐。岁末年终时,拿出来晒晒吧。算是对2016年的纪念与告别。
1
《斯通纳》
斯通纳先生的一生像一首悠长的诗,一个朴素的谜;表面波澜不惊,乏善可陈,实则暗潮涌动,回味无穷。
斯通纳先生是不幸的吗?是的,他很不幸:他出生贫寒,职业平淡,婚姻不幸,晚年孤单;他的死亡与他的出生一样黯然。
斯通纳先生是幸运的吗?是的,他很幸运:他有如神召般从贫瘠的土地进入大学课堂;他曾在一个瞬间有如神启般被文学的美和光芒点亮,从此一生得其滋养;他曾和他深爱也深爱他的女人灵肉相融,积攒下足以抚慰余生的温暖;他也用滋养着他的文学之光照耀他的学生,让他的故事在他死去之后依然在学生中流传。
小说在我现在的阅读中只占很小很小的比例,与《斯通纳》的偶遇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回望2016年的书单,回想这一年的阅读体验,斯通纳先生的故事超越其他技术、商业、历史、人物传记类的杰作,清晰地浮现出来,成为我2016年匆忙生活节奏中一个巨大的问号和休止符,让我悄声自问:那么,我的生活呢?我是不幸的吗?我是幸运的吗?......
我问另一位也喜欢这部小说的朋友:hey,你说斯通纳这么普通的人这么平淡的一生,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他答:大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他的一生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有空不妨读读看,斯通纳先生的故事里,有没有你生活的影子。
2
《Originals》
Adam Grant在中文世界既被忽略了也被低估了,甚至可以说,被毁了。
Grant迄今为止出版了两本书。第一本《Give and Take》, 中文版被冠名以《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将这本基于严谨学术发现,具有独特洞察的管理学、社会学著作包装成了一碗成功学鸡汤。(心痛又愤怒!此处删去一句粗口。)Grant教授在这本书中,将人分为“给予者(giver)、索取者(taker)、交易者(matcher)”三类,用历史人物、艺术家、商业领袖、职场人士的丰富故事讲述这三类人的动机、行为特征与事业表现。阅读这本书时的沉迷和惊喜,让我开始关注这位沃顿商学院的年轻教授。
Grant的第二本书《Originals》果然没让我失望(中文版译作《离经叛道》),它延续了《Give and Take》的风格:将大量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实验与发现,融于丰富的人物与故事之中,得出许多打破迷思、令人意外又着迷的结论。为了确保阅读的惊喜,在这里不做更多剧透。总之,Grant的书对我而言是带毒的:他讲述很多你知道的故事,但是读完你会发现,原来你只知道那个故事的一半,而缺失了另一半;他告诉你很多违背你认知的道理,但是读完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熟知的那些道理简单粗暴到遮掩了很多真相。
精彩的故事,丰富的知识,令人意外的结论,Grant的书读起来比很多小说更让人欲罢不能。Grant对人的动机与行为的深刻观察与思考,让我想起另外两位大师——经济学家科尔奈与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科尔奈观察的是制度,托克维尔观察的是社会,Grant观察的则是人。
3
《复杂》
我还记得多年前阅读凯文·凯利的《失控》时的感受:晕晕乎乎硬着头皮终于读完那本大部头,虽然读得懂作者讲述的一切,却既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谈论这些,也不明白作者谈论的这些事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
直到2016年,无意中在Kindle书店看到《复杂》一书,一口气读完,才突然意识到:我最早了解复杂性科学,不是在《复杂》这本书中,而是在6年前读的那本神作《失控》当中,原来《失控》是一本如此超前的介绍复杂性科学的书。
《复杂》不是一本新书,也不是最早介绍复杂性科学的书,但是它在介绍复杂性科学时的简洁、清晰、饱含热情又保持冷静的态度,加之优美的文笔,让这本书成为关于复杂性科学的经典入门著作。读完之后,不仅勾起我重读《失控》的强烈欲望,也吸引我开始搜索和追逐复杂性科学的最新进展。
作者在书中想要回应学术界的一些疑问:如何定义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复杂性科学会不会发展出一种普适理论;复杂性科学会走向何方;——这些问题其实对我一点也不重要,让我激动如大海的是,无论是目前大热门的人工智能、还是我着迷已久的脑科学研究进展,以及我工作中倾注很多精力的社交网络的研究,都在复杂性科学的范畴当中,这就足以让我深深爱上这门盘亘在诸多学科之间的新兴领域。
4
《Matchmakers—The New Economics of Multisided Platforms》
最早读到David Evans是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一篇关于“平台”的文章。刚好我正对平台有极大的困惑和兴趣,于是,基于他的文章顺藤摸瓜,我找到了Evans这本新书《Matchmakers》。
在《哈佛商业评论》一长串赫赫有名的大牛作者中,Evans的学术地位未见得多么显赫,但是他关于平台研究的这本书,堪称兼具学术性、可读性、时效性与原创性之佳作。基于我自己对互联网平台的粗浅思考,这本书中大量关于传统平台与互联网平台的例子与论证,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我对互联网平台的认识。而且,更让我兴奋的是,书中好几句话简直就是我说过的话的英文直译!让我有种与Evans教授不谋而合的满足感。
在中文世界,我们看到不少传统经济学与互联网经济学之间的冲突与争论。我们看到大牌经济学家对互联网商业模式与思维方式的严厉批判,也看到互联网研究者与从业者对所谓互联网思维与模式的激烈辩护,基本上双方各执一词自说自话。但是,在Evans这本关于互联网平台的研究著作里,在作者对苹果公司、谷歌、facebook、淘宝网的案例剖析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传统经济学在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后的发展与扩延,看到的是经济学家对新兴技术与商业业态的强烈兴趣,而不是传统与新生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断层,我想这才是技术发展与学术发展的正确路径。
5
《人类简史》
作为2016年中文出版界的热门著作,《人类简史》的主题与内容其实既不新鲜,也不算多么具有原创性。作者不过是将生物、考古、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等几乎所有学科的主流成果熔于一炉,以一种更生动、完整、简洁又流畅的方式讲述出来。而这本书之所以风靡全球,在中国也掀起狂潮,我想大概更多是因为他在讲述人类演进历程时,那种贯穿始终地对人类命运发展方向的怀疑、批判、悲观甚至鄙夷的语气。
人类不是万物的灵长,也不是上帝之选,从远古走到今天,人类命运的演进更像是一个残暴、愚蠢、又充满很多疑点的偶然。——书中不少观点在学术界仍有争议,但我相信作者如此语气描述“智人在地球逆袭的黑暗历史”,肯定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为了给自负傲慢的人类敲一记警钟。借用一句不恰当的鸡汤:作者希望提醒在科学的突飞猛进中狂喜的现代人,不要忘记人类最初从何而来,为何出发,又要走向哪里。
6
《七堂极简物理课》
这本关于现代物理学知识的小书,的确极简。但是,我好想在书名里再加一个形容词:极美。这是七堂极简又极美的物理课。
作者不仅深入浅出、透彻清晰地介绍了现代物理学的核心理论、进展和待解之谜,而且也如《人类简史》的作者一样,严肃地叩问人类命运的未来。可以说,《七堂极简物理课》与《人类简史》是物理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殊途同归,他们都对人类命运的下一步深怀忧虑。
但是,相比《人类简史》作者——年轻的以色列历史学家思考人类命运前景时的尖锐语气,这位物理学家同样对人类未来非常悲观,但笔下却是对人类过往与现在、对科学之探索与进步的满满的爱与激情,以及理性。
书中在介绍完现代物理学进展之后的最后一章收尾篇,尤其极简极美到令人心碎。我愿把这本小书放在案头,时不时拿出来重读最后一章。我愿在女儿认字之后,与她逐字重读这本书。即便智人的确是茫茫宇宙间愚蠢、鲁莽又短暂的一族,它在地球上已经创造和将要创造的一切,仍然值得我们付出爱与期待。
7
《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
2016年初,我被朋友拉进一个微信群,群主号召群友互相督促、时常切磋、共同学习一门Coursera课程,课程名称是:Learning How to Learn. 当时出于好奇,我按照群里的指引,在Coursera上注册了这门课程。授课老师是个亲切又古怪的理工科老太太,上这门课程的感受就是:恨不相逢读书时!如果当年上学时知道这些原理和道理,我的大脑、职业生涯或者整个生活,也许会是另一幅模样。
3月份上完这门课程之后意犹未尽,我读了授课老太太所著《A Mind for Numbers》。Learning How to Learn的课程正是脱胎于这本书。虽然是一本讲述学习方法的书,但本质上它是一本脑科学知识的书。作者在书中传授的每一个明确具体的学习方法,都是基于人脑的运作原理,这些原理都来自最近十几年来脑科学的最新进展。
这些基于人脑的新发现带来了令人欣慰的乐观信息:不要担心自己先天的智商,它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要恐惧年长与衰老;不要停止学习与思考;你的大脑远比你想象得更为强大和精妙。
好消息:2016年底时这本书引进了中文版。我没有看到中文版,但是,如果模仿国内出版商的炒作之道,我会给这本书的中文版起名为,《你也可以是学霸!》
8
《托克维尔传》
历史学家说他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说他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说他是社会学家。也有人就叫他思想家。说他是作家应该也没有人反对,他文豪般炙热又理性清晰的文笔,被很多作家与学术大咖奉为经典。可是,要我说呢:他只是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他也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托克维尔是在2016年才成为我的男神的。虽然很早就浮皮潦草地翻阅过《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但去年一年,托克维尔从四方八方浮现:我在一位法国明星记者谈论当代美国的书籍中读到他对托克维尔的重新发现;我在cousera上一门《社会学经典理论》的精彩课程中,看到授课教授对托克维尔毫不掩饰地喜爱。——正是这些暗示与指引让我发现了这本小书《托克维尔传》。
讲真,相比我读过的其他传记杰作,《托克维尔传》简直算不得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传记,更多像是一份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的参考资料。但是,作者对托克维尔思想及其思想来源的深刻剖析与准确把握,令人信服且折服。也是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为什么我们需要在这个时代回到托克维尔那里去寻找启发与方法。
作为一名法律专业出身的不成功的公务员,托克维尔为何能写出足以启发和震动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杰出著作,让他们争相将这位学术圈之外的公务员纳入自己的学术领域?因为托克维尔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以一种难得的超越出身、务实且敏锐、既现实主义又理想主义的方式,准确描述和解释了社会真相,同时难以置信地准确预言了未来。
在动荡与剧变的年代,托克维尔与他的两部杰作尤其值得我们重新阅读,学习他如何穿越层层迷障与表象,看清社会演进中最真实的变与不变。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在过去30年改变了整个世界,而我们还没有一位这个时代的“托克维尔”与一本这个时代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9
《望春风》
“父亲从楼梯上下来了。”
当年被这句百年孤独式的开头吸引,读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又被《人面桃花》惊心动魄的情节、动人的主人公秀米与全书典雅含蓄的语言打动,陆续读了号称“江南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山河入梦》与《春尽江南》。但是后两部令我大失所望,无论情节、人物、语言都远不及《人面桃花》。
去年无意中在书店翻到《望春风》,开篇浓重的与《人面桃花》相近的意境,吸引我读了格非这部新作。将《望春风》视为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延续——第四部,应该不为过。从时间与事件上,《望春风》都算是之前三部曲的延续,而在情节与人物上,《望春风》虽然仍不及《人面桃花》的高度,但是甩出《山河入梦》与《春尽江南》好几条街。
到不了的远方,回不去的故乡,解不开的谜团,忘不了的姑娘。——浓郁的乡愁,丰富的人物群像,对城市化的反思,以及年少时的情欲终于在岁月尽头开出爱情果实,这一切在作者波澜不惊、心如止水地讲述中,有如一股舒缓又忧伤的小溪在时光中流淌。虽然故事瑕疵不少,也缺乏批判的力度与深度,但对于目睹过去20年中国城乡剧变的人来说,总还是有些惆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