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写在2021年读书日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俾斯麦
俾斯麦的这句话也被倭寇奉为至理名言。在台湾,倭寇禁止使用中文,所开办的学校要学日文,婚丧嫁娶、日常生活习惯也均要按照日本传统实行。在东北,倭寇先是规定“满洲国”的“官方语言”包括满洲语(汉语)、日语,但是越往后日语的地位越高,使用越广,并被确定伪满的未来国语。以此观之,则中国或将不幸而如印度,语言已失,文化不再,所谓民族从何谈起?
所幸者于国家危亡民族存亡之际,仁人志士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使得中华未亡民族尚存。抗日名将张自忠1940年5月6日晚致书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函云“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若与179师、38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此前5日,张自忠曾亲笔昭告各部“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每诵至此,流涕再三,敬佩钦叹,实乃大文不工,直抒胸臆,笔端所显全为伟大人格之感召力,是真可与《出师表》相媲美也。
《宋史·岳飞传》云“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武臣既不惜死,文臣又当如何?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名言。要实现这个理想,要对抗倭寇的文化灭绝就要保存文献,抗日时期万里保护文献到大后方的事例比比皆是。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点文物委员会”以国家的力量抢运重要文献至后方,为文化的存亡继绝做准备。
(上图取自,冯贺军《故宫博物院文物号签与文物点查》)
这批文物始终密存公藏,未流落于民间。因此对这批文物进行过研究讨论的仅见有冯贺军《故宫博物院文物号签与文物点查》一文,其“教育部南京区清点接收封存文物委员会号签与接收存放南京文物”条云“教育部南京区清点接收封存文物委员会号签。钤盖'教育部南京区清点接收封存文物委员会之章’印及'教育部清点文物委员’黑体印刷字。其编号除了'东’代表东方中学,'珠’代表珠江路地质调查所,'北’代表北极阁等存放地点外,其他则以'清点接收封存文物委员会’为编号代码,与此一起使的还有'留京文物清点号签’,此号签只标注千字文编号与存沪箱号。”
唯事有例外,此本《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丛刊(第二卷)》居然是“教育部清点文物委员” “员”字号文物。惊诧之余,不免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邹树文《北京大学最早的回忆》云“创办壬寅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张百熙先生,确尽了礼贤下士的责任。我听说张先生聘请吴挚甫汝纶先生任大学堂总教习,吴先生最初不肯担任,张先生屡次敦聘,最后竟至于长跪不起,方始得了吴先生的首肯。” 此言今日闻之如同作秀。
1946年三个女孩报考清华落榜。落榜的女孩分别是: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文学院长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校长梅贻琦的女儿梅祖芬。此三人今日看来均为迂腐。
章太炎先生以为,大学连学问也不出,何况大师?又云“学问之事,在野则盛,在朝则衰,所以官学始终不及私学。”从历史来看,除了特殊时期,确如斯言,以今日观之,诚如斯言。最明显的莫过于工科,如以今日院士之标准,华为当逾万名,而国学诸门,今亦显之。可知读书之责在野而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