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期:小讲堂:七绝《杨梅》点评老师/沧海云翥】
作者简介:
张中央,笔名:沧海云翥,性别:女,汉族。湖南省湘乡市壶天镇人,迁籍广东。
【碎玉诗词学院】诗词培训、创作学院创办人。【深圳珠江文学社】社长、营运人。【江山文学】/《墨香书社》股东。《光明诗词协会》会员。部分作品刊登于湖南《小掌壶》网、《极文学》网、《中国好诗词》网、《光明诗社》、《涟源诗社》、湖南省《壶天文学》,吉林省《长岭文艺》书刊等。
碎玉诗词学院/强化班:高级群临屏;题图练笔与点评:2017年7月14号
主讲老师:群主/沧海云翥。
主讲老师:副群主/清雅月影。
高级群本周作业:
七绝,内容:杨梅熟了。题目自拟,每人限一首。周五截止。
:沧海云翥。
5.《杨梅》
五月杨梅粒粒丹,欲尝一束品甜酸。
北方不见谁栽树,无奈凝神画里观。
光阴姐的作品,采用的是仄起平收式,押韵正确,承句“欲”字应平,在这里再次重申一下,我们学院的诗词检阅标准要求严格,为了声律抑扬顿挫的美感,尽量以正格进行,所以,在韵句中,两仄夹一平,我们当孤平而论,以后,带艺求学的群友,不要再对孤平纠结、论证。
本周高级群作业,内容是杨梅熟了,作者命题“杨梅”,望题生义,在作业要求的范畴之内。因为地域原因,作者是北方人,在她的家乡,没有杨梅,所以,只能是望题生义,望图撰文。这样的情况下,我想,写好这篇文章,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作者的诗中。
起句:五月杨梅粒粒丹,
事起式,作为文章的起拍,介绍了杨梅成熟的季节是五月,不错,下了功夫,查证了杨梅的百科资料。
五月的杨梅颗粒丹,丹,一词两义,1.名词,丹药。2.颜色,丹红。
丹砂;朱砂。《书·禹贡》:“砺砥砮丹。”孔颖达疏:“丹者,丹砂。”南朝梁·萧统《文选·左思〈吴都赋〉》:“赪丹明玑。”李善注:“丹,丹砂也。”古代用作染色的颜料。《意林》卷四引 汉王逸《正部》:“皎皎练丝,得蓝则青,得丹则赤。”
2.指不同色泽的美石。《山海经·大荒西经》:“白木琅玕,白丹青丹。”郭璞注:“又有黑丹也。《孝经援神契》曰:‘王者德至山陵而黑丹出。’然则丹者别是采石名,亦犹黑白黄皆云丹也。”
3.涂染成红色。《春秋·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汉扬雄《解嘲》:“纡青拕紫,朱丹其毂。”《新唐书·房琯传》:“杀卒四万,血丹野。” 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修容》:“倘面无粉泽,而止丹其脣,非但红色不显,且能使面上之黑色变而为紫。” 郭沫若 《黄山之歌》:“想见秋时枫叶丹,排空万面树红旗。”
4.红色。《仪礼·乡射礼》:“凡画者丹质。”郑玄注:“丹浅於赤。”《艺文类聚》卷五八引 晋傅玄《笔赋》:“嘉竹翠色,彤管含丹。” 宋蔡襄《荔枝谱》七:“绿核颇类江绿,色丹而小。”
5.道家炼制的所谓长生不老药。 晋葛洪《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南朝 梁江淹《赠炼丹法和殷长史》诗:“方验《参同契》,金灶鍊神丹。” 明唐寅《题画》诗:“腰间小榼藏何物,九转芙蓉一颗丹。”
6.精炼的成药。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四:“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後世言药石之精亦曰丹。”
7.通“单 ”。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宣和遗事》前集:“帝(隋炀帝)用 麻胡 为帅,起天下百万民夫,开一千丹八里 汴河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驸马传》:“拜了二十丹四拜,山呼万歳两三声。”
8.喻赤忱。 明张居正《答翰学陈玉垒》:“然於不谷惓惓许国之丹,则可谓独观其深矣。”
9.形容色彩绚丽。见“ 丹霄 ”。
10.指南方。古代五行说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属火,火色丹,故称。《云笈七签》卷六三:“丹者,南方之异名。”参见“ 丹冥 ”、“ 丹野 ”。
11.姓。晋代有丹木 。见《风俗通》。
但是,在这句中,“五月 杨梅 粒粒 丹”,其意是五月的杨梅粒粒红。由于韵脚的原因,无论是古观性的字面,或是读感上,都不如“五月杨梅粒粒红”,所以,在择韵而言,很重要!会影响你们的发挥。
承句:欲尝一束品甜酸。
承句,在章法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起句的立意上阐述递进,引出下文。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被红彤彤杨梅吸引,很想尝试一下它酸甜的味道。一束,在这里是量词。因为,是你想吃,一束就形容不切了,因为,杨梅果实在吃时是一颗颗的,不是一串或一束。
在树上才可以用一束去形容。
转句:北方不见谁栽树,
转句,在章法上,应有变化,这里,笔峰一转,引入作者生活的地理位置上来,章法到位。这句,表达了作者生活的地方,没有人种植杨梅,也就是说作者没见过、没吃过杨梅。立意真实,很好。但造词遣句不够凝练,口语式作诗。
合句:无奈凝神画里观。
紧承上句,北方没有杨梅树,所以只能无奈的看着画里杨梅而口馋。同样,合句也是口语式作诗。
纵观全文,小诗词意通顺,中心明了,起承还好,但转合遣词造句欠缺凝练,令小诗逐渐趋于平淡,突然没有了起承铺就意境美,再斟酌修改一下全文,相信你的水平能做到,诗不厌改,尽趋完善。
点评老师:沧海云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