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熊孩子是惯出来的,不管不骂不罚,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而家长就是最初的执笔人,孩子会染上什么颜色,取决于家长给孩子涂上什么颜色。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也没有天生的好孩子,关键在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现实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诉我们:有教养的孩子身后站着有修养的家长,熊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长。

被惯坏的孩子,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过:

“孩子不是成年人,必须管教。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对他最大的不负责。

今天打不得,骂不得,甚至一个眼神都不行,明天他没准就能去杀人。”

一个女孩发帖说,家里来了一个熊孩子,趁着大人们都在聊天的功夫,从背后猛推了一把怀孕了四个多月的嫂子。

幸好女孩反应及时,双膝跪地死死架住孕妇,才没有导致严重后果。

事后问熊孩子:“为什么推孕妇?”

熊孩子还满不在乎的说:“我就想看看推到孕妇会不会流产”

家长不管,惯着,这是很多熊孩子恶劣行径的根源。

今天孩子犯了小错,家长说他只是孩子,明天孩子就敢犯罪,将来孩子就敢杀人,你还说他只是个孩子吗?

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就低估了某些孩子的恶,其实正因为孩子还小,他们恶意越是直白残忍。

我们以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但其实,他们也可能是可怕的“食人花”!

作家玖月晞曾写道:

“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专门钻法律的漏洞。”

而家长的每一次纵容,都等同于为他筑起牢狱的一堵墙,给他惨淡的人生提前加速。

有教养的孩子,背后是负责任的父母

教养是家庭教育的综合体现,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行程,一个孩子的教养,是父母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集中体现。

教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的细节中教育来的,一个有教养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负责任的父母。

南京的一位妈妈王女士,就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引得警察都为她点赞!

王女士的儿子在玩耍时不小心砸坏了别人的车玻璃,王女士得知此事后,就想主动联系车主赔偿。

由于自己联系不上车主,王女士便向警察求助,希望帮忙找一下车主,在警察的帮助下,王女士联系到了车主进行了相应的赔偿。

对于儿子不小心闯的祸,王女士非常坦然,她说:

“做错事了肯定要承担后果的,作为监护人,现在孩子没法承担,我就跟他一起承担。”

她说,希望这样做可以让孩子长大以后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不是犯了错误就跑,前来帮助的警察也不禁为这位妈妈的做法点赞 。

孩子未来如何,与父母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低素质的父母,很难养出高素质的孩子。

今天父母袒护犯错的孩子,未来孩子就要为此买单,今天父母教育孩子敢于承担责任,未来孩子才会成为有担当的人。

父母明事理,有远见,孩子自然也不会太差!

不管不骂不罚,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知乎上有个妈妈曾提问: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该打打,该骂骂。”

这六个字,乍一看,简单粗暴,细一想,深以为然。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的一席话,正好能解释这个观点。

她说:

“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好孩子和熊孩子的差别,在于父母的态度,优秀的孩子,往往都是靠严格管教培养出来的。

但是管教孩子也是有方法的,以下是严格管教孩子的“三不”和“四要”。

一、“三不”

1.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需求

法国教育家卢梭有句至理名言:“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你可以无条件的爱孩子,但千万不能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爱是孩子成长的无敌盔甲,但溺爱不是。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原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2.不要把教育变成发泄情绪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惩戒和批评的目的也是让孩子正确的认识到错误,然后及时改正。

真正的爱,绝不是那种打着爱的名义的伤害。

当你要责罚孩子,请问一声自己的内心:

“我是不是真的为了孩子,是爱孩子,而不是为了发泄我自己的情绪,或是对自己的不足感到痛苦而失控?”

好的教育,应该是二分“野蛮”,更要有八分温暖。

3.不要把管教变成对孩子的打压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怎么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有一个高赞答案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赞同:

“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体现出对子女的否定。'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百分百的,所有的给予和修正,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利用父母的权威打压孩子。

我们管教孩子,是让孩子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为你好”来伤害孩子,把所谓的管教,当成自己控制欲过头的借口。

真正的爱没有要求,不投射任何恐惧的阴影,也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只会给孩子温暖和力量。

二、“四要”

1.要趁早立下规矩

作家刘墉曾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你不舍得给孩子立规矩,就会有人给孩子长教训。”

孩子小时候,不给立规矩,将来走向社会,很容易缺乏敬畏心,家庭没有规矩,孩子就没有原则。

《家庭教育》中曾说:“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

规矩意识不单纯是保护孩子的防护栏,更是孩子通往未来世界的门,趁早给孩子立下规矩,孩子才懂得自我约束。

2.对孩子要有原则

对孩子,家长一定要有原则,不能总是对孩子妥协,一个总是对孩子妥协的家庭,是不可能有规矩的。

孩子们心眼最为明亮,你不能坚持原则,孩子当然会认为家长提出的“不”是可以不被认真对待的。

家长可能妥协的时候会说“仅此一次”,但是孩子最会得寸进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一旦家长对孩子心软,规则便形同虚设。

立下规矩,便要遵守,一旦告诉孩子“不行”,就一定要坚持。

3.父母要以身作则

真正的教育不是苛责,不是强迫,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被告知的事情,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被父母的言行影响的。

父母树立的良好榜样,会让孩子随时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向父母靠近,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动,比靠讲道理、时刻监督,更能让孩子感同身受。

这便是养育者榜样的力量。

4.要以爱为前提

管教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爱,而管教的起点,也应该是爱。

爱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改变孩子最大的一股力量,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管教他。

孩子的成长永远是问题叠着问题,教育孩子、解决问题的前提,永远是他能获得“你爱他”的安全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敬畏要遭灾殃。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让他们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

好的父母,往往是宽严并济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