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村落】新田谈文溪村:充满神秘的世俗超越

【永州古村落】新田谈文溪村:充满神秘的世俗超越

陈瑜
湖南永州新田县三井乡有一个保存完好的谈文溪古村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所有古民居是坐北朝南偏东,村后是后龙山,村西为白砠岭,村东北是青龙山,依山势而建,如睡摇篮之婴儿;村前有广阔的田洞,一条小河从田洞中弯曲绕过,融山水、村舍、田野于一体,景观宛自天成,源出后龙山洞的一股清泉,经老辈们掘渠疏引,舒缓而来,环流村前村后而形成的“二溪环抱”的水势格局,溪流环村而绕,如玉带飘飞。
四周群山环抱,村后有九老观图,石山、土丘交错,石奇怪状,青翠滴绿;村前有七仙拱贵,远观如画,晨起烟雾缭绕,如观仙境。村外两溪萦绕东流,旧聚落被二溪环抱,回环若带的二溪清澈欢快,村前一平川良田,劳作之人,勤耕于上,闻鸡鸣鸟唱,看牛耕人作,和谐异常。
(一)古村丽影
走进古村,建筑组合丰富多变,以砖瓦、石、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装饰以砖、木、石雕为主,雕刻精致细腻,厅堂内皆有反映主人情趣、志向的堂名、对联、陈设等,进门闾,竖一影壁,壁之左右为第一道廊道,通向各民居小区巷道。右廊道首要位置上,坐落着一座翼角飞檐、气势磅礴的庙宇建筑,此乃闻名十里八乡的郑氏宗祠,古村民却给它取了一个殊异而绝无仅有的名字“文溪家庙”。
家庙的后面,便是全村最为宽敞绵长的主干道——中心街。它东西贯穿,南北各连接四条巷道。中心街南北的八条纵线巷道连同东西延展的八条横线巷道,成为所有民居房屋的构筑的经纬轴线。
每两条轴线之间,排列有序,建成格式无异、造型相同的居民小区,每个小区间有四——五栋民居,各自成一体。而每栋民居之间又有相对狭窄一些的小巷道。
每栋民居的大门和后窗分别临之于前、后两条小巷道上。因此,这些看似单独成立的一幢幢房屋,便是一家一户的栖身之所,其进深6米,均为三开间,中为堂屋,两侧辟为厢房与卧室。
由于一幢为一户,且幢幢紧挨相邻,因而它们与其他地方的民居在结构布局上最大的不同是进深小(仅为一进),开间大,内不开设天井,前后小巷道则代替了它的前后天井,使室内采光仍然充足,豁然明亮而无闭塞昏暗之感。这种纵横分布,以青石铺就的大小巷道相结,房屋分区排列的平面区划和空间组合,是极为独特的,为湘南古民居群院落所罕见。
更令人惊讶不已的是,数十栋几百间房舍及其相应的巷道、通道、排水沟,居然却能做到精工细作,一丝不苟。每栋房屋的造型,古雅美观,单檐或三级翼角飞翘,直指蓝天,使本来凝固的建筑物,有了展翅欲飞的动感,每一跺山墙,均砌得整洁有律,严丝无缝,乃至每一个柱础、门礅以及木雕花格,彩绘牵枋,无一不细致入微,精益求精。
为体现工匠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在有的主屋建筑的大门两侧的山墙上,还嵌有款识砖雕,刻上该屋的构筑年代和砌工、锯工、木匠、石匠师傅的姓名。以传诸后人。这也是谈文溪古民居群在建筑个性特征上的一大亮点。
现保存完好的清式门楼、家庙、驿站、绣楼、府院等建筑个体上,集中突显了古代建筑的精美绝伦的装饰艺术和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及其包含其中的地方特征。
这里的宅居风格都一致,大门凹进,门有一长条青石为门槛,门的左右都有一矩形石墩,供平时休息之用,进门为大厅,左右为厢房,均用木板隔开,一边做厨房用,一边做卧房用。其结构奇巧,布局浑然,而且有着大量精湛、古朴的木雕和砖雕,墙面是一色的青砖,两侧都有高大的马头墙,窗台上方都设有滴水檐,滴水檐上方或檐口下用白灰粉饰,并绘有“日月图”、“四马图”、“兰竹图”、“松柳图”等等,门额上方则雕着飞舞的凤凰,暗隅“麟趾呈祥”和“凤凰来仪”之意,或浮雕鲤鱼跳龙门等。大门两侧的花枋还雕有各种吉祥图案,这些建筑的装饰艺术构件,无论是雕梁画栋,还是门墩柱础,抑或木刻、雀替、吻兽,还是花格门窗,无一不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家庙戏台、门楼和花格楣窗等木雕刻,汇集了阴刻、阳刻、深浅浮雕、镂空雕几乎所有的雕刻技法,其线条凝练、流畅、圆润。其展现的形象饰物内容丰富多彩,有龙凤花鸟虫鱼;有飞禽走兽、山林野趣;还有吉祥文字、八卦门神,等等。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其石雕构件,雕法精巧、技艺超凡。这些装饰艺术作品,寓意深刻,文化底蕴内涵厚重。
最典型的建筑代表是文溪家庙,文溪家庙位于村东南,清道光十八年族人相炳主持重新建造,宗祠共有三进,四面柴烧青砖筑高墙。整体结构为三开间二进悬出式建筑,构成前台、中天井、东西厢房、后大殿的建筑样式。
走近文溪家庙,可以看到左右前大门由四块大条石构成,左右门均以隶书平底阴刻门联:“人瑞望孚新月旦,儒门德踵旧风流”“文岸朝宗排一字,笔峰插汉兆三公”,横批均为石雕浮刻图,内容待考。进入家庙内,前面是戏台,其戏台空间开放,可以通过多个方向观看台上的表演。戏台前上横梁雕刻八仙图,被双龙戏珠分为两边,左右屋檐有精美雕凤,飞檐翘角,斗拱、脊饰较为精繁,体现了造型上的装饰性。
与戏台紧接的是全为方石铺就而成的天井,与四周用石沟隔开,雨水通过暗沟外排。最后为大殿,大殿又分前厅与后殿,前厅宽大做会客、议事、公共事务之用,后殿为神殿,是神明所在之地,解放前供奉有天地祖先神位及各类菩萨众神,是整个宗族祭祀之处。家庙设于村落重要位置,主要用以供奉、祭祀祖先,是家族的象征、家族活动中心。
文溪家庙是一座典型的湘南祠堂建筑,木雕、砖雕、石雕古朴典雅,美不胜收,祠堂整体的营造之精、装饰之美,又可称是令人叹为观止。
(二)笋矗云根
但就在这个古村有一些在当时“有伤教化”、与“道德人伦”极为相悖的特殊景观——“笋矗云根”。矗立在古村后一片宽阔、毫不遮拦的田间。周围并没有天然石碓,谈不上天然形成,完全是人为特意设立。
据《文溪家谱》载:“宅后石笋若指,高一丈二尺”“余宅后有天然石笋,元文宗至顺壬申三年,因术士诳为不利而坏之,致地士不宁,祖天麒、天麟兄弟六人于元统元年复砌之,石上有刻文可考”。家谱可证,石笋原来是天然奇石,其形若指,中间有竹形节,又酷似男性生殖器,高有一丈二尺,这是一处十分有趣的自然景观,村里人称之“生命之根”。
离“生命之根”约20米的田间,还有一处酷似女性生殖器的带洞岩堆,称之为“生命之门”,两处奇观遥呼相应。据传,在元宗年间,本村女性不顺,男子一般要取三、四个妻子才能白头到老,导致很多女性不敢嫁到该村,于是有人请来风水先生来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风水先生仔细察看后,告诉村人说:“石笋阳气盛,需阴气补”。
因此,在元文宗至顺壬申三年,将天然石笋毁坏,毁坏后,阴阳失去平衡,而导致阴气太盛,该村男性不是过早夭折,就是体弱多病。为了找回阴阳平衡,族人又于元统癸酉元年复砌之。于是一根由十块青石叠成的酷似男性生殖器的石笋,矗立在天然石笋的根部,完好无损的保存至今,从此该村人丁兴旺。
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在当时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盛行的年代,在如此闭塞的新田,怎么会有如此“离经叛道”、“天理不容”的物件产生?即使当时的风水先生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传说”解释,是否是当时建造者顶不住根深蒂固的理学思想的压力而编出来的存在理由?
(三)探秘寻源
从史载当时是元文宗时代(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正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虚伪的禁欲主义,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那么怎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怎么会传到这里的呢?
从初步考证来看,谈文溪古村落在元代甚至更早就有人居住了,在家谱上、门楼影壁上镶嵌的碑刻上说始祖是富公于明初从深圳坊迁兹于此,原来这里蕴藏着一个封建社会里羞为人知的“入赘文化”。地处广州深圳沿海,当时正值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文艺复兴思想已经开始传到中国,始祖富公也便捷地接受到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强调人性自由,他建造这个男性生殖器,以示对封建理学灭人欲思想的反抗和斗争。
但毕竟还是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毕竟是传统人伦道德盛行的新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他无法坚守自己的思想,作为一个家族,他要教化后代子孙,崇尚耕读,要懂诗书,讲道理,以德立本,也规定了族规十五条,展祠墓、尊谱牒、崇祀典、敦孝友、睦宗族、维王化、慎立嗣、肃闺门、隆师友、重斯文、训子弟、供赋役、息争论、戒好斗、戒赌博。富公不泯自己的思想,才编出风水先生设立男性生殖器的故事来,让“生命之根”永久保存。
一场人性与理学的斗争,长留于历史,让后人去猜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