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随笔】左增杰‖臭豆腐吟

作者简介

左增杰 号新疆好汉,现住新疆乌鲁木齐市,擅长诗、词、联,兼类音乐、演讲。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楹联家协会秘书长,国学家、中华当代慈善艺术家、百名中国一级作家之一,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乌鲁木齐市健康大使"、文化公司“左增杰快板寨”总经理。诗文入选台湾影响最大的诗刊《葡萄园》出版的《30年诗选》。是信天游体诗人、曾出版《军中第一刀罗少伟》传奇传记体章回长篇小说. 北京逻辑语言研修学院副教授,台湾名人马英九的大陆朋友,左宗棠四世孙,王洛宾嫡传弟子,1962年对印度自卫反击战参战军人、1964年原子弹爆炸涉核军人,退休于《新疆铁道》报编辑岗位。

纪实随笔

臭豆腐吟

左增杰

嘿嘿,我老家,小地方北京,根儿在大运河起点通州,村名儿“古城”,归胡各庄管着。父母同乡,母亲娘家在“后屯”;父母同属兔,1915年生人。我妈那拨女性,命运惨透了,裹脚、自我致残,没有名字,相声说“姓何的嫁给了姓郑的、正合适,姓洪的嫁给了姓郗的、西红柿”,我爸爸叫左万德,我妈于是成了左刘氏。不识字,家长只让臭小子唸私塾。您可不能讲,不识字等于没文化。一肚子墨水的学者,瞪眼愣干缺文化、欠人性混账事的现象,咱们谁没有亲历过?民族传统、地域德行是构成文化的要件。北京,讲理又讲礼。

1945年,日本鬼子举手投降前的阴历二月初六,我出生了。我们这茬穷孩子,赶上了战乱、饥荒和疾患,夭折的忒多啦……

唉, 穷得叮当响,跟臭豆腐结下了铁缘. 臭豆腐,价廉物美,解馋.卖臭豆腐的,推着独轮车,吆喝得那叫一个水灵! 一百块(一分钱)钱、一块,正方形,大且厚,慈禧太后曾赐名“青方”。买臭豆腐,前奏而已,正调是讨臭豆腐汤。臭豆腐汤盛在一个壶里,谁买臭豆腐,就给谁嘀嗒几滴。我们这茬穷孩子,买一块臭豆腐,愣要四五块臭豆腐的汤。泡小米饭、蘸窝窝头,倍儿棒!

我是疯狂的臭豆腐追随者,还是臭豆腐发明者王致和的知音。

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有些人对它敬而远之,有些人则将吃它当成了一种嗜好。康熙八年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考生王致和金榜无名,只好闲居在会馆里,等待返归故里,在交通不便,盘缠皆无,只好在京攻读,准备再次进行应试考取,但又距下科考期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显得自己无奈,只能在京城暂时谋求生存之道,于是就在老北京前门外延寿街羊肉胡同做豆腐卖,自谋生路。王致和毕竟是书生秀才,没有经营经验,有一年夏天,气候炎热,剩下很多豆腐没有卖完。他想了一个办法,将豆腐切成小块,晾半干后放进缸内,撒些食盐、花椒腌制起来,想日后留给自己慢慢吃。日子长了,他对缸内腌制的豆腐忘得一干二净。

到了秋凉季节,王致和猛然想起那缸豆腐,打开一看,臭气冲天,雪白的豆腐变成绿青色了,又舍不得倒掉,捂着鼻子,鼓起勇气尝了一尝,觉得味道不错,邀请街坊邻里都来尝尝,大伙一致认为闻着臭,吃起来香,非常开胃。王致和的臭豆腐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越做越红火,代代相传,到清光绪年间,已经成为京城名吃。一天,慈禧太后因食欲不佳而大发脾气,于是,御膳房就用精致的小碟配上红、白萝卜雕花,中间规规整整放上大小均匀的数块臭豆腐,给慈禧尝食。慈禧食后感觉味道不错,自那之后,王致和的臭豆腐走进宫廷,被列入御膳菜谱。王致和官运不通,屡试不中,又加上兼营的臭豆腐生意红火起来,遂放弃了科举梦,专心经营起臭豆腐来,励志成为陶朱公那样的商人。几经筹措,康熙十七年冬月,王致和终于在延寿寺街中间路西弄到一个作坊,取名王致和南酱园,有了正式店面。臭豆腐一经“上用”成为御膳,身价暴涨。当年南酱园门前立着三块有彩绘龙头的匾额,象征着“大内上用”。王致和南酱园这六个字另分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鼐、鲁琪光题字,孙家鼐还写了两幅门对联:

一、致君美味传千里;和为天机养寸心。

二、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趾钟芙蓉。

这两幅对联冠顶四个字就是致和酱园。由两位状元题字,也算是王致和对于科举不第、仕途无望的聊以慰藉吧。

作品链接

【诗词歌赋】左增杰‖花木兰黑山头赋

编辑 孙传海

投稿注意事项

1.凡是给本平台推送的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的纪实文学原创作品,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可连载。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3.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没有赞赏就没有稿费。将作品获得赞赏金额的70%作为稿费。稿费将在文章发表一周之后以红包形式发给作者,发放稿费之后再获得的赞赏将不再发放。

(0)

相关推荐